云涛的传说
- 发布日期:2007-11-02 08:42:00
- 浏览次数:次
在索镇大桥北侧河道中有一船形高埠,南北长87米,东西最宽处31米,面积约2400平方米,略大于篮球场,这就是云涛古迹,现为烈士陵园。云涛地表低于索镇大桥桥面数尺,有一座小桥和岸边相连,巍峨的烈士纪念碑掩映在苍翠的树木中间,成了一道风景,关于云涛的传说更是美丽动人。
据介绍,乌河古称溡水。相传春秋庄公九年,齐师与鲁战于乾时,即此地。索镇大桥曾名玉带桥,此桥东西方向横跨乌河,因桥映水面宛如玉带而得名。1846年(清道光二十六年),索镇人于茂节立“云涛古迹”大字石匾于南端。
古时乌河碧水长流,玉带桥下涛声不绝,云涛高地四周水花飞溅,激起翡翠万千,每遇天将有雨,便有云气笼罩高埠之上,若云若涛,故而得名。大雨之后,玉带桥上游河水暴涨,滔滔而下,水位有时略高于下游云涛高地,却仍不能淹没云涛地面,令人称奇。此时,云涛两侧巨流奔放,云涛景物被水雾笼罩,从桥上观望,虽近在呎尺,却若隐若现,类似海市蜃楼,世人引以为胜景。乌河人却不以为然:那里有神仙住着,显示的是仙家的房子、村镇,神灵在此,保佑着乌河人安乐祥和,生活富足。
相传,东海龙王有个小儿子叫小白龙,自幼娇生惯养,专横跋扈。这天,小白龙在龙宫中玩腻了,正想到宫外游玩寻欢,忽听到从西面传来一阵阵鼓乐之声。他立即带了虾奴蟹仆等一般随从出了龙宫,迎着乐声寻踪而来。他们穿过海眼,然后沿着清水河一直来到索镇玉带桥下,发现那鼓乐之声原来是从桥北面的河中高埠上传来的。
这天正是清明佳节。因当地百姓对管理清水河的乌龙神感恩戴德,每年便自这一日开始,连续开七天庙会、唱七天社戏以表答谢。
小白龙在水中,一时弄不清详细,便派虾奴前往探听。那虾奴化作一个驼背老太婆来到人群中,这也问问,那也看看,回来报告说:“人们在上面奏乐演戏,磕头下拜,敬奉那小小的清水河神乌龙。这里既没有你龙太子的香火,也没有龙王爷的神位。”小白龙一听,又气又恼,骂道:“这群村俗野夫,真是有眼不识泰山。”他越骂越生气,索性使出了呼风唤雨的本事来报复这里的民众。顿时,天昏地暗,飞沙走石,清水河里浊浪滚滚,河水像狂暴无羁的野马,很快漫过了戏台,淹了农田,毁了房屋。清水河两岸的百姓遭此劫难,惨不忍睹。乌龙神见此情景,义奋填膺,他一面向龙王爷奏本控告小白龙的恶行,一面带领水族兵将引退大水,整修堤岸,使百姓重建家园。
龙王爷收到乌龙神的奏本,不但没有惩罚小白龙,反而大骂乌龙妄图聚众谋反。自此,小白龙就更加肆无忌惮了。
又一年六月,清水河沿岸庄稼长势良好,丰收在望。小白龙带着雪龙又来了,一夜之间下了三尺多厚的大雪。庄稼冻死,人畜病倒。乌龙神目睹此情,实在忍无可忍,挺身而出与小白龙厮杀起来。他们从清水河中杀到云头之上,又从云头杀到清水河底,只搅得河水滚滚,浪涛连天。小白龙哪是乌龙的对手!不一会儿便鳞破甲残,葬身于落龙滩。雪龙逃回龙宫,龙王爷闻知小白龙败死,气得七窍生烟。他立即下令将乌龙用千钧锁锁了,压在玉带桥北的河中高埠之下,要让他永世不得翻身。龙王娘娘听说小白龙已死,便放声痛哭起来。她这一哭,东海波涛翻腾,浪潮顺着海眼涌入了清水河。水泛河岸,沿河百姓无处脱逃,纷纷涌向河中高埠,宁愿与乌龙神共患难。水势越来越大,淹没了两岸所有房屋,淹没了巍巍铁山。说也奇怪,只有那一片河中高埠上滴水不见。原来是乌龙神在下面驮着,随着水势沉浮,任凭浪涛再大,高埠始终安然如故。
人们得救了,为了纪念乌龙神的功德,从此便将清水河改称乌龙河,将玉带桥北那块河中高埠称为云涛。每当外乡人听完云涛的传说,都不禁感叹,“乌河人真是好福气啊!有乌龙这么一位神仙护佑着。怪不得这里民风纯朴,富足康泰,原来是地灵人杰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