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演出剧照
日前,在陈庄镇政府记者如约见到了“桓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五音戏的传承人——姚郭村的王茂成,应记者之邀现年74岁的他现场唱起了《亲家婆顶嘴》。轻轻地,那抑扬顿挫的旋律飘出了整个办公大楼,在陈庄镇的街道上荡漾……
据介绍,五音戏原名“肘鼓子”,或“周姑子”戏,是由边打鼓边歌唱的“秧歌腔”发展起来的,相传起源于清代康熙年间,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周姑子”在山东流传甚广,剧目多取材于民间生活,反映家庭伦理、婆媳关系、夫妻感情等,其人物心理刻画细致入微,表演真切感人,曲调优美质朴,深得农村妇女的喜爱,被盛赞美誉为“拴老婆橛子”。
五音戏的剧词,生活气息、乡土色彩浓厚,群众词汇丰富,具有民间口头文学的特点;其唱腔,先吐字,后行腔,曲调口语化,咬字清楚,腔调旋律变化较多,旋律柔美,女腔尾音较长,后尾用假嗓翻高,主要曲目有《王小赶脚》、《亲家婆顶嘴》、《鸳鸯戏水》、《三不愿意》、《乡里妈妈》等。
退了休的王茂成对五音戏有着特殊的感情,早在1989年被称为“五音泰斗”的表演艺术家鲜樱桃(原名邓洪山)到陈庄指导五音戏时,他便觉得五音戏曲调悠扬,听起来亲切,且用方言演唱,说中有唱,唱中夹说,便情不自禁迷上了五音戏,这一迷就是二十年。王茂成自豪地说,目前“周姑子”戏是百姓婚庆节假、自娱自乐不可缺少的艺术形式,为了保护这个艺术品种不被湮没,他在村里自筹资金成立了“五音戏”庄户剧团,逢年过节或是村里有大的活动,剧团常会被邀请演出。如此,不仅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也培养了一批艺术人才。2006年王茂成的剧团被授予“桓台县十佳剧团”。
唱了大半辈子“周姑子”戏,如今又被命名为“周姑子戏传承人”,这使王茂成的心中多了一份使命感。他说:“虽然村里一些年轻人也能唱几曲五音戏,但象他这样痴迷的并不多。要想把这一民间艺术传承下去,还得依靠政府力量的支持,使这一民间艺术发扬光大。”
采访结束,他对记者谈了一个自己的想法:2008年,他准备排练、演出一场五音大戏——《恩怨情》,使这朵盛开在齐鲁大地上的梨园奇葩,绽放得更加秀美,更加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