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有细水方能长流

发布日期:2009-03-20 浏览次数: 字号:[ ]

  2009年3月22日是第十七届世界水日,3月22日至28日是第二十二届中国水周。联合国确定2009年世界水日的宣传主题是“跨界水——共享的水、共享的机遇”。2009年我国纪念世界水日和开展中国水周活动的宣传主题为:“落实科学发展观,节约保护水资源”。
  值此世界水日到来之际,记者就桓台县水资源的现状以及农业、工业、生活用水情况进行了调查采访,深刻感受到在水资源愈来愈匮乏的今天,桓台县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已经刻不容缓,同时也为桓台县节水工作取得的可喜成绩而欣慰。

桓台县水资源严重缺乏
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0.03%

  “别让世界的最后一滴水,是我们人类自己的眼泪。”这条公益广告语曾震动了人们的心灵,而桓台县的水资源现状同样让人担忧。
  据桓台县水资办副主任金学华介绍,桓台县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地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365立方米/年,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0.03%,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4%,为全省人均占有量的79%。淄博市是全国50个严重缺水的城市之一,而桓台县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于淄博市平均水平。人多水少、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加剧,既是现阶段桓台县的突出水情,也是我们将长期面临的基本县情。
  桓台县多年平均降水量560.8毫米,降水量小于周边区县,其形成的地表水资源量为12870万立米,平均年蒸发量1917.53毫米,是降水量的3.4倍。因人工干预程度较高,一般不形成表流外泄,入渗系数达45%左右。
  地下水是目前桓台县域内主要的供水水源。浅层水以大面积高强度的农业开采为主,深层水以生活和大部分工业用水为主。目前桓台县以开采浅层水为主。桓台县年平均可利用水资源量为1.3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实际用水量为1.6亿立方米,年超采地下水近3千万立方米,导致地下水位连年下降。

农业是用水大户
农业节水技术全国领先

  今春,全国大面积麦田受旱,但桓台县36.45万亩麦田却无旱情。桓台县何以旱天而不灾?
  在田庄镇成片的麦田里,记者看不到水渠,只有一根根PVC水管支架在地头竖着。县水务局项目办主任李秀荣说:“这些低压管道发挥了大作用,省水、省电、省钱又省工,那边机井一开,两分钟水就过来了,浇完一亩地不到两个小时,要是在过去,20分钟水都还没流到地头呢!”据介绍,小麦生长期内一般要浇3次水,原来浇地都要经过水垄沟才流进麦地,输水过程中往往损耗大量水,每亩地要用45立方米水,光电费就25元钱;改用PVC管浇地后,只浇长作物的地垄就行,输水过程几乎没有损失,从而节约了大量宝贵的水资源,一亩地才需30多立方米水,能省7元电费。除了省水、省电外,这项技术还节约人力。原来一眼机井一个灌溉周期10天,能灌溉50多亩地,现在能灌溉近70亩,效率大大提高。
  这种用PVC管做的灌溉系统看似简单,却是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通过“948”项目,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研究开发的,是现有低压管道输水灌溉系统的有效配套措施,水利用率达到85%,可节约大量水资源。目前,桓台县已发展以低压管道为主体的节水灌溉工程28.13万亩,改变了以前大水漫灌的方式,使有限的水资源真正实现了“细水长流”。
  利用微喷等先进的灌溉技术,用两桶水就能浇灌1亩地,在位于新城镇逯家村的“山东半湿润区现代农业节水技术研究与集成”项目区,这不是什么奇闻。2006年,县政府与山东省水科院联合成功申报了国家十一五“863”计划“山东半湿润区现代农业节水技术研究与集成”项目,该项目以解决华北地区井灌区地下水连年超采的共性问题为出发点,筛选相关的技术实施组装配套,实现内在的合理集成,完成从单纯工程节水到工程节水、农艺节水、管理节水同步实施的转变。2007年9月30日,该项目正式启动,项目区总面积216亩,重点进行抗旱节水作物品种筛选技术、降水资源转化与高效利用技术、水盐调控灌溉技术、精量控制灌溉技术、精细地面灌溉技术等现代节水农业技术与产品的研究。项目完成后将集成并展示农艺节水、工程节水和管理节水的相关技术和产品,提出华北井灌区现代节水农业综合技术体系集成模式和技术规程,示范基地农业综合用水效率将比同区域提高15%以上,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将提高20%以上。
  目前,项目区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完工,配置了自动气象站、防雨棚、测坑等高标准试验设施;完成了射频卡智能控制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区、低压管道配合闸管输水灌溉区、喷水带喷灌试验区等展示区建设;在信息平台建设方面,作物灌溉预报系统软件已研制成功,可对示范区内的水情、土壤墒情等实时在线监测、计算机数据自动采集、储存和分析,并对周边五万亩粮田进行适时灌溉预报,以更进一步地促进灌溉节水。另外,全县地下水、地表水联合调控信息处理系统正在研究中。下一步,将在项目区内建设一个高标准的蔬菜大棚,并配套恒压变频滴灌系统,通过信息平台实时监控土壤墒情,并进行灌溉预报,目前设计已完成,正着手建设。
  县水务局项目办主任李秀荣说,在桓台县,农业是用水大户,农业用水量占全县总用水量的80%左右,而节水潜力最大的也是农业。多年来,桓台县的节水灌溉技术研究与推广始终走在全国前列,创立了“桓台节水模式”。“九五”期间完成了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农业节水模式研究与示范”;“十五”期间完成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华北半湿润偏旱井灌区节水农业综合技术体系集成与示范”;“十一五”期间承担了国家高新技术发展计划“863”项目“山东半湿润区现代节水农业技术集成与展示”课题的试验与研究。其中“山东省农业综合节水技术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全县现有有效机井1.1万余眼,单井控制面积46亩左右,实现了机、井、房、渠四配套,轮灌周期由过去的10至5天缩短到3至5天,每亩有防渗渠10米以上。2006年开始,县里出台解决农村饮水和农灌井惠农政策,河流两岸群众打井费用由县财政补贴一半,截至目前,已打74眼饮水井、525眼农灌井,县财政共补贴743万元。桓台县现已发展节水灌溉面积28.13万亩,全县平均灌溉水利用率达到0.75以上,水分生产率达到1.8公斤/立方米以上,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为进一步挖掘“桓台节水模式”的经验,中国水科院在桓台建立了“农业综合节水示范基地”,国家水利部也在桓台县建立了“农业综合节水灌溉试验站”。

工业用水量逐年增加
污水变成新水源

  近年来,桓台县经济社会发展强劲,GDP连年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而这些都离不开水的“浇灌”。桓台县工业用水量逐年增加,全县工业用水量占全县总用水量的比例也逐年上升,并呈继续上升趋势。
  一方面水资源短缺,一方面水污染严重,这是很多城市都面临的难题。如果能够把污水变成新的水源,将是两全其美的解决办法。近年来,桓台县工业企业通过“中水回用”,达到了治污和节水的双重功效。
 县水资办副主任金学华说,中水回用是将污水净化处理后,进行直接或间接的回用,使之成为水资源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样既可消除水环境污染,又可有效地提高水资源利用。相对于价格愈来愈高而供应也日趋紧张的自来水,再生水无疑是经济实惠的替代品。桓台县一些走在前面的企业已经从中水回用中收获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也节约了相当可观的水资源。贵和集团投资100多万元自主研发了中水深度处理设备,公司污水在经过处理后,再进行深度处理并回用到车间,实现了水资源循环利用,水回用率从原来的85%提高到现在的92%,公司每生产一吨瓦楞纸仅需要耗费2.15吨清水,远远低于国家规定的24吨清水标准。一年下来,公司可节省500万方清水。仁丰纸业积极研究和改进污水处理循环工艺,企业废水得以全部回收循环利用,实现零排放。
 蒸汽冷凝水也没有被忽视。过去的工业蒸汽系统大部分采用敞开式,蒸汽跑冒多,蒸汽冷凝水大部分流失浪费。在发现水资源循环利用的这一缺口后,博汇、东岳、贵和、仁丰等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将蒸汽冷凝水系统改为密闭式循环系统,回收了大量的蒸汽冷凝水。
 目前,全县企业现有中水处理设施24处,设计日处理能力28.2万立方米,年复用水量4900万立方米,复用率86.0%,大量污水不再白白流掉,而是成为可利用的新水源;2008年,全县万元GDP取水量77.78立方米,与2007年比下降7.87%,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取水量14.82立方米,与2007年比下降12.87%,达到了产值增加,而耗水量下降的双赢结果。

生活用水量将继续增加
城乡同饮安全水

 桓台县生活用水量占全县总用水量的10%以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口的增加,生活用水量将继续增长。
 桓台县城区的居民生活用水由县万泉供水有限公司承担,实行集中统一供水,现有供水井17眼,其中11眼正常运转,供水主线107公里,日供水能力1.5万吨,年供水量400万吨左右(居民生活用水占85%),用水人口10万人,供水方式为由分散在城区的深水井经水泵提水直供管网。目前,城区及索镇、唐山、果里的28个行政村居民饮水,已经由县万泉供水公司集中统一供给,其余各镇都是由行政村或企事业单位自己打井分散供给,产权属于村集体。打井时间大部分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期,井深一般在80米至200米之间,且无任何水处理设施,供水模式为直供式、定时供水。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桓台县的深层地下水长期处于超采状态,地下水位迅速下降,平均每年下降3米。截至目前,深层地下水位埋深平均已达81米;地表水污染较重,人民群众生活用水受到严重威胁。
 为改善城乡居民的饮水质量,2008年县委、县政府启动了同网同质、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将过去分散建设、单村供水等方式,统筹规划到同网同质供水中,彻底解决城乡饮水安全问题。该工程计划两年实施完毕,届时可满足50万人的生活用水需求。
  据悉,目前,城乡供水同网同质一体化工程一期工程已经竣工,覆盖了4个镇39个村4万余人。邢家镇黄家村民是城乡供水同网同质一体化工程的最早受益者,结束了村里“八分之一自来水”的历史,实现了24小时供水。

开源节流并举
破解水资源困局

  一方面要保持经济社会快速增长,另一方面要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又要满足全县48万人的生活用水,而水资源又很短缺,如何破解这个难题?
  县水资办副主任金学华说,答案无外乎两条路——开源和节流。
  近年来,桓台县采用了很多开源的对策。大规模的打机井,跨流域的调水工程,城市生活污水再生回用等。截至目前,全县已有机井12153眼,其中深水井546眼。2001年建成了有效库容1000万立方米的新城水库,黄河水由过清干渠送至新城水库,再由新城水库泵站加压,经过净水处理后,向淄博市自来水公司和齐鲁石化股份有限责任公司供水,并有计划地向桓台县补源供水。金学华说,桓台县取得了9.05万立方米/日引黄客水许可,全县实际年引黄利用量2200万立方米左右。博汇、东岳、贵和、万鑫、张钢等7家企业获得了引黄许可,博汇等2家企业建设了引黄管道。另外,2008年,桓台县引入1100万方黄河水用于引黄补源工程,黄河水入桓台后有效地回补了沿岸地下水,增加了地下水储存量,改善了沿岸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此外,待条件成熟后,桓台县环科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达标水将补充进马踏湖湿地,仅此一项,年可减少补水约500万立方米。
  金学华指出:“开源也要有节制,远水解不了近渴,过度开采地下水也无异是竭泽而渔。”由于大量开采地下水而得不到补源,桓台县地下水位埋深下降,造成历史上三次机泵更新,水利设施重复投资,浪费严重,加重了农民负担。同时,有的河流也陷入季节性甚至全年性枯竭的窘境。金学华指出,解决一个地区的用水问题,要在科学技术和经济可承受能力前提下最大可能地挖掘节水潜力。如果还是无法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时,才能考虑开源。只有在创新中打造节水型社会,才是长远之计,才是根本之计。
  桓台县水资办围绕“节”字做文章,用经济杠杆等手段促进企业单位节约用水,强化许可、计划用水管理,坚持计量征收水资源费。一是普遍实施了城乡生活和生产用水许可管理制度,完善用水总量控制管理:取水许可证发证办理数量达到349件,办证率99%,总批准水量11670.4万立方米/年。二是经营性用水严格实施了计划用水管理制度:计划管理单位达到91个,计划管理率77.8%;其中重点单位计划管理率达到100%。三是实行装表计量管理:已经进行计量管理单位78家,计量管理率89%;自备井已装表147眼,装表率96%;重点单位企业计量管理率达到100%。四是进行水平衡测试:通过水平衡测试,能全面了解管网及各单元用水状况,画出水平衡图,并依据测定的水量数据,找出水量平衡关系和合理用水程度,采取相应节水措施。2008年开始,县水资办利用三年时间,对17家重点单位普遍进行一轮用水水平衡测试工作,“揪”出隐藏的泄漏点,杜绝跑冒漏。
  “积极的节水措施,使我县节约用水工作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果。在经济总量、生活水平和用水需求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保持了地下水总量的基本平衡。2008年地下水比2007年上升0.26米。”金学华说,主要原因是近年来桓台县水利建设思路大调整,宏观治水,综合治水。一方面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节水措施等综合措施在生活与工业农业生产上普遍推广,另一方面,近年有效降水逐步增加,补充了地下水;充分利用洪水资源,拦蓄补充地下水;实施人工降雨,保墒抗旱。与此同时,转变思路,工业、城市、生态、农田、设施、民生水利综合治理,逐年增加投入。桓台县城乡河流水系综合治理工程去年启动,总投资8.57亿元;同网同质、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去年启动,总投资3.27亿元。这些工程的投入力度,在全国县级首屈一指。

  水是生命之源,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根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的增加,无不给桓台县原本就匮乏的水资源带来沉重的压力,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已刻不容缓,这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也是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举措,这是一场任重而道远的深刻革命,桓台已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