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维修市场需规范 | ||||||
|
||||||
“自从手机坏后,我都跑了十几趟维修点了,到现在都没修好。”近日,市民王先生给本报打来热线电话说:“我于年初购买的某国外品牌手机用了不到两个月就故障频发,维修人员先后给我更换了两次主板,手机故障仍没有解决。最后一次送修,维修人员说系统软件有问题,可能无法解决,要为我换一部新的。”说起十几次的送修经历,王先生懊恼不已。
针对王先生反映的情况,记者前往县城几家手机维修点,进行了调查采访。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由于手机维修市场难以监管,部分手机生产厂商和维修点时常存在着互相推诿和定价过高的现象。经销商为了逃避“三包”期间内免费维修的规定,将手机自身的故障说成市民“使用不当”。 由于市民对手机维修并不在行,因此只能听凭维修点的说法,从而造成了修也得修,不修也得修的局面。更有甚者,明明是只要维修一下就好,但是维修人员却表示需要整件更换,给消费者增加了消费负担。 有个别维修点在为市民更换手机配件时承诺只能使用一个月,甚至有的维修点把从旧手机拆下来的零部件进行再次利用,换到用户手机上去。 据了解,目前县内的正规手机故障检测中心很少,导致不少不法商家乱定价格,一个成本只需几元的零件,往往被抬高几倍、几十倍。维修人员利用市民不懂维修的弱点,肆意夸大手机故障,通过多换手机部件谋取暴利。 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同一型号的“送话器”,三个维修点就有三个不同的价格,而“送话器”自身的成本仅有几元钱。而在知名品牌的不同维修点,维修的价格也不尽相同,相差甚至能达到数倍之间。 “手机维修起来太麻烦,如果再让我选择,我宁肯选择购买一款‘山寨’手机。”市民张先生说得更直接“买‘山寨手机’,价格便宜、款式新颖,坏了扔掉还不心疼。”据了解,张先生新婚不久便买了一款品牌手机送给了妻子,但使用不到半个月,便出现了黑屏、死机的现象。他拿到该品牌手机的特约维修点去维修,被告知最起码需要半个月,也无法提供备用机。张先生对此表示不满,交涉了多次后,维修点最终同意尽快修理。 “现在手机又坏了,我索性也不修了,花钱买了个麻烦。”张先生愤愤地说。 记者经多方采访了解到,国家有相关的法律规定,手机在维修时超过一周的时间,维修点应该提供备用机供市民使用。但记者在走访过程中发现,不少维修点根本就不会主动提供这种服务。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