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尔到欧锴 | ||||||
|
||||||
他在自己事业最辉煌的时候,选择离开,来到成立刚两年的欧锴公司;在10个月的时间里,他让公司发展成为拥有5大产品群、1000多个规格产品,20多家分公司、200多个渠道客户的企业集团,使公司的销售收入增长了一倍。
他就是现任山东欧锴空调科技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兼总裁的张晓兰。 由于张晓兰经常出差,在经过前后三次预约后,记者于6月5日对其进行了采访。他将自己的人生经历以及给欧锴带来的变化向记者娓娓道来。 在事业处于辉煌时,选择离开,来到欧锴 现年38岁的张晓兰,1996年毕业于西安矿业学院机械制造专业,同年进入海尔集团从事空调产品的设计开发工作。在海尔10余年的工作时间里,他凭借自身努力,从一名普通研发人员成长为空调研究所所长、海尔中央空调研发部部长。特别是担任公司开发部部长期间,他让海尔中央空调从无到有,从市场业绩空白到销售收入实现21亿元,达到国内市场领先地位。他自己也成为享誉国内空调业的知名人士——中国制冷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国家制冷空调标准委员会委员、中国第一台家庭中央空调创始人、中国多联机之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然而就在事业处于辉煌之时,他却选择离开。2008年上半年,当他圆满完成奥运会场馆空调的建设、安装工程后,他辞去了海尔的职务,于同年9月份来到山东欧锴空调科技有限公司。 谈到为何此时选择离开,并且来到地理位置不占优势的欧锴公司时,张晓兰快言快语:是欧锴公司多年来积累的先进技术和现代化的经营模式吸引了他。他告诉记者,其实,他早在1998年便对欧锴公司有所了解。由于工作原因,他曾经来到欧锴公司的前身山东哈帕尔空调有限公司考察工作。当时公司先进的生产设备、完善的生产工艺给张晓兰留下了深刻印象。 据了解,当时,由德国GEA与山东早春集团合资成立的山东哈帕尔空调有限公司在国内空调业举足轻重,许多空调生产厂家都来此参观考察。当时,海尔有意进军中央空调市场,专门派张晓兰前往考察。随后,他又多次到公司参观,并与公司董事长耿凯结下深厚友谊。当他选择离开海尔时,他首先想到的去处就是欧锴。张晓兰说,海尔让自己实现了成长,但欧锴将是我实现人生价值的场所,他将用所学才能让欧锴实现更大发展。 10个月让欧锴国内领先 2008年9月——张晓兰到欧锴的时间,恰好是桓台县企业感受金融危机冲击和影响的时间。他的到来给企业带来了新鲜血液,为企业注入发展活力。 企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特别是在金融危机不断蔓延的情况下,人才显得格外重要。张晓兰来到欧锴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引进高素质人才。当时,跟随张晓兰一同来到欧锴的还有一支37人的人才团队。他们中大多是在海尔工作过多年的优秀研发和销售人员,他们的到来让公司实现了快速发展。公司又从格力、美的、海尔、开利、约克等引进了70多名懂技术、有资源、有能力的高层次的人才精英,形成了一支100多人的人才团队。 张晓兰说,这支人才队伍的平均年龄只有28岁,最低学历为本科,其中还有博士生和具有丰富市场经验的专家。他们在市场摸爬滚打了多年,有着丰富的市场经验和敏锐的市场观察力。 为抓好人才管理,张晓兰建立了先进的科学管理体系。同时又携手欧洲中央空调知名品牌——德国GEA在青岛成立国际化运营中心。这个看似冒险的举动有着极为特殊的背景:受金融危机影响,外销不振,不少传统家电企业纷纷进军中央空调领域,致使一些研究机构对中国中央空调行业深感悲观。然而,张晓兰却有自己独到见解:“我们需要保持在国内中央空调市场的领先地位,青岛运营中心可以让欧锴完成全球营销布局。” 在欧锴10个月的时间,张晓兰带领自己的人才队伍让欧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公司已从单纯生产末端设备发展到生产大型冷水机、洁净空调、家用中央空调、单元式空调、空气处理设备等5大产品群、1000多个规格产品的企业集团;在市场销售上,公司已从30名业务员单打独斗跑市场发展到20多家分公司、200多个销售渠道客户集体闯市场;公司销售收入比过去增长了一倍,产品订单目前已达到1.8亿元。 五年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 危机还在蔓延,但欧锴势不可挡。 从海军总医院,到成都香格里拉大酒店,从上海商用飞机有限公司,到北京协和医院,再到土耳其、俄罗斯、印度……欧锴中央空调捷报频传。 张晓兰说,取得如此成绩,关键是我们拥有非常优秀的人才团队。今后,要始终把人才建设始终摆在重要位置,继续从国内外大公司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公司内部培训中层管理人才、从高校引进大学生储备人才。公司已制定今后五年发展规划,力争销售收入达到10亿元,让欧锴进入中国名牌行列。 采访临近结束,张晓兰说,优秀的产品是优秀的人创造出来的,通过人才的刻苦钻研,才能确保着产品的零缺陷,并最终把人才转变为“人财”,这是实现企业价值的基本要义。 由于当天下午张晓兰还要去青岛谈业务,因此采访时间只有半小时。在有限的时间里,记者与张晓兰交谈,感受到他是一个干事精炼、追求效率的人。用他的话说就是:做事情要快,否则机遇将稍纵即逝。的确,对那些富有远见和远大理想的企业管理者来说,任何一次危机都是自身扩张的机遇,张晓兰同样如此。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