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洪刚的十六年

发布日期:2009-08-03 浏览次数: 字号:[ ]
       徐洪刚:汉族,云南省人,1971年3月出生,1990年12月入伍,1993年7月入党。
      ——1993年8月17日,徐洪刚在探家归队途中的公共汽车上,与抢劫侮辱妇女的4名歹徒展开殊死搏斗,在身负14刀,肠子流出体外50多厘米的情况下毅然跳下车向前追赶歹徒,直至昏倒在地。在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全力救治下,他终于转危为安。
      ——1993年底,被济南军区授予“见义勇为英雄战士”称号,并授予“全国新长征突击手”称号。
      ——1994年2月5日,江泽民同志亲切接见徐洪刚,并题词号召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向徐洪刚学习。
      ——1994年,徐洪刚荣获第五届“十大杰出青年”。
      ——1997年,徐洪刚当选党的十五大代表。
      ——1998年夏秋,徐洪刚在抗洪抢险战斗中,被集团军党委评为“抗洪抢险先进个人”。
      ——1999年9月,徐洪刚进入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学习深造,凭着勤奋与刻苦,他完成了本科学业。
      ——2001年9月,徐洪刚继续在南京政治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
      ——1999年3月,《徐洪刚赵小竹诗画集》出版
      ——2001年1月,徐洪刚诗集《生命礼赞》出版。
      ——2003年,解放军出版社出版《徐洪刚散文集》。
      ——2007年,徐洪刚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0余年里,徐洪刚在工作之余,坚持习练书法。如今,徐洪刚已经被国内多家书画院聘为名誉院长,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全军书画展,还被人民大会堂和军事革命博物馆收藏。
       ——2007年9月徐洪刚任团副政委。曾历任班长、排长、副指导员、指导员、干事、政治处副主任、教导员等职。
      ——徐洪刚自1993年底,为自己所在部队的战友们作第一场报告开始至今,义务报告约610余场,受众约一百多万人,影响和教育了一代人。
      ——2008年“5.12”大地震,徐洪刚赴汶川三入死亡谷。



      编者按  16年前,徐洪刚这个名字因为视死如归勇斗歹徒而响彻全国。16年后,英雄的名字人们仍然耳熟能详。今天的英雄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八一”建军节前夕,现任济南军区某团副政委的英雄战士徐洪刚应邀来到东岳集团作事迹报告,本报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倾听了他16年来的人生故事……
      
      黑红的脸膛、亲切和善的话语、平易纯朴的微笑,除了身材稍微有些发福外,徐洪刚还如记者当年在电视上看过的那样,精神头儿十足。
      见到徐洪刚,我们很难不去想那16年前荡人心魄的一幕: 1993年8月17日,徐洪刚乘坐云南彝良开往四川筠连的公共汽车探家归队。车上4名持刀歹徒借故对女乘客吴道蓉进行纠缠,肆意侮辱。与姑娘同车的徐洪刚,忍无可忍,挺身而出,歹徒放下姑娘,拔出匕首,朝着徐洪刚的胸部、腹部和背部连刺14刀,之后跳窗而逃。徐洪刚用背心兜着流出体外的肠子,拖着遍体鳞伤的身躯,跳下汽车,向歹徒追击,边追边用微弱的声音呼喊:“快抓歹徒!”双脚每挪动一步,就留下一片血迹,嘴里不停地喊着:“我是解放军,快,快追罪犯。”直至最后休克。
两件事惊醒英雄“梦”
      徐洪刚用青春热血谱写了一曲人民战士爱人民的英雄壮歌。1993年12月,济南军区授予他“见义勇为英雄战士”称号,共青团中央授予他“全国新长征突击手”称号。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徐洪刚并号召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向他学习。
      一时间,掌声、鲜花、荣誉纷至沓来,这个20岁出头的战士成了无人不知的大英雄。
      1994年3月,一所院校邀请徐洪刚作报告,在那次报告会上,他把“参差不齐”念成了“参差(cancha)不齐”。会后,一名学生写了一张纸条,给他指出了错误,并希望他们心目中的英雄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当时徐洪刚的脸上火辣辣的,感到无地自容。
      还有一件事情,是他任通信连无线排长期间,有一次师组织通信专业建制连比武,由于他理工基础差,对通信原理一知半解,考核成绩出来后,成绩很糟糕,给连队拖了后腿。面对新的岗位和自身能力素质的差距,徐洪刚感到很惭愧。
      那段时间,关于荣誉和责任、伟大和平凡,徐洪刚思考了很多。徐洪刚所在的部队战争年代曾被誉为“铁军”,他在铁军传统精神中找到了答案:荣誉只代表过去,不应该成为前进的包袱和绊脚石,唯有以荣誉为动力,坚持不懈地攀登新的高峰,才是追求的真谛。
      在以后的两年多时间里,他利用所有的星期天和业余时间,先后阅读了近百本书籍,内容涉及军事训练、政治工作、行政管理、生活修养等10多类,写下了大量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对于通信专业技术知识,不懂就问,虚心求教。为了挤出更多的时间,他把书和笔记本带在身边,无论走到什么地方,只要一有时间就拿出来看看,仅用了半年时间,就掌握了6种型号电台的操作使用和维护技能。
      抗洪现场被认出,老大娘疼爱得热泪盈眶
  1998年夏天,中国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
  党中央、中央军委一声号令,部队官兵奔赴抗洪抢险“战场”。徐洪刚所在的部队也奔赴抗洪一线。
  当年8月下旬,部队所在的乌林镇青山段长江大堤,出现400米溃口性脱坡的特大险情。徐洪刚与全连战友一起迅速投入到抢险决战中。连里组织党员突击队,身为副指导员的徐洪刚第一个报名,并任突击队长。浑身刀伤的他一遇阴雨天就酸痛难忍,但徐洪刚咬紧牙关始终坚持着与战友们奋战在抗洪一线,他扛着几十公斤重的泥袋在没膝深的淤泥里来回奔走着,多次摔倒,腰部痛得钻心,徐洪刚咬紧牙关,挣扎着爬起来,继续向前奔跑……
  当浑身泥浆的徐洪刚被扶到大堤上休息。乡亲们围上来,掀起背心的他身上伤疤累累,背上一条“大蜈蚣”格外醒目,众人的目光一齐投来,有人关切地问:“你身上是咋回事呀?”
  “受了点伤。”他回答。
  几位妇女小声议论着:这人怎么有点像徐洪刚?“他就是徐洪刚。”虽然泥浆掩住他的脸面,但还是被人认出来了。
  徐洪刚来了,乡亲们忘记疲倦。一位老大娘疼爱地抚摸着他身上的道道伤痕热泪盈眶。抗洪抢险结束后,徐洪刚被集团军表彰为“抗洪抢险先进个人”。
人生不能睡死在功劳簿上
      作为铁军官兵,最大的荣誉就是打赢。而铁军转型建设把他带入新的困惑。1999年2月,新装备刚刚列装,铁军师面临着由传统的摩托化步兵转型为轻型机械化步兵的建设任务,对人员的素质要求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这对于时任装步二连指导员的他来说,无疑是极大的挑战。他认识到,没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必备的专业知识,仅凭良好的愿望和热情干工作是远远不够的。1999年8月,他向团党委提出入校深造的申请,团党委经过研究,同意了他的请求。
      1999年9月,徐洪刚进入素有“军中北大”之称的南京政治学院学习。他回绝了一切不必要的应酬,把自己“泡”在了教室和图书馆里,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的营养。短短半年时间,他的体重下降了十几斤,而学习成绩却直线上升了50个名次。正是凭着这种不服输的劲头,2001年7月,他以全优成绩完成了本科学业,并考取了该院研究生。
      徐洪刚以一句非常朴实的话激励着自己的人生。他坚定地认为不能睡在功劳簿上,不能躺到荣誉的温床上,如果一个人不追求进取,他的生命等于终止了,对部队如此,对个人也如此。
      抗震救灾,他率部三入“死亡谷”
       徐洪刚告诉记者,他忘不了四川省筠连县人民群众不惜一切代价,用最好的医生、最好的药来拯救他的生命;忘不了在他昏迷不醒的两天时间内,自发聚集的万余名群众守候在病房外焦急关注着他一呼一息的感人情景。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时,刚刚被提拔担任济南军区某团副政委的徐洪刚正在基层连队蹲点,他急切地找到团政委:“16年前,是四川人民给了我重生的机会,现在他们有了苦难,请组织安排我参加第一梯队吧!”
      次日一大早,徐洪刚就与官兵们奔赴灾区。为加快行军速度,他安排每辆车由两名司机轮班交替驾驶,为避免埋锅做饭耽误时间,就在车上吃干粮充饥。仅用26小时,他们就跋涉了1200公里,赶到了都江堰市紫坪铺水库。然后,立刻徒步向重灾区映秀镇进发。
      到达映秀镇才几个小时,徐洪刚就接到了一个更加艰巨的任务——穿越被称为“死亡谷”的映银峡谷,到银杏乡给300多人的友邻单位和群众送给养。因为路不通,那里的群众已经断粮两天,药品也十分缺乏。
      入谷前,老乡们都说映秀镇是震中区,很危险,从映秀镇到银杏乡更是死亡谷,塌方、余震、泥石流已经使整个峡谷变成死亡地带,已经砸死了很多人,不能去。老乡们的劝说丝毫没有打消徐洪刚的决心,他知道自己担负的是运送救命粮的任务,早一分钟送到,就能多给官兵和灾民一分生的希望,纵有再大艰险,必须去!
      “决不抛弃!决不放弃!”徐洪刚带领他的部队走进了峡谷。历经艰难跋涉6个多小时,徐洪刚和260多名官兵终于到达银杏乡,当地群众抱着他们失声痛哭,感谢他们送来了救命粮。当晚他们穿着雨衣,住在一个摇摇欲坠的加油站。
      艰难困苦面前方显英雄本色。2008年5月27日,徐洪刚再次请缨,带领官兵执行运粮任务,凭着前几次行走的经验和顽强的意志,他们两次穿越死亡谷,共运送给养5000多公斤、药品数十箱,解除了灾民的燃眉之急。抗震救灾结束后,徐洪刚被集团军表彰为:“抗震救灾爱民模范先进个人”。
英雄握枪又握笔
      徐洪刚入伍时只有初中文化程度,但他爱读书,尤其酷爱文学。
  工作、学习之余,他勤于写诗著文,在各类报刊杂志发表文学作品600余篇,出版的《生命礼赞》、《徐洪刚散文集》等在军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其中,《假如雷锋还活着》一文被收录于《军队中专语文教材》。
   徐洪刚喜欢书法,坚持习字十余年了。如今,就连著名书画家申万胜也称赞他的作品“气势磅礴,汉风浓重”。他现在是国内十多家书画院的名誉院长,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全军书画展,还被人民大会堂和军事革命博物馆收藏。
  “猛虎添儒雅,英雄成诗人”,一手握枪,一手执笔。2007年,徐洪刚被吸收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徐洪刚拥有过数不清的称号与荣耀。“那么多荣誉称号,我最喜欢别人称我是当兵的。”尽管16年来都生活在英雄的光环下,而徐洪刚依旧纯朴直率。



有一种平凡叫做感动
——记者手记


      采访徐洪刚的前一天,当我告诉报社的一位实习记者,明天要去采访徐洪刚时,她显得十分激动:“明天一定要带上我,我要见见英雄!”而当采访结束后,这位小同事对我说的第一句话就是:“那么大一个人物,没想到一点架子都没有。”
       见到徐洪刚,他就是一个普通的人,有血有肉,有说有笑。
       16年过去了,“英雄”的光环依然耀眼,但徐洪刚却在努力归于平凡。
       对于平凡,徐洪刚有不同的理解。
       他在散文《假如雷锋活着》一文中写到:雷锋平凡中成就伟大,而我却在那次不平凡经历后回归平凡。见义勇为,党和人民给了我很多荣誉,也给了我很多的期待和压力,我要甘于平凡,但绝不能把自己混同于一个普通老百姓。
       在另一篇散文《平凡与伟大》中,他还这样剖析自己:一个人可以在一瞬间完成英雄的壮举,但不能经常成就惊天动地的事业。人更多的是面对日常的、大量的、平凡的、琐碎的工作,像雷锋那样,做好生命中的每一件事。这是衡量一个人思想品德的高标准,也是人一生都应追求的高境界。
       所以,无论抗洪还是抗震,都有徐洪刚的身影。
       记得作家莫小米曾写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女子,出身于一个平常的家庭,做一份平常的工作,嫁了一个平常的丈夫,有一个平常的家,总之,她十分平常。忽然有一天,报纸大张旗鼓地招聘一名特型演员,演王妃。她的一位好心朋友替她寄去一张应聘照片,没想到,这个平常女子从此开始了她的“王妃”生涯。 太艰难了,她阅读了许多有关王妃的书,她细心揣摩王妃的每一缕心事,她一再重复王妃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行……
       不像,不像,这不像,那也不像!导演、摄影师无比挑剔,一次又一次让她重来……现在,平常女子已能驾轻就熟地扮演“王妃”了,进入角色已无需费多少时间。糟糕的是,现在她要想回复到那个平常的自己却非常困难,有时要整整折腾一个晚上。每天早晨醒来,她必须一再提醒自己“我是谁”,以防止毫无来由地对人颐指气使;在与善良的丈夫和活泼的女儿相处时,她必须一再告诫自己“我是谁”,以避免莫名其妙地对他们喜怒无常。
       平常女子深有感触地对人说:“一个享受过优厚待遇和至高尊崇的人,回复平常实在是太难了。”说这话时,她仍然像个“王妃”。
       故事相信我们每个人都能看懂。成名易、平凡难,徐洪刚在带给世人正义的震撼之外,还让我们体会了另一种感动,这种感动是一个英雄走出浮华、返璞归真的睿智。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