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 发布日期:2009-08-05 15:50:00
- 浏览次数:次
编者按 多年来,桓台县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各领域各行业涌现出了一批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他们为全县三个文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其先进事迹可歌可颂。为学习先进典型,弘扬先进典型,本刊从本期开始推出报告文学专栏,集中宣传一批先进单位和英模人物,旨在为建设绿色、开放、现代化的新桓台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本期推出介绍桓台县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院长李立新先进事迹的报告文学。
2001年的初春,乍暖还寒。
当李立新接到正式任命通知,担任桓台县人民医院院长时,他的心情一如这初春。
如何管理好这个县内最大的医疗机构,实现困境突围,超越发展,摆在李立新面前的是一道道难题。此时的桓台县内,民办医疗机构正风起云涌,专科医院如雨后春笋,借专科医疗优势瓜分市场;另一方面,桓台县人民医院内部因设备、土地、药品、贷款而负债4000万元,医院在经营上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而最关键的却是在严峻市场竞争面前,医疗人员的流动性增大,医院职工表现出各种思想波动……
一个非医疗业务出身的院长,面对重重困难,能够挽狂澜于即倒,带领医院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吗?在心里划个问号的,有桓台县人民医院的职工,有同行业竞争对手,甚至还有李立新自己。
面对怀疑与期待,一向低调的李立新对外表现得更为沉默,他选择了埋首做事,更多地用眼睛去观察,用心去思考,用理智和行动解决纷繁复杂的问题。
大言稀声。平阔的海面下是波涛澎湃的改革。
在不声不响间,时光经历了四个年轮,李立新四年磨一剑,让县医院如出鞘新研宝刃,锋芒绽现。时至今天,桓台县人民医院实现年业务收入8400万元,全年床位使用率达到102.44%。10万平方米的新院开工建设,预计2006年底投入使用。
李立新说:“四年工作,如果有一点欣慰的话,这就是桓台县医院已走过了最艰难的时光,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四年,社会的怀疑没有了,职工的信任感充盈,在新院建设与股份制经营这个全新的起点上,桓台县人民医院开始了新的征程。
思想整风
奠定执行力基础
桓台县人民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在那里?
李立新认为,作为医疗单位,人本思想尤为重要。桓台县人民医院有雄厚的人才积累,只要凝聚在一个核心下,全院职工面对同一个目标,强化执行力,必然会在激烈的市场中率先突围,跳出低层次的竞争,“不战而屈人之兵”。
核心的打造在于思想的统一与凝聚。
“懒、散、乱”是县属医院的通病,毋庸讳言,这在桓台县人民医院的部分职工身上也曾存在过。在过去,严肃纪律更多地是依靠经济处罚,李立新认为,钱,买不来工作作风,更买不到好的队伍。任何时候,一个单位都不能丢弃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不断加强职工事业心、责任感,集体主义和理想主义教育,提高全员的素质水平。对于职工思想的转变,经济杠杆的力量不是主要的,让职工的思想真正与医院的发展理念融为一体,靠钱是买不来的。
2001年,在李立新上任后半年多的时间里,县医院连续召开六次职工大会,超过医院过去四年的职工大会会议总和。会议的议题较多,但在李立新的所有讲话中,都围绕一个潜在于心的“整风”主题——转变思想,凝聚人心,打造县医院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思想政治工作仅仅靠说教是不够的。李立新把全院大会上讲的,自己率先垂范地践行,并带出了一个有正气的领导班子。在县医院班子会上,李立新说,“我们不要只想到用两只眼睛盯着500多职工,要看到还有1000多只眼睛在看着你。从现在开始,从我做起,从班子做起,言行为范,重聚人心。” 根据规定,县医院常白班人员要在上午7:15前上岗,往往每天早晨此时李立新已看过了医院的门诊、病房、一些服务窗口及院内的环境及秩序,掌握第一手资料,正确地指导医院工作。日常工作更多地做到现场,到各科室看一看,了解工作环节中的问题。
与李立新一样,县医院班子其他同志同样如此,按照领导班子分工负责制,每天提前上班,到自各分管的科室里巡检。
李立新说,在县医院,作为院长,就是率先垂范地带领职工遵守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全体职工都可以监督他,有没有领家人来院免费就诊,车子有没有被挪作私用。李立新的母亲住院,同样要预交住院押金,在押金即将用完时,同样会收到催款单,同病房的患者直到出院都不知道老人是医院院长的母亲。
对自己与班子成员,李立新在上任之初即提出“三公三用”的要求。即在工作中处理与职工有关的事情做到“公平、公正、公心”,要一碗水端平,不厚此薄彼,对待工作要“用心、用力、用脑”,做到事事想在前面。为做好这一点,李立新全力倡导推行“发言权”,院内工作决定一律由医院领导班子开会集体研究,而在县医院班子会议上,所有人员都畅所欲言,发表看法,统一思想认识,促成了问题的解决。正因为把所有问题都摆在桌面上,县医院班子避免内耗,避免了会上不说,会后乱说,心中气不平,工作不舒心的情况,班子成员凝心聚力,集思广益,共谋发展。
充分行使发言权,不仅局限于班子成员之间,而且还推广至全院职工。医院住宅楼分配、新院建设、人事制度、分配制度改革、重大管理制度、医院改制等工作均要通过职工代表大会,甚至职工大会来决策。“让每一位职工有发言权,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引导职工自觉地提高认识,增强主人翁意识。”李立新提出的这一做法收到直接效果就是职工的思想通了,人心顺畅了,劲往一处使了。
广泛听取建议与意见的结果是人心齐、作风正。2001年,李立新果断提出建设医院新生活区,得到了班子全体成员的支持和广大职工的拥护,新建住房建筑面积达6万多平方米。住宅小区分房,无一人因感到不公平找领导反映。此外,四年来,县医院取消了许多发放实物的活动,但职工却无一人提出异议,反而拍手称快;工作人员因工作误餐,可以到食堂免费就餐;员工生日,科室人员集体聚会庆祝……
思想政治工作的显著成效,使县医院形成了一个有极强执行力的领导集体,保证了医院政令畅通,步调一致。这种情况下,县医院强劲的竞争力彰显出来,医院营业额一年一个台阶,逐年上升。2005年职工大会上,当李立新提出2005年县医院计划营业收入超亿元时,会场掌声雷动,群情激奋。
制度改革
实现竞争力突围
“桓台县医院难进”。这是社会各界对县医院这个“好单位”的一致认识。
在李立新任院长的四年中,一方面,几十名本科毕业生顺利地进入“难进”的县医院就业,并且直接被安排到收入最高的临床一线。另一方面,医院行政、后勤人员却只减不增。李立新说,临床科室及后勤管理人才引进制度是县医院制度中的一条“高压线”。
其实,在县医院,像这样的制度还有许多,而每一项制度都是一条“高压线”,谁也碰不得。
李立新认为,竞争力突围,制度先行。
人事制度改革与分配制度改革是桓台县人民医院两项重要的制度改革。李立新说,通过这两项改革,医院激活了内部竞争力,增强了外部竞争力。在李立新看来,医疗行业知识更新快,一个医生如果一年不接触病人,就会落伍。所以有必要制定制度,改变陈旧观念,补充新鲜血液,以适应医院,这是管理的需要,发展的需要。
现在看来,人事制度改革与分配制度改革为县医院的发展带来了活力,对人才梯队的培养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在李立新打破“坚冰”时,他与领导班子所承担的压力是巨大的。
桓台县医院的改革,首先是废除了中层干部终身制,彻底实行评聘分开。“三堂会审”是医院职工对评聘工作的形象描述。医院中层管理岗位全部进行竞聘,由领导班子成员、中层干部、一线员工共同打分,当堂唱分,当天揭晓,阳光操作,让聘任者、落聘者都感受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其次是分配制度方面的突破,
奖金分配向临床一线倾斜,拉开不同岗位之间奖金分配档次。此外,针对医院后勤机构臃肿,人员冗多的情况,县医院制定“内部退休制”,从行政、后勤、护理等岗位开始,实行内退,以压缩附属行业人员,给医疗一线腾出更多的发展空间。
这是两项直接涉及职工切身利益,在医院内部引起振动的改革。李立新说,正是通过彻底的改革,才有效调动起了大部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特别是分配制度改革,我们就是要突出临床一线,要“任何时候都做到一线人员的收入高于平均数”,让医疗骨干和一线人员真正鼓起干劲,增强信心,形成了干事创业的合力,带动医院全面工作的大发展。
制度改革的作用力是如此之大。随着一线人员工作潜力的挖掘释放,立即彰显效果——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县医院的经营业绩不断飙升。医院床位数由原先的358张扩至418张,仍满足不了群众就医的需要。目前,县医院住院病人始终保持在480至500人次间,病床使用率接近120%,据统计,在住院高峰时期,418张床位能住上567人。其中小儿科、母婴科一个科的30张床位住到80人,妇产科的40个床位住到80人。
李立新说,通过制度改革,桓台县人民医院已成功实现竞争力突围。
提升服务
塑造品牌影响力
“以病人为中心”,这是现在,也是将来医院管理所应把握的主题所在,真正做到这一点,就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以病人为中心”的基本内涵是品牌影响力,其外延是永无尽头的服务要求。
桓台县人民医院是桓台的一个品牌,一个闪光的对外窗口。悠久的历史、精湛的医术,以及几十年来为桓台县人民的不间断服务,为医院赢得荣誉。服务在李立新的心中,是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以至于与上级领导、同行、朋友在一起时,
李立新总会问起他们对医院服务的看法与想法,征求意见,对比改进。
几十年的医院工作实践,让李立新不但了解县医院自身优势,也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服务态度的冷漠是医院的软肋,是困扰医院前进与发展的瓶颈。如何在服务上取得突破,他殚精竭虑。每天清晨,他都要到医院各处查看,通过观察体会患者就医的需求。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李立新大胆地提出了更改作息方式,改变传统医院工作时间,上午延长半小时工作,下午减少半小时工作,
为患者提供便利。虽然只是微小的变化,却是一招妙棋。事实作出了完美的解答。此项办法一应用,受到了各处前来就诊患者的一致赞扬——在桓台县人民医院,一般情况上午就可完成检查及治疗,放心地回家,看病不再是筋疲力尽的“一天的事情”。
这是一个创举,成功的关键是它体现了为了患者的意愿。各医疗卫生单位纷纷效仿。
李立新说,医疗服务大有文章可做,关键是要真正在心里装着患者。
在县医院例行的每月满意度调查中,有一位患者提出改善膳食的质量。这本是一件小事,李立新却以十分的认真对待。他说:提高医院饭菜质量,是医院的职责所在。人们的生活水平已经提高,医院不能再停留在原先的服务态势中沉睡,改善医疗条件,也包括病人生活条件的提高。
为处理解决好这件“小事”,桓台县人民医院抽出专人对医院饭菜进行整改,全部更新膳食设备,聘请专业人员,为病人烹制形式多样的可口的治疗用餐,同时在院内最方便醒目的位置建立便民餐厅,解决病人治疗中的生活困难。
提高服务质量,为患者解决困难,是李立新管理好医院的一个根本出发点。四年来,县医院通过贯彻《关于加强文明优质服务实施办法》,先后开展了首问负责制、首接制、“四个一”服务,实行开放式挂号、导医服务,划价收费取药一站式服务等……
品牌影响力的打造还体现于对患者负责的医德意识。在县医院,李立新要求,医生在对病人用药时要做到“两个要”,即按病人要求用药,按病情需要用药。发现不良苗头,立即严肃查处。2002年,李立新要求医院药品采购科一次性停止36种药品的购进,因为这些药品更名提价,损害患者的利益。李立新对经销商发了火:“这样的昧心钱,我们医院不挣,我劝你们也不要挣!”
四年间,桓台县人民医院的服务逐渐为患者认可,品牌影响力形成、积淀,并不断升华。通过改善服务,桓台县人民医院的影响力发生了质的变化,社会评价众口一辞:服务更好了。
作为重要的服务窗口单位,县医院的牌子越来越明亮。
科技兴院
以第一生产力赢得业务创新
李立新认为,科技兴院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才,二是设备。人才是实现科技兴院的基础,设备是实现科技兴院的保障。软件与硬件,李立新要求“两手抓”。
去年,桓台县人民医院接收20名本科毕业生,按照计划,2005年,还将有2名研究生,30名本科生入院工作。重视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任用人才是县医院做好人才积累,实施科技兴院的关键,李立新说,县医院就是要依托高层次的人才做好业务创新工作。
引进人才,更要培养人才,为人才创造宽阔的发展舞台,实现人尽其才。除中层干部竞聘上岗外,2004年,县医院还下发《桓台县人民医院人员进修管理规定》,改变过去人员进修自发进行,进修不平衡的情况,对人员进修实行制度化管理,明确每年去北京、上海等大医院进修培训的计划及要求。根据这一规定,医院学科带头人每年必须外出参加培训一次,副主任以上职称的人员,两年必须外出培训一次,中级以上职称的,三年内必须外出培训一次。良好的自发行为一旦为制度所规范,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县医院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迅速提高,医院职工知识更新加快,技术水平与业务能力都得到较大提高。
李立新认为,待遇仅仅是留住人才的一个方面,蓬勃发展的事业和严谨科学的管理更能为高素质、高层次的人才认可与接受。
2003年,县医院准备试行《桓台县人民医院末位淘汰制、末位告诫制管理办法》。60余条的讨论稿下发后,各科室纷纷提出补充条款,最后补充至79条,其间四易其稿,内容不断丰富完善。根据这一办法,医院对职工实行分数量化管理,对工作态度、工作业绩等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对存在问题者进行扣分处理,并按照积分情况实行末位淘汰或告诫。办法规定,职工在年内因工作受到两次告诫处分的,将待岗培训。为保证考评的公平、公正,医院还设立考评小组,每周集中进行考评。制度下发至今,县医院有多名员工受到扣分处罚,但却没有一人触到“底线”,有损医院形象、秩序的事情从未发生。李立新说,这说明实行严格制度管理的目的达到了,因为制度的设立不是为了让职工下岗,而是为了医院更好地发展。
不打价格战,不用低廉的价格做低廉的服务,是县医院一项工作准则。它突出表现在医院的设备引进中——引进最好的最先进的设备,提供最可靠最优质的服务。
李立新主持县医院工作四年,仅设备投入就达到3500多万元。这个数字相当于医院过去十几年医疗设备投入的总和。李立新认为,这钱,花得不冤。他说,一家医院配备两台螺旋CT,在市内是首家,磁共振设备,全套由日本进口,市级医院都没有配备。此外,美国产直接数字摄影DR,能分辨骨骼及软组织的细微病变,在淄博市居领先地位。
同样是设备引进,他的精细与砍价方式让所有医疗设备经销商感到难以接受,“
李立新不想让我们多赚医院的一分钱。”2002年,医院准备购置一台螺旋CT服务临床医疗,市场价格480万元人民币,县医院完全按照市场运作,以同样价格买到了包括螺旋CT在内和医院尚急需的C臂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等价值800万元的设备。
先进的医疗设备为县医院带来了准确的现代诊疗技术。其利用先进仪器开展的心脏介入治疗急性冠脉综合症,实施冠脉内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冠状动脉造影术及周围介入治疗肝癌、肺癌等肿瘤,股骨头无菌坏死、不孕症等疾病均在全市处于领先地位。
科技兴院形成县医院诊疗的绝对优势。而依托诊疗优势,桓台县人民医院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获得了双提高、双丰收。
和谐发展
大投入谋求大发展
博观约取,厚积薄发。
四年的积累让李立新对医院管理驾轻就熟,站在这个阵地上,他的目光看得更远。
应该说,四年来,李立新带领的县医院一直是在平稳中前行,无论是经营收入还是技术装备的投入,一步一个台阶。然而,就在这其中,李立新却早已预埋了浓墨重彩的一记“伏笔”,现在,他正谋求实现桓台县人民医院的跳跃前进。蓄势四年的一跃,要如凤凰涅磐,让县医院彻底脱胎换骨,浴火重生。
自2001年起,一场关于建设新院,实现医院整体搬迁,推行股份制改革的讨论已悄然展开。李立新说,这是在“造舆论”,用三年的时间让职工发言,让职工提出不同的看法,进行酝酿。三年讨论的结果是,桓台县人民医院必须走大投入、大发展、大改制之路,必须走产业化之路,以高科技、新技术、多层面拉长医疗产业的链条。具体一点来讲,是新院建设、股份制经营。
李立新认为,作为医院管理层,考察了解高层次医疗机构较多,对医院发展的规律有较深刻认识,要将医院的现状及未来发展的趋势明明白白地告诉职工。经济全球化及国内医疗市场的开放,国外先进医疗单位的陆续进入,已经对现有医疗规模与体制提出了严峻考验。在职工大会上,李立新将医院当前状况摆了出来:内科楼设施陈旧,缺少基本的卫生间;门诊急诊室仅有20多个平方米,突发事件处理严重受限;妇产科里产妇要住在钢丝床上……他说,两个原因迫使我们必须建新院,一是确实住不下,二是医院现有的设施配套已与现代医学要求和群众需求严重不符。
对于职工而言,关心医院的前途,也会关心自己的个人收入。的确,在县医院目前的情况下,如果“守成”,从李立新到普通职工,都会舒心舒适。处于院长的位置上,李立新却要为医院考虑的更为长远。他对医院领导班子成员说,我不能守,领导班子不能守,全院职工都不能守,市场竞争是逆水行舟,不进即退。
面对犹豫与怀疑,李立新公开承诺:决不因建新院而影响职工的收入及待遇。他为大家算了一笔账,新院的基本建设投资是1.5亿元,通过招标,由施工方先期承担50%,县医院2005年营业收入有望过亿,良好的经营使财务完全可以承受另外50%。
众望所归处是众志成城的决心。职工代表大会上,57名代表参与无记名投票表决,以57票全票通过了新院建设的议案。以54票高票赞成通过了新院股份制经营的议案。这就是桓台县人民医院的民心!
目前,桓台县人民医院的新院已破土动工,根据规划,新院按照三等甲级医院规模建设,建筑面积达10万平方米,其中仅门诊、病房楼即有8万平方米,可容纳高、中档床位1000张。其中的高档病房区设有客房、会客厅、小餐厅、厨房等。
在此基础上,县医院还将单独融资8000万元用于新设备的配备,包括中央空调、中心吸引、中心供氧、物流传输以及PACS、HIS网络,全部手术室、重症监护室均按国际净化手术室的设计使用标准进行安装。
在李立新的心中,新医院的建成首先是一个平台。根据职工意愿,新院经营模式将改变,实行股份制经营。这一更加灵活的经营模式让李立新开阔的经营思维更加活跃。业务技术与医疗设备的不对称,是李立新思考的一个重点,为解决这一问题,按照预订计划,县医院将采用合资合作等方式,与国内外知名大医院携手合作,吸引北京、上海等地的知名医疗专家及教授来此座诊,“借鸡生蛋”,提高县医院综合医疗实力。此外,李立新还抽调专人就专科技术的开展、人才引进等工作进行考察论证,对未来医学前沿动态进行了解,提前有组织地对人才梯队做专业培训,争取三年时间内在心脏介入等医学领域取得突破。
“1000个床位要充分利用,桓台县内医疗资源已满足不了需求,所以,我们的医疗定位是以淄博市为中心,辐射潍坊、东营、滨洲、德州、济南等地域。”李立新说。
“赶超市级医院”,这个埋藏于县医院全体职工心中的目标已呼之欲出。而勾划这一宏伟蓝图的当家人——李立新,其身上的压力可想而知。四年的院长生活,把不喜欢场合,不善于应酬的李立新所有的基本爱好都消磨没有了,他的心只维系于医院,维系于发展。
四年发展,桓台县人民医院以“积极稳妥、实事求是、开拓进取”的精神和卓远的发展目光,超前的创新思维、雄厚的人才实力赢得社会信任,奠定桓台医疗市场一枝独秀,无人争锋的龙头地位。李立新的发展思路,县医院的发展模式已为实践所证明是正确的。这种情况下,李立新要求全院员工要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在成绩面前不自满,在困难面前不畏惧”,每次院内讲话,李立新都要在结束语中强调这两句话,是警醒员工,也是警醒自己保持谦虚谨慎、清醒冷静。
受医疗市场竞争大环境的影响,医疗行业人性化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现代化医疗技术与手段日新月异不断前进,对执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见,对于李立新,对于县医院,“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理念还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追求。但是,县医院人在追求尽善尽美地完成目标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自我完善与升华,阔步前进,不知不觉中立于百尺竿头。可以预见,2006,一只最美丽的蝴蝶将破茧而出。
题字/耿毓亮 人物素描/成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