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建国60年来桓台县经济社会发展史,建筑业无疑是其中一个耀眼的亮点。60年来,桓台县建筑业由当初分散凌乱、规模较小的施工队、建筑队发展到现在以龙头企业为支撑、各专业公司为补充的新格局,可谓是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一步步实现了蓬勃发展,建筑业已成为桓台县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起步:1949年至1978年,组建建筑队,积极开拓外地市场,桓台建筑业迎来发展春天
建国初期,桓台县内有砖窑厂、木作铺等作坊30余处,建筑工匠多系农忙务农,农睱从事土木建筑活动,工具设备简单落后,一张铁锨、一把瓦刀、一锯、一斧等,运料则是手推肩挑。 新中国成立后,桓台县建筑业得到了新发展。1956年,在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中,桓台在城市的建筑业及其工匠都参加了国营或集体建筑业生产组织;在农村的工匠则大都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工匠较多的村庄都成立了集体所有制的木工组、木业合作社或瓦工队,为社员或集体修建房屋。技术较高、施工能力较强的建筑队,则承揽附近村镇的建设工程。 1958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基本建设项目日益增多,建筑力量较强的荆家、田庄、新城、果里、索镇、耿桥等镇,先后组建建筑队,去张店、博山、滨州、济南等地承包土建工程。这一时期,桓台建筑业有了较大发展,至1965年,全县有6300余人在外地从事建筑业生产活动。 1965年后,受“四清”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桓台建筑业经历了一段曲折的历程,发展受阻。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桓台建筑人发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积极开拓周边市场,促使建筑业形势逐步好转,济南钢厂、济南国棉四厂、黄台厂、胜利油田等单位纷纷来桓台,请求派人支援建设。当时,全县13个公社先后建起了建筑队。截至1978年,全县建筑业从业人员有6000余人,人均劳动生产率4100元,完成建安产值2450万元。
振兴:1979年至1990年,“要想富,必须发挥优势搞建筑”——扶持政策促建筑业迸发新活力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国务院对发展和搞活建筑业非常重视,作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和决策。 当时,桓台县相对于全省平均水平来说,农村经济较落后,发展较缓慢。县委、县政府经过研究后,认为桓台县发展建筑业有四大优势:一是桓台粮食产量亩产上千斤,群众吃饭不用愁;二是桓台有外出从事建筑施工的传统,村村户户能拿瓦刀;三是桓台南靠淄博矿区,北临胜利油田,西靠省城济南,有发挥建筑业优势的客观条件。 为改变经济落后的现状,1981年春,县委、县政府作出了“桓台要想富,必须发挥优势搞建筑”的决定。县里成立专门从事管理建筑队伍的桓台县联合建筑公司,后改称桓台县建筑总公司,下设工区,工区下设施工队。各施工队“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总公司职能是对外洽谈业务,沟通信息,监督合同执行;对内负责组织整顿队伍,研究经济政策,培训技术骨干。各乡镇建筑公司负责招揽工程,管理各施工队的人、财、物。全县建筑业克服了各自为战、势单力薄的弊端,得以集中优势兵力承揽大型工程,增强了竞争力,实现了新的飞跃。从1980年到1985年,桓台县建筑业总产值由4800万元增加到2.5亿元,增长了4.2倍;全县建筑队伍已达5万人,为建筑业服务的乡镇企业工人达3.57万人。 建筑业的发展在调整桓台农村产业结构、繁荣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活条件等方面,已成为振兴全县经济的重要支柱。在此背景下,1985年3月5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彭真视察桓台县,并为桓台欣然题词“建筑之乡”,对桓台县建筑业的发展给予了极大鼓舞,而桓台县也更加坚定了走发展建筑业致富的路子。截至1990年,桓台县建筑业从业劳动力5.6万人,完成建筑业总产值4.85亿元,实现劳务收入1.65亿元。
突破:1991年至2009年,“一业为主、多业并举”和“外有阵地、内有基地”的多元化经营模式,为桓台建筑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空间
进入上世纪90年代,我县建筑企业试行股份制改革,实行合股经营、民主管理、收益共享、风险共担改革。1991年,唐山建筑公司率先在全县建筑业成立第一家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我县组建桓台县建筑企业集团总公司,实现集团化经营。镇以上建筑公司对外承建工程统一“挂一个牌子(县集团总公司)、树一面旗帜(建筑之乡)、用一个资质(全民二级资质)”,当年完成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9家。 改制后的企业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企业自主经营权得以确立,同时,有利于企业筹集资金,壮大企业实力。1996年10月,由新城建工施工建设的齐鲁石化公司联合经营大厦(齐鲁石化办公楼),夺得了淄博建筑史上第一个全国建筑工程最高质量奖——鲁班奖。2005年,由万鑫建设施工建设的滨州市市政办公楼再次荣获鲁班奖。 1997年,全县按照扶优扶强、抓大活小育专的方针,改革以包代管、以改代管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加快建筑企业向集团化经营转变和镇办建筑企业改制步伐,当年,全县13家镇办建筑企业全面完成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改革。 与此同时,桓台县建筑业在不断探索和发展中形成了“一业为主、多业并举”和“外有阵地、内有基地”的多元化经营模式,在业内被称为“桓台模式”。即以建筑业为主业,向化工、机械制造、房地产、建筑材料、商业贸易及高新技术开发项目延伸,全县基本形成建安施工与多元化经营双向推进、互保互促、共同发展的格局。1995年,唐山建筑公司实现建安产值1.15亿元,多元化经营产值1.2亿元,成为全县第一家多元经营产值首次超过建安产值的施工企业。 全县建筑企业施工资质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截至目前,全县共有三级以上资质建筑企业54家,其中特级资质3家、一级资质3家、二级资质28家,大大提高了市场竞争力。2008年,全县建筑企业完成建安产值171.3亿元,天齐集团承建的山东理工大学图书馆荣获中国建筑工程最高质量奖——鲁班奖,桓台三家特级资质企业都有独立承建的工程获得此项大奖,极大地提高了企业自身的竞争实力和“建筑之乡”的声誉。 此外,在项目管理和成果认证方面,桓台县建筑业也取得了重大突破,齐泰建工获得国家级“项目管理成果一等奖”,万鑫建设获得国家级QC成果发布二等奖。天泰建工中标卡塔尔杜汉油田医院5万多平方米的工程,是桓台建筑企业首次独立承揽国外大型工程项目,标志着我县在建筑业跨国经营方面又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