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老字号”百年黄河龙

发布日期:2009-09-02 浏览次数: 字号:[ ]

       黄河龙,自创始人王国锡在1922年以“强恕堂”命名酒坊开始,迄今为止已有近百年历史。期间,黄河龙创造了多个第一——桓台县历史上第一企业、桓台县曾经纳税第一企业以及桓台县第一个获得“中华老字号”的企业。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记者走近黄河龙集团,聆听黄河龙人诉说过去的故事。
               1922年至1945年——酒厂起步阶段
       追溯黄河龙的历史可以发现,黄河龙的起源可以上溯到清朝光绪年间。世居新城县(今桓台县)厚生乡(今索镇建国村)的王开祯以清水酣甜的乌河水为水源,于乌河岸边开设酒坊,酿制出远近闻名的醇香美酒。时至1922年春,王开祯之子王国锡以其书斋“强恕堂”命名酒坊,取其强己恕人、戒欺戒躁、仁义诚信之意,“强恕堂”由此闻名。民国初,强恕堂在济南设分号,由王开祯之孙王承震任掌柜,分号名为“齐恕堂”。靠着挑夫们的肩挑车推一度销往河北一带,从桓台销往广饶、无棣、邹平、东营、滨州等地。黄河龙集团党委副书记张廷武说,虽然当时生产条件较为艰苦,酿酒事业发展较为缓慢,但凭借酿酒人秉承的强己恕人的信念,揭开了百年酿酒的篇章。
      1945年至1978年——私人企业转变为全民企业
       1945年,渤海区第三专署长桓工商支局接收了索镇王家酿酒作坊,建成恒源酒店。1948年,“恒源酒店”易名为索镇总酒厂,建立了侯庄、延家、王伯庄、刀镇、淄川、西夏、张店、长山、青城等分销处,规模逐渐扩大。到1949年,年产量达到734吨。随后国家自然灾害让酒厂生产陷入低谷。张廷武告诉记者,当时酿酒原料奇缺,酒厂曾以玉米秸、高粱秸等为原料酿制代用品酒,年产量仅为134吨。1960年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白酒生产开始回升,年产量达到600余吨。1968年5月,索镇酒厂建成了第一套酒精生产线,形成液体发酵机械化生产新工艺,位居白酒行业领先地位。
  1978年至1996年——改革开放为企业带来发展春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的进程,同时也给企业带来勃勃生机。自此,公司大胆进行改革,提出一系列改革举措,推动企业快速发展。如通过领导班子的整顿和建设,逐渐实现领导干部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大大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率和效益。据张廷武介绍,当时,酒厂不断进行技术革新,企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1983年,索镇酒厂新建年产能力5000吨酒精生产线和年产能力500吨机械化白酒生产线。1987年,酒厂年产饮料酒9700吨,实现工业总产值1567万元,利税249万元。到了1996年,“索镇酒厂”实行改制,变为股份制企业,改名“山东黄河龙酒业股份有限公司”。从那以后,“同是炎黄子孙、共饮黄河龙酒”的广告语深入人心。
              1996年至今——“小步快跑”助“龙”腾飞
       1998年,黄河龙集团实行产权制度改革,成为民营企业。进入21世纪以来,公司迎来快速发展时期。张廷武说,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建立为黄河龙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公司抓住这一机遇,采取“小步快跑”的发展策略,一步一个脚印,争做百年企业。据了解,从2001年到2008年,企业销售收入翻三番,利润年均增长30%以上。
       在企业效益逐年提高的同时,公司注重加强企业品牌建设。目前,黄河龙已确定三大品牌、九大产品的品牌体系,主要有定位于中低端品牌乌河特曲系列、中高端品牌黄河龙系列、高端品牌强恕堂系列,使消费群体有了区分,产品也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优势。2006年,“强恕堂”产品通过国家商务部首批“中华老字号”认定,成为淄博市白酒行业唯一老字号;2007年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白酒专业委员会授予象征中国高档白酒的“金字招牌”——纯粮固态发酵白酒标志;2008年,公司百年老窖泥和黄河龙陈年老酒被市博物馆收为馆藏文物。目前,公司正积极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如今走过87年的黄河龙,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正如著名白酒专家黄业立说的那样:“黄河龙是老字号企业的继承和创新的典范,充分显现出黄河龙长盛不衰的成长秘诀。老字号说明了历史,新产品代表了现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