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家村:传统手艺点草成“金” | ||||||
|
||||||
草编作为一项传统手工业,不少人片面地将其认定为“夕阳产业”。然而荆家镇崔家村把传统的草编业发展成了一个“经纪人+农户”的富民产业,草编产品由过去的筐、篮、簸箕等单一产品发展到如今的上千个特色品种,产品也从国内走向了国际市场,远销美洲、欧洲、东亚、东南亚等地区,实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小群体与大规模、本土与国际市场整合的推进。村民们也实现了致富梦想,草编加工点遍布全村,常年从事草编制品加工的妇女有五六百人,出现了“家家搞草编,户户是工厂”的喜人景象。
家家搞草编 户户是“工厂” 7月20日,记者慕名来到荆家镇崔家村,犹如置身于一个草编工艺品的“王国”,在该村的大街小巷、房前屋后,随处可见从事草编工艺品加工的村民,她们用一根根“不值钱”的蒲草、水草、作物秸秆,编织成实用而又精巧的工艺品。别看这些“土玩意儿”出身“低微”,但它们以环保、自然、原生态的风格,受到国外友人的喜爱,远销美洲、欧洲、东亚、东南亚等地区。 崔家村从十几岁的孩子到白发苍苍的老人,几乎没有不会做草编制品的,草编加工点遍布全村,常年从事草编制品加工的妇女有五六百人,堪称“家家搞草编,户户是工厂”。 崔家村草编历史悠久,发源于博兴县。“说不清俺村是从啥时候开始搞草编的。我是跟我奶奶学的草编手艺,我奶奶是博兴人,俺村的草编就是从博兴传过来的。”现年65岁的村民陈秀英说。崔家村与博兴县毗邻,民间交住十分密切,通婚现象较为普遍,崔家村的“博兴媳妇”多不胜数。博兴县是闻名全国的草编之乡,妇女们多善此道,崔家村的“博兴媳妇”将这门古老的手艺带到了崔家村。从此,子子孙孙相传,左邻右舍相授,草编成为崔家村妇孺熟稔于心的手艺,在编织过程中,村民们把对大自然的钟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融入到草编中,草编产品也就成了兼具欣赏和使用两种功能的艺术品。 多年的技术积淀,使崔家村柳编技术日臻成熟,自成体系。崔家村的“经编”、“立编”、“拧编”、“藤编”等技术,堪称一流。据介绍,经编的特点是柳线结合、产品质密耐用;立编主要突出纬少经多,编出的产品立体感强;拧编讲究产品的造型和曲线;藤编产品有很强的适用性和艺术性,给人以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视觉效果。记者在崔家村亲身感受到了草编工艺的精美,大大小小的草编制品巧夺天工:大,可达一人许,需两人托举,端庄大方;小,仅在方寸之间,可在手中把玩,秀气精美,令人爱不释手。你不能不赞叹村民们的匠心聪慧。有的村民还根据客户要求,把各式各样的玻璃器皿套上用蒲草、玉米皮手工编制的彩色外套,既环保、美观,又防震,深受国外客户青睐。 如今的崔家村草编已经彻底渡过了那个简单的“编筐打篓”时代,产品由过去的筐、篓、簸箕等单一产品发展到如今的桌、椅、凳、屏风、书架、洗衣篓、收纳盒、宠物窝、帽子、挂件等上千个特色品种,产品被广泛应用到了日常生活、商品包装、家庭装饰和艺术观赏等各个方面。 一路上,记者不时看到装满各式各样草编制品的机动车在村中行驶,同行的崔家村“两委”成员陈秀明告诉记者,开车的都是村里的草编经纪人,这些草编制品都是送往博兴县的工艺品厂的,然后再进行深加工。目前,崔家村有七八名草编经纪人,王绍新是其中一名,他的生意就是从草编出口企业揽活,然后给编工放活。编工们挣工钱,他则“吃”中介费。他们一手牵着草编出口企业,一手牵着编工,组成了草编产业“金字塔”的塔身。正是通过“经纪人+农户”的运营模式,崔家村草编逐步实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小群体与大规模、本土与国际市场的整合推进,村民们也实现了致富梦想。 小草编“编”出大文章 “崔家村草编业发展依托的是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传统手艺的优势,走的是一条具有特色的外向型经济的路子。目前,崔家村草编业特色优势越来越明显,有力地助推了新农村建设。”荆家镇政府一位负责人说。 富民经济的特色。“不点火、不冒烟,看着电视做草编;不出门、不出院,轻轻松松把钱赚。”这是崔家村村民编工艺品“编”出来的顺口溜。草编加工生产让崔家村村民实现了“生活宽裕”。村民付小娥正在自家门口编宠物窝,她告诉记者,这样的宠物窝,她一天能编两三个,每个加工费17元,每天加工费可收入三五十元。“经纪人上门送料,上门回收,现金结算,我们一年挣一万多元钱挺轻松。”她对加工草编制品非常认可。 就业经济的特色。草编制品主要靠手工制作,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吸引了崔家村80%以上的家庭妇女参与其中,特别是为就业渠道狭窄的中老年妇女提供了就业机会,形成了名副其实的“妇女经济”、“炕头经济”。“我们村过去是男劳力外出打工,妇女在家耕种。可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这点土地连妇女劳力也用不了多少了,一年农忙时间也就两三个月,出现了大量的妇女剩余劳动力。这些妇女上有老下有小,长时间外出打工和做买卖都不现实,草编业让我们村的剩余劳动力全部实现了就地转移。”崔家村“两委”成员陈秀明说。像城里人一样,崔家村妇女有了一份固定的工作,但与城里人不同的是,她们可以把“工厂”搬到自己家里,从而实现“家庭事业”两不误。“从事草编加工好就好在能顾得上家,不但耽误不了地里的活,也耽误不了接送学生、做饭,一年下来也能收入1万余元。”村民王玉芹说。 低碳经济的特色。草编工艺品所用原料主要是蒲草、水草、作物秸秆等,是真正的绿色环保产品;草编工艺品以手工加工为主,能耗低,且不产生工业废料,对大气、水等资源没有污染;另外,草编工艺品加工没有大规模的集中生产车间,一家一户就是“工厂”,实现了对土地等资源的集约利用。 “ 走南闯北,不如在家编花篮,编来新房、编来新娘、编来小康、编来幸福。”关于草编的这句顺口溜在崔家村流传甚广,它真实地反映了草编为崔家村群众带来的实惠。村民的腰包鼓了,而历史悠久的草编文化也重新焕发了生机。崔家村草编业的发展,为崔家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支撑。男工女编,成了崔家村一幅绚丽多彩的经济生活画面。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