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禛以诗名世,浩瀚的诗文和“一代正宗”的光环让人们记住了他的名字。然而事实上,王士禛秉承其家族清正自守、廉洁奉公的良训,政声清明,政绩同样十分突出。他从任职扬州推官开始,后内迁入京,累官至刑部尚书,在长达45年的仕宦生涯中,以司法官入仕,以司法官离任,多年执掌刑罚、钱粮,法眼如炬,对百姓“宽刑罚”,勤体恤;他洁己爱民,宽政慎行,始终恪守“清慎勤”的为官准则,践行“不负民即不负国,不负国即不负所学”的为官之道,被世人誉为清官廉吏。
穿过诗宗神韵第三展厅,进入生平陈列区第四进院落,这个四合院中以时间为主线,集中展示了王士禛为官45年的政绩。
顺治十六年(1659),26岁的王士禛赴任扬州推官,开始了他的仕宦生涯。走进西厢房清官廉吏第一展厅,南墙上虚实结合的“夜批卷宗”场景,让人一下就感受到这位青年法曹的勤勉职守,谨慎高效。推官是主管地方刑狱诉讼事务的官员,兼管地方司法、审计等事项,可谓实权在握,尤其是在扬州这样富庶繁华之地。王士禛深知“人命最重,极当详慎”,因此断案谨慎,尽职尽责,在扬州5年“完钦部件八十有三”,特别是废除琼花观迎春会、追缴积欠税款、审理“通海寇案”,公正严谨,深得民心。离任后,扬州居民怀念不已,自动筹集为之新建“三贤祠”,与历史上同在扬州任过职的欧阳修、苏轼一起塑像供奉。
夜批卷宗场景
顺治十六年(1659)五月,郑成功率抗清义士从海上入长江口,一度打到江苏。扬州、镇江等地不少民众予以支援。不久,舰队被清军击败。清廷震怒,借此事大兴刑狱,一时冤案四起,株连甚广,监狱人满为患,民心惊慌。王士禛参与勘问此案,决心为民请命,平冤昭雪,为此不惜丢弃乌纱帽。他率民众向清廷钦差据理力争,对证据确凿者严惩不贷,对查无实据者全部释放,使许多人免遭杀戮,而对挟私报复诬告他人者则严厉惩处,其摘奸发伏、决断如神的表现,使钦差大臣也无所措词。王士禛能够这样做是极不容易的,极有可能触犯清朝的忌讳,带来生命危险,但他将“不负民”作为为官的立场和宗旨,以无畏的勇气和宽简的法度,处理攸关人命的大案。这期间,他还罢革了扬州沿袭多年鱼肉百姓的琼花观迎春之会,处断了清还积欠盐税等案,受到扬州人士的称颂。第一次任满考成时,王士禛被定为“失出法严”,不但不能升迁,还罚俸一年。其母孙夫人鼓励他说:“人命关天,只要存心公道和宽恕,升迁和降职就不要去想它。”他在扬州五年,还伸雪了居烈妇冤等案,其自撰年谱载“完钦部大事八十三案”,正如扬州如皋冒襄说的:“公实今日之循吏,仁而明,勤而敏,廉而能慎者也。”
墙上一幅幅手绘的连环画,向人们讲述了发生在王士禛身上的一件件虽然不是惊天动地、但却难能可贵的小事。让人感触最深的是王士禛作为一名经济发达地区的要职官员,竟然拮据到家里没有余钱资助友人进京赶考,只好用妻子的陪嫁首饰赠其上路。这样的清官廉吏怎么不令人肃然起敬!
仕宦京华展厅内景
王士禛最终还是得到了公正的评价,江南总督、巡抚等对其考满皆注一等称职,吏部、都察院会同复核均合格。康熙三年(1664),王士禛迁礼部主客司主事,开始了四十年的京官生涯。康熙八年(1669)放外任榷江苏清江浦关,专司船厂。以往,大木商汤甲买通自总督漕运都御史至道府船政同知,官商狼狈,从造船中谋取暴利。王士禛到任后,革除了这些陋规弊端,凡发工银足秤足色,毫不扣除,所造之船坚固耐用,颇利漕运。康熙十五年(1676)迁户部四川司郎中。康熙皇皇帝历经三年,再三考察,因王士禛诗文兼优,破格提拔,“著以翰林官用”,任侍讲,旋转侍读,入值南书房。南书房是康熙帝在宫内的一个秘书机构。汉人由部曹改词臣,有清一代王士禛是第一人。从此,王士禛平步青云,一路升迁,这是他人生的一个巨大转折点,此后,入詹事府,经筵讲官,成为太子师,后在都察院、兵部、户部、刑部等部门任要职,位极人显,但他宽政慎行,勤勉自律,赢得了康熙皇帝“清慎勤”的赞誉。
王士禛作为朝廷重臣,力除行贿,力纠错案秉公举贤,伸张正义,为人所称道。他调任户部右侍郎时,掌管宝泉局督理钱法,按照旧例,每一批新铸钱币须向主管官员呈送样钱,实为行贿。王士禛上任后,坚决革除这一陋弊,未接受或索要过一文“样钱”。
在京任职期间,王士禛宽政慎行,力纠错案,秉公举贤,严拒请托,为人所称道。康熙四十三年,因王伍一案失出降官,这位朝廷从一品大员,离任时仅“图书数簏”而已,两袖清风回归了故里新城。
四进院的正厅为清官廉吏第三展厅。门口的立柱很有特点,东边柱子的上下两端在修复过程中进行了重新油饰,保留了破损的旧貌,用一次性浇筑的圆筒形有机玻璃加以保护,透过玻璃可以一窥传统古建筑的油漆工艺。再仔细看,木柱上刻有“八路军万岁,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字样,我县在保护修复王士禛故居过程中本着尊重历史的原则,保留了下来。
推门而入,展厅正面墙上是一幅王士禛手持书卷的画像,两侧书写“一部手镜,流芳百世”。太史公司马迁曾说“人生三不朽,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渔洋先生达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实现了三不朽。作为一名封建社会的高官,王士禛的从政思想是积极的、正面的,其核心内容是:廉洁、公正、爱民、勤政,这在今天依然具有积极的教育和借鉴意义。
“手镜”流芳
在王士禛众多传世作品当中,有一部《手镜》比较特殊,这到底是一部什么样的著作呢?游览过程中,在这个展厅便可找到答案。共24帖、3009字的石刻拓本《手镜》静静地躺在展柜中,其书法高秀俊逸,为王士禛的手迹。
据介绍,康熙三十六年七月,王士禛儿子王启汸出任河北唐山县令,时任都察院左都御史、身居高官要位的王士禛对儿子以一介书生出任县令放心不下,他深知为官的责任,怜子之心,时时萦绕,于是亲书《手镜》箴言交给儿子,让其“置座右”,“披玩而从事焉”。这部《手镜》既教育儿子洁己爱民,宽政慎行,也是王士禛自己一生正直为官的写照和自律准则。
《手镜》全文50条,3000余字,内容涉及立身之本、处世之基、为官之道、审刑之度等方面,有很多内容在今天仍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比如:“公子公孙做官,一切备要谨慎检点。切不可养子不教,肆意妄为”;还有“宴会当早做早散,不可夜饮。”“地方万一有水旱之灾,即当极力申诤,为民请命”,不可隐瞒不报、虚报漏报,等等。
沐浴了诗宗神韵的春风,又经过廉政家风的洗礼,接下来跨过小院西侧的门廊,一眼望去是曲径通幽的小路——竹径。竹,是气节的象征,古代的文人雅士往往追求“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高雅情致。
竹径紧临春草池,池北的一座二层建筑便是双松书坞。王士禛一生酷爱读书,更爱藏书,这座书屋曾是他的藏书之所,现在除了局部场景复原之外,已开辟为皇帝词臣和文政交游两个主题单元。
在一楼可以看到王士禛与康熙皇帝剪不断、理还乱的君臣之谊。一进门,正面两个壁龛中分别展出了康熙御赐王士禛的湘竹金扇和康熙“主编”的王士禛诗作精品集《御览集》。一楼东侧是硅胶人物场景,还原了在懋勤殿康熙召对的场景。康熙十七年正月,康熙召王士禛、陈廷敬携诗稿进呈,在懋勤殿命二人各赋诗两章并赐宴,王士禛呈《西山游诗》;十七年七月,与陈廷敬遵上谕各进诗稿二册。北墙上记录了目前已知的王士禛蒙赐康熙皇帝墨宝,包括展厅中展出的湘竹金扇、信古斋卷轴、清慎勤匾额、临米芾中堂等展品或照片,这一件件文物都似在诉说着王士禛与康熙皇帝惺惺相惜的君臣之情。
召对懋勤殿场景
康熙四十九年,王士禛77岁高龄时,康熙念念不忘这位御前诗人“深可悯念”,诏他官复原职,在以微罪降官之后6年,终于还了这位文政兼优的老臣政治上的清白。但此时王士禛已是重病缠身,无法复职,使儿辈扶掖向阙谢恩。一年之后王士禛病逝,只留下了浩繁的著述和清正廉明的政声。
沿阶梯上二楼,迎面看到的是清代“肖像国手”禹之鼎所绘的王士禛画像《放鹇图》,再往里走便是王士禛文政交游了。王士禛位列六部九卿、文坛领袖,数典乡试、会试,多次参加和主持文人雅集活动,其交游范围甚广,身后影响亦著,上至至尊天子、皇亲国戚、王侯公卿,下至寒门士子、平民布衣、门生故吏遍及海内。王士禛官高势显,交友却不论地位高低,而是以人品和文品论交,所以诗友众多,交游活动频繁,几乎囊括了这一时期所有知名的作家和达官文人。在展厅的北墙上是一幅穿越时空的人物群像,王士禛在扬州文学至交、在京城的官场同僚、在故乡的亲朋故旧在这里交汇,形成了一个以王士禛为核心的文化圈,足显他在当时文坛和政界的地位与影响。
王士禛是新城王氏家族文学和仕宦群体中最耀眼的一颗明星,是集名臣、诗人、学者于一体的伟人,立功立言、为文为官,不论是科举入仕,还是著书立说,他以独特的魅力形成了独具桓台地域特色的王渔洋文化,成为我县文化事业上的一个重要符号。
文政交游
本版图文/张晓明 陈艳华 王心睿 王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