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保健养生很重要

发布日期:2013-08-02 08:38:18浏览次数:字体:[ ]

    连日来,我县高温、强降雨天气轮番出现,变幻莫测的天气致使夏季常见疾病发病率激增。怎样预防夏季常见疾病?在夏季养生中,人们普遍存在何种误区?夏季真的是心脑血管疾病的“淡季”吗?
    带着以上疑问,记者采访了齐鲁医院桓台分院的几位主任医师,请他们为大家答疑解惑。

高温、强降雨交替来袭  医院患者激增

    8月1日上午,天气多云,太阳时不时从云层后面跑出来跟大家打个招呼,尽管太阳如此羞涩,天气却依然闷热得厉害,上午10:00,一位清洁工正在兴桓路上打扫着卫生,闷热的天气促使他不时拿毛巾擦汗,半小时不到,从家里带来的满满一瓶水就被喝了个精光。中午12:30分,天气状况发生突变,不知何方飘来的一块云彩罩在了县城上空,天空瞬间变得阴暗,伴随这块云彩而来的,是短时的大风和隆隆的雷声,不久之后,一场大雨不期而至,突然的天气变化让很多路人措手不及,没带雨具的行人只好纷纷找地方避雨。不过这种天气只坚持了一个小时,一小时后,乌云散去,太阳重新露头,气温重新变热,桑拿天立即露头。像这样桑拿天、下雨天交替出现,我县今年已经出现多次,频繁的天气变化,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是很大考验,记者昨日采访了我县几家医院,发现消化内科、儿科门诊、呼吸内科等科室就诊人数明显增多。
    记者昨天在齐鲁医院桓台分院儿科门诊看到,小小的门诊房内挤了约有20人,接诊医生周围围满了着急给孩子看病的家长。刚满10个月的郭成永小朋友因为发烧被父母带到医院就诊,他的父亲郭宝军告诉记者,孩子不但发烧,身上还长了一些红疙瘩,“应该是热的,因为怕孩子感冒,家里一直没敢开空调,结果给孩子捂了一身疙瘩。”郭宝军对记者说道。该科室主任宗俊华告诉记者,随着天气越来越热,儿科每日接诊量持续升高。“接诊的小儿患者以发烧、腹泻为主,这些疾病与我县近期的天气有很大关系。”宗俊华提醒家长,天气闷热的情况下,很多小孩都呆在有空调的房间,容易得空调病,这就需要家长注意空调温度不要调得太低,小孩在空调间最好穿上长袖,长裤,出门时再脱衣服。
    桑拿天不只对给小朋友健康造成影响,很多成年人也不能幸免。记者在消化内科门诊看到,在此排队候诊的患者不比儿科人少,患者汪女士一手捂着肚子一手拿着各种化验的单据在此等待就诊,“前几天吃了点凉拌青菜,当天胃就开始疼了。”汪女士对记者说道,“在小区的门诊打了四天吊瓶,没什么效果,只好来医院看看了。”
    气温多变的夏季应该如何调理肠胃呢?齐鲁医院桓台分院消化内科主任寇会玲介绍,胃肠道疾病是夏季的常见病,预防肠胃疾病应做到饮食规律、切勿贪凉、不要食用过多的夜宵和冷饮、刚从冰箱里取出的食物应加热后食用、生冷食物和熟食应分开放置、尽量不吃隔夜菜等等。       (张擎)

齐鲁医院桓台分院儿科门诊接诊量持续增高。  (张擎 摄)

夏季也要提防心脑血管疾病

    众所周知,春季和冬季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季节,很多人尤其是老年人在天冷时要特别注意。长此以往,人们便有了这样一个认识误区,认为一年之中夏季血压最低,心血管疾病症状会相对稳定一些。其实事实并不完全是这样,齐鲁医院桓台分院神经内科主任耿涛告诉记者,夏季同样要注意心血管疾病的突然爆发。
    “夏天随着气温升高,人体皮下血管扩张,皮肤的血流量比平时增加了3-5倍,而回流到心脏的血液量减少,这会直接影响心肌供血。”耿涛接受采访时说,“近期我县天气炎热,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常常感到头晕脑胀,一旦加上紧张、生气等引发交感神经兴奋的行为,那么血管痉挛就会引起发病。”
    耿涛告诉记者,夏季饮食应以清淡为宜,特别要多饮水,降低血液粘稠度,对预防血栓形成非常有益。同时,夏季不要放松对血压的监测观察,要调整降压药使用剂量,避免用药过量引起血压过低而诱发心脑血管疾病。此外,应注意防暑降温,保证睡眠。
    针对我县近期气温偏高这一状况,耿涛提醒,高温天气里中老年人应避免大量出汗,平时要多吃蔬菜,多喝水,同时要控制情绪波动。
    另外,夏天由于昼长夜短,晚上睡眠不好的人,最好能进行午休,保证充足的休息,一旦出现说话不清、听不清别人说话、表达吃力或者是肢体出现偏瘫感觉障碍、喝水呛或者是老人看报纸出现头疼、眩晕等症状都可能是脑血栓的先兆,要及时就医。“心血管疾病如果能够及早发现,正确治疗后能够大大降低死亡率或致残率,因此及时送医非常关键。”耿涛说道。                  (张擎)

夏季养生五大误区

误区1:大量出汗有益健康
    夏天出汗一方面可蒸发散热,维持体温的恒定;另一方面可排出多种有害的代谢废物,如乳酸、碳酸、肌酐、尿素以及细菌的毒素等。所以在暑天只要能出些汗,小便通利,就不大会得病。若无汗少尿,常为暑病先兆。老年人汗腺萎缩,所以容易得暑病。
    那么,为什么出汗多了又不好呢?原因是蒸发散热的效果以少量出汗为最佳;若是汗珠大滴流淌,其散热效果反而不佳,徒然损伤津液和元气。因为大量出汗可以丢失许多有用物质,导致机体缺钾、钠。据测定,汗液中还含有锌、铜、铬、钼、钴、碘等多种微量元素,以及维生素和其他活性物质,所以出汗过多会导致脱水体虚。另外,大量出汗可使血液浓缩,血黏度增高,对动脉硬化者有诱发血栓和心肌梗死的危险。因此,在酷暑盛夏出汗较多时,要随时补充水分和盐分。平日三餐应多喝些菜汤,多吃些含水分多又富含维生素和钾盐的水果、蔬菜,如西瓜、黄瓜、菠菜、丝瓜等。
误区2:运动后大量喝水
    暑天运动必然会大量出汗。如果运动时间稍长,人体失水较多,必然会感到口干舌燥。有的人运动后便大量饮水,一是觉得痛快,二是觉得大量饮水才能尽快补充身体需要,使体液平衡。实际上,这种做法是不对的。人在运动时,体内大量血液存留在四肢肌肉中。如果运动后马上大量饮水,势必会使胃肠道部分血管急剧收缩,吸收能力减弱,且使人感到胃部沉重闷胀,妨碍膈肌的活动,影响正常的呼吸。因此,夏日运动后应适量补充点水,但不要快速大量饮水。
误区3:赤膊凉快
    闷热的三伏天,有些人总喜欢光着脊梁,以为这样凉快,其实未必如此。从生理角度分析,人的体温调节不仅靠皮肤蒸发,而且还靠皮肤辐射等。据测定,在气温18-28摄氏度的环境里,人体体温的70%靠皮肤辐射、对流和传导散热;气温达到35摄氏度时,体温主要靠皮肤蒸发散热;当气温继续升高时,皮肤不但不能通过辐射方式散热,还会从外界环境中吸收热量。所以,如果这时赤膊,就容易吸收热量,非但不凉快,反而会感到更加闷热。
误区4:夏夜宜晚睡
    有人认为夏季后半夜气温下降再睡而第二天晚起可更好地休息。但按人体“生物钟”的规律,睡眠的最佳时间是22-23时,早晨5-6时是生物钟的“高潮”,此时起床精神最好。因此,夏季仍应按时起居。
误区5:开门窗通风凉快
    在夏季酷热的日子,室外气温很高,有时连外面的风都是热的,这时打开门窗会使室内外的温度一样高。所以,夏日如室外气温很高,应在气温最高的14时前关上门窗,使室内气温保持较低的水平,到傍晚时再打开门窗,房间里会显得凉快些。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