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凸显特色 活动回归生活 | ||||||||
|
||||||||
本文发表于《幼教园地》2014.10 环境凸显特色活动回归生活 周炳哲 郭艳华 自2012年,我园借助湖区资源优势,挖掘“马踏湖资源的教育价值”,以乡土特色为抓手,以“活化”园本课程为渠道,使我园在环境、教学以及自然材料的利用等方面都呈现出浓浓的“湖”味气息。 “湖味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农村教师在教育理念方面的局限性制约着课程的深入挖掘。如何将好的资源发挥最有效的价值?桓台县教研室成立了由全县骨干教师组成的“中心教研组”,深入到我园,对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区域活动开展以及材料的有效利用几个方面作了进一步的梳理,并就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教研。通过改进与完善,幼儿园文化内涵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老师们的教育观念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一、 凸显特色,整体环境追求生态和谐 “怎样在体现园本特色的基础上,让环境与幼儿的学习生活真正互动,最大限度地发挥环境的教育功能?”教研组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于是,我们组织全园教师对环境的创设进行了认真地思考与分析。 我们发现:在原来的环境创设中,注重了“湖”味特色的呈现,充分运用了各种自然材料,但缺少整体感,环境与环境之间的联系性不强;主题环境中幼儿作品张贴随意,呈现效果差;室内活动材料摆放随意、堆积等现象存在。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在教研组老师们的指导下进行了认真地研讨,确定以“凸显园本特色,追求生态和谐”为切入点,对园所环境做进一步的设计与整理:如门厅环境创设,原先墙面环境创设中老师们用苇帘作背景,用玉米皮、蒲草、芦苇、芦花等各种自然材料制作了一幅幅苇帘画,但每幅作品内容独立,不能凸显主题;门厅区域中仅布置了两个幼儿织苇箔用的箔架,空间利用不够。 经过改进,老师们将原来悬挂的苇帘画进行了加工与整理,并以连续板画的形式把孩子们常见的湖区景色完整呈现,使整个墙面显现出“湖风水韵”的美妙意境。芦苇画下,放置了藤编书架,投放了幼儿喜爱的图书,让孩子们在湖光水色中体味书香的味道;区域中,墙壁上张贴了孩子们在大自然中探索、玩耍的活动照片,用特色纸编屏风做隔断,摆放上蒲编桌、凳,放上棋盘,形成了安静的棋类游戏区。 在主题环境的布置中,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对作品进行整合,与主题教学及孩子们的日常生活结合,主题墙以连环画的形式呈现,赋予主题墙一定的情境。如在小班主题《快乐宝贝》中,老师们把孩子们用玉米皮碎屑粘贴的运动小人、各种材料制作的蓝天、白云、草地组合,形成运动小人在草地上玩耍地情境,用各种材料制作的荷叶、荷花、鱼、蝌蚪等以“小池塘”的形式体现。 此外,我们还对各室内的各种自然材料进行了归类、艺术摆放。如染色的玉米皮、芦花以插花的形式放在蒲编纸篓里;芦苇杆、蒲草则分高矮后捆扎,并以宝塔的形式摞列起来……整理后的材料不但便于取放,而且成了活动室里一抹靓丽的风景。 户外环境也进一步整理完善,小土壕、泥巴池、茅草屋、小凉棚……,具有农村气息的户外区域逐步成熟。 通过环境的进一步整理,园所环境特色得到进一步凸显,“贴近幼儿生活,追求生态和谐”的环境创设观也在老师们的心里植根。 二、立足本土,区域活动回归生活。 区域活动尊重了幼儿的个体差异,满足了幼儿个体发展的需要,在我们园,每个班都根据幼儿的发展需要创设了不同的区域活动,如中班结合主题《我的家乡》创设了以下区域活动:阅读区:《马踏湖的传说》;美工区:《蛋壳粘贴》;建构区:《搭建各种建筑物》、表演区:《家乡美》等等,经过一段时间的开展,我们发现,老师们精心创设的区域孩子们却玩不起来,区域活动怎样才能真正深入?在研讨中我们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区域活动脱离了孩子们的生活,每个区域之间相对独立,没有一定的联系性与情境性。 生活是游戏的基础。于是,我们带领孩子们走进了马踏湖;芦苇荡、五贤祠、养鸭厂、湖味美食园、芦苇画工艺加工厂、蒲编工艺加工厂等,一圈走下来,孩子们就议论开了“我们的马踏湖太漂亮了!我最喜欢在芦苇荡里玩,芦苇叶还能卷哨子吹呢!“养鸭厂里,鸭蛋好多呀,有很多阿姨在黑屋子里用手电筒区分单、双黄蛋呢”“河边有好多叔叔在钓鱼,他们钓上来的鱼好大!”“我喜欢工艺厂里的那些东西,我和妈妈还一起放过花灯呢。”“我爸爸在美食园里做厨师,会做好多菜呢!” 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就成为区域活动内容:“湖区游”,老师和孩子们一起搜集马踏湖的照片,布置在墙上,通过旅游棋的游戏讲一讲自己了解的景点知识;“景区留念”,芦苇荡里,孩子们摆着各种可爱的姿势拍照留念;“美食园”里工作人员忙得不亦乐乎,分工明确,点餐、上菜,孩子们尽情地“品尝”着家乡的美食。“垂钓园”里孩子们一个个屏气凝神,不一会,就装满了鱼篓;“荷灯节”,自己动手制作荷灯、放荷灯,许下美好的愿望。 通过区域游戏的开展与调整,老师们深深认识到:生活中的内容才是孩子们区域活动的兴趣所在!只有把目光转向幼儿的生活,把孩子们的生活经验与区域活动有效衔接,才能推动区域活动的不断发展。 三、特色材料创造利用,拓展活动内容。 在我园,家长、老师和孩子搜集来的各种特色材料到处都是,芦苇杆、蒲草、玉米皮、高梁杆、渔网……。孩子们用这些材料织苇箔、做蒲编,编玉米辫、粘贴、拼插各种造型……怎样创造性地使用这些材料,把材料运用到幼儿的学习、游戏当中? 首先,老师们对各种材料的用法进行了进一步地整理与挖掘。如芦苇,操作间里孩子们用来织苇箔、编苇席、做鱼篓;区域活动中做钓杆、计数棒,编成的苇箔与苇席可以用做主题背景墙,布置幼儿作品。再如蒲草,孩子们用来做平面纺织、塑造各种造型、做蒲垫。 通过整理,我们发现,这些材料在室内活动中利用多,而在室外却用得较少。于是,我们进一步挖掘了各种材料的用法,拓展了户外活动内容。如芦苇,用来跳竹竿舞、拼摆跳格子,成品的苇箔在户外搭建小屋、凉棚、做成弯弯绕绕的迷宫……;蒲草,可以做成草屋、稻草人,成品的蒲垫、可以用做坐垫,孩子们可以在上面休息、玩耍,还可做一扔就转的“风火轮”、水面上的小荷叶、扔蒲垫、滚蒲垫、拼摆造型的“小托盘” 其次,利用各种材料,创设户外游戏情境,激发幼儿活动兴趣。老师们充分利用各种材料,创设一定的户外游戏情境,让幼儿在充满挑战、富有情节的游戏中体验运动的快乐。如在中班体育活动《我是小小解放军》中,老师们设置了如下的情境:单、双脚交替跳过浮桥(蒲垫)-翻过城墙(芦苇杆做的横梯)-钻过防护网(破旧渔网)-穿过迷宫(苇箔围成)-两军对战(自挖战壕)-胜利休整芦苇、高梁杆搭的草屋、凉棚。小“战士”们轻轻地跳过浮桥、小心翼翼地翻过城墙、钻过防护网、穿过迷宫;战壕里,两军对垒,自带的手枪、自制的小木枪嗒嗒地响、报纸做的手榴弹你来我往,枪声、喊声一片;胜利后,小草棚里喜悦的庆祝、惬意的休整,一切都是那么自然。户外游戏情境的创设将材料、环境与技能的锻炼有效链接。 “关注幼儿的生活经验,充分挖掘各种教育资源,让孩子们的学习、游戏回归生活、回归自然”是此次教研活动中老师们的共同感悟。“幼儿和谐发展,教师观念转变、园所文化内涵提升”是我们此次活动的最大收获。 桓台县起凤镇中心幼儿园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