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默耕耘教坛 感悟事业有情 | |||
| |||
“生命是美丽的。教师的生命因为每天从事着浸润学生生命的事业而更加精彩。”27年来,县实验学校教师李淑华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工作中显露着一个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执着。在云淡风清的校园里,她让我们看到了一位人民教师为自己热受的教育事业倾注了不尽的心血…… 努力学习 潜心教学 1988年,怀揣着对教育无限的热情和遐想,李淑华站上三尺讲台,成为一名人民教师。随着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以及课堂上出现的状况和碰到的难题越来越多,李淑华意识到,当老师仅有热情是不够的,更要有渊博的知识。为此,她对自己进行了全方位的、系统的知识充电,一举拿到了山东师范大学的本科毕业证并参加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课程进修班,只为写好每一节教案,上好每一堂课。不管是周末在家还是在学校,她总要及时总结,一节一节地观摩许多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录像,认真记下学习笔记,仔细揣摩他们设计课堂、传授知识的奥秘。功夫不负有心人。李淑华的课堂有了自己的活力——从汉语拼音到横竖撇捺,从一首古诗到篇篇文章……课堂上,她带领孩子们感悟方块字的神奇,触摸汉语言的精深与博大;也用她的激情引领孩子们体悟语言文字的脉脉温情,感悟文字背后的片片真意……每一天,她都努力把课堂演绎成“浸润学生生命”的殿堂。 更新理念 精于教研 李淑华热爱自己的工作,用心地做好教学中的每一件事。随着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李淑华不再满足能够上好课,她觉得课堂教学要有更高的价值追求,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赋予课堂一种鲜活的生命力,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受到学科品质的影响。 于是,李淑华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新课程标准精髓,研究时代教育发展规律,走进教育科研,走进名师工作室。她与课题组的老师们一起,论证实验价值,制定实验方案,编写实验教材,撰写实验报告,认真上好每一节实验研究课。在一个又一个课题实验的过程中,她了解到互联网正全方位改变着今天的教育生态;也知道了如何优化课程结构,让学科教学舒展开来;更懂得了让阅读浸润孩子的诗意人生,行动就会有收获……“从跟着课题组学习做实验课题到独立承担并完成一个课题。在多年教学科研的探索中,我付出的是过程中的一份辛劳,收获的是思维品质的提升和对教育教学规律的更高层次的理解与把握。”回首走过的路,李淑华很是感慨。 新的起点 新的目标 2006年9月1日,带着一纸调令,李淑华从县实验小学走进了当时还在建设中的县实验学校,分管小学部的教育教学工作。带着一帮新的老师,跋涉在新的路上,李淑华感到自己身上的担子又重了。她重新定位自己,在保证自己专业发展有新突破的同时,用智慧和激情领航。 多少次下班后,多少个休息日,李淑华和学校老师们一起静静地坐下来聆听。聆听陶行知的“教育即生活、社会即学校”,也聆听张伯苓的“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聆听京师大学堂的钟声,也聆听西南联大的风雨;聆听李镇西的教育与民主,也聆听窦桂梅主题教学的三个超越……“聆听这些声音,进一步让我们理解了讲台的份量,对话这些人物,我们更懂得什么是教育情怀和理想。”李淑华说。 实验大讲堂,让每一位教师在讲台上精彩绽放;教育微论坛,让不同的教育火花交流、碰撞;研修工作坊,老师们在一遍又一遍的磨课交流中共同成长……李淑华说,在工作的点点滴滴中,她带领各学科带头人开始从“教书”走向“课程的整合与重构”,走向“深度的思考和行动”。“我的模式我的课”,骨干老师的课堂教学从规范走向创新,走向个人的独有的精彩;“我的文化我的班”,班主任和孩子们一起把自己的班级建设成一方方独具特色的温馨天地……为了让老师们更快地成长,为了给孩子们营造一个优质的教育环境,李淑华组织策划了一个个活动。在这个一次次精心搭建的平台上,学校老师们积极参与着,互相帮助、互相鼓励着,不管是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教师,还是初涉讲台的新教师,都在努力着、进步着。“好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老师的优秀能够感染学生。”李淑华说,看着老师们一天天进步,她似乎听到了生命在拔节的声音。 每天,迎着晨光走进校园;踏着夜幕走在回家的路上。累,无须言说。但李淑华却说:“虽然累,但我愿意。我愿意做一个教育追梦人,与老师们一起旋转梦境,让亲爱的孩子们在童年如歌的航船上扬帆前行!” (岳可华) | |||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