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附着在古建筑上的历史记忆

发布日期:2015-12-11 浏览次数: 字号:[ ]

    一座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既是研究历史的实物资料,又是社会变迁的真实见证。在一定意义上,那些历经风雨而幸存下来的古屋、牌坊、砖雕,就是一个地方“历史记忆的符号”和“文化发展的链条”,因为它们见证了当地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历史的沧桑变化。

    新城作为古县城治所,已有722年的历史,2008年被国家住建部和国家文物局共同评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也是山东省内第一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这一切都与清初一代诗宗王渔洋及新城王氏家族息息相关。

    作为桓台第一家国家4A级旅游景区,漫步在王渔洋故里景区,可以感受到明清时期一个齐鲁望族的辉煌,可以感受到一个家族的世代家学传承,更可以感受到一个名门望族的优秀家风。

   忠勤祠,一组典型的明代建筑,为纪念王渔洋的高祖王重光而敕建,距今已有410多年的历史,祠内建筑气势恢宏、保存完好。忠勤祠石刻琳琅满目,海内知名,其撰文、书法、镌刻并称“三绝”,有“齐鲁小碑林”之誉。忠勤祠又称为王家祠堂,东院齐鲁望族主题展区细数了这个家族的辉煌过往。

    王渔洋故居,与忠勤祠一路之隔,是康熙年间王渔洋在其曾祖王之垣所建的长春园故址上增茸而成。现存的故居占地16000平方米,保留明清和民国建筑108间。走进灰瓦白墙、古朴典雅的宅院,古树苍翠、曲径通幽,满眼翠竹绿意,一派儒雅神韵。


历经时代变迁的王渔洋故居,承载着桓台一段浓重的历史文化记忆


    经历了四百多年风雨的王渔洋故居,历经明、清、民国和新中国,期间经历了火灾、战乱和多次改造,保留了不同年代的历史痕迹。

    王渔洋故居主体建筑分为东西主跨两院,保留了典型的明清和民国建筑风格。故居东跨院是一座保存比较完好的五进院落,具有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无论布局、规制还是文化特色,都透露着清早期北方达官文人府邸的气息,中间一条中轴线连接起外宅和内宅。建筑墙体构造是北方典型的“砖包坯”,保暖防寒效果好,冬暖夏凉,而且非常坚固,历数百年而不衰。东跨院也就是如今王渔洋故居的生活区。

    清末民初,新城王氏家族日渐衰败,故居部分院落卖给济南盐商冯氏,冯氏按照当时流行的建筑风格对院落进行了整修,就是现在的民国院,整体建筑砖混结构,拱碹门窗吸收了西洋建筑的风格,规制上也不似东跨院那样严谨。如今,民国院被作为王渔洋生平展示区,在这里,游客不仅可以感受到清初文坛领袖的成长历程,还可以了解王渔洋一生的仕宦历程。

    王渔洋故居和忠勤祠能够完好地保存下来,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组建筑曾被用作粮仓。1983年,退休在家的人民教师王珮行接受了一个新的任务,到忠勤祠做兼职导游、看守施工材料。如今,回忆起第一次踏进忠勤祠的场景时,王珮行老人仍历历在目:当时的忠勤祠刚结束了作为粮仓的使命,十分荒凉,蛇鼠成群,残垣断壁。王珮行老人回忆,当时的忠勤祠大殿就是一个粮仓,而且为了储存粮食,大殿抱厦也被密封起来,忠勤祠院内则有7个后来修建的粮囤,被王珮行形象地称之为“蒙古包”。在清理大殿抱厦时,有一个让人惊喜的发现,在大殿右侧是王之垣刻制的碑首载,左边则是王象晋的辞世小言。可以说,作为承载新城王氏家族辉煌过往的建筑,忠勤祠和王渔洋故居处处都洋溢着文化的气息。

    在民国院西侧的渔洋祠,还保留有水刷石装饰的墙面,据老人们回忆,水刷石是解放前维修时保留下来的。解放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故居用作粮仓和办公场所,期间又多次进行维修,在建筑细节和构件上留下了明显的时代痕迹。

    王渔洋故居保护修复过程中,在不影响古建筑整体结构和风貌的前提下,院落当中不同的角落还留下了桓台解放前后以及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点滴痕迹。在故居的不同角落,保留着一些特定历史时期的特色标志,主院宸翰堂廊下两侧有一幅标语,“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疾”,一望而知那个特殊的年代。在民国院后罩房的廊柱上,依稀可见“八路军万岁”的雕刻字样,在保护修复过程中,这些印记都保留和展示出来。四百多年过去了,与王渔洋故居同时期的大量建筑都不复存在,而故居则幸运地保存下来,古建筑上的这些印痕,正是文物对历史的记忆和描述,在这个古院落中行走,你能触摸到四百年前的辉煌过往,也能感同身受那一段段丰富曲折的历史。


古树是王渔洋故里景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掩映在青砖灰瓦之间的古树名木,同古建筑一起穿越历史走到今天,向我们讲述那个时代的风雨传奇。

    到过忠勤祠的人,印象最深的往往是主院那两株古柏,高约20米,有2人合抱粗。奇特之处在于树的形状,东侧一株巍峨挺拔,西侧的婀娜灵秀。此树名桧柏,又称“夫妻树”,一雌一雄,相依相守。据《忠勤西祠记》载:明万历三十一年建祠时,院内及广场参天松柏百余株,遮天蔽日,翠盖浓荫。四百多年过去了,忠勤祠没有了原来的规模,那“百余株”松柏也难觅踪影,只留下“夫妻树”,在这里相对而立,看人来人往,世事变迁。

王渔洋故居西南角的渔洋祠,八字墙前面有两株高大国槐,冠似浓云,亭亭如盖。新城王氏又称“大槐王氏”,始祖王贵淳朴善良,勤恳能干,二世祖王伍在门前大槐树下舍粥行善,其子孙繁衍发展成为“江北青箱”,这就是古人说的“种德食报”吧。国槐素有吉祥美好的寓意,北方城乡常在门前、院中栽植,这两株古槐有人说是解放前渔洋祠修复时栽植的,也有人说是建祠时留下的,不管由来如何,如今故居修复一新,这两株槐树重得阆苑福地,迅速生长,覆盖了渔洋祠门前整块空地和道路。

    在王渔洋故居宸翰堂门前西侧有一株海棠,是故居的旧物,原本已经枯黄,树干损伤严重,有一段树干外皮缺损,内部中空,曾经做过修补,奄奄一息。故居修复期间,这株海棠跟院内众多古树一样重新焕发了生机,根部发出的新枝穿过中空的树干,从中间冒出来,显得郁郁葱葱,生机盎然。这株海棠比院外新栽的海棠树花期、果期都晚几天,但近几年来一直花繁果密,生机勃勃,似乎要把几百年的孤寂和冷落全部释放出来。

    新城王家是书香世家,对花卉名木也有文人的雅好,王渔洋在其著述当中便经常提到家中的花木,比如丁香。丁香有家风香气传承的美好寓意,《王士禛年谱》中曾提到兄弟读书的场景:“予兄弟少读书东堂,堂之外青桐三、白丁香一、竹十余头而已……长兄考功先生嗜为诗,故予兄弟皆好为诗。”兄弟诗友的情谊可见一斑。在王渔洋故居二进院里有一棵丁香树,当然这不是东堂外的白丁香,但同样伴随着这座老宅经历了和经历着岁月的磨砺和雕琢。

    在王渔洋故里景区,古树名木与老建筑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一起讲述着一个文学世家、名门望族的传奇故事。


不得不看的齐鲁小碑林


    来忠勤祠旅游,自然不能不看有齐鲁小碑林美誉的忠勤祠石刻。据《重修新城县志》载:“王氏忠勤祠石刻,计百数十种,琳琅满目,海内知名。”

    进入忠勤祠后,在忠勤可悯的影壁东侧就是龙首谕祭碑和公诔碑。这两方石碑彰显了新城王氏家族“王半朝”的盛况。忠勤祠落成时,名门贵胄纷纷前来祭祀,撰文称颂。王氏家人荟萃其中申时行、赵秉忠等名家所作传记、铭文,书法既有明代大家邢侗、刘重庆、王象晋等人手笔,又有钟繇、王羲之、王献之、褚遂良、颜真卿、欧阳询等历代名家书帖集字,请江南名匠吴应祁、吴士端父子镌刻上石,历时长达21年,刻字以十余万计,刻石260余块,可谓洋洋大观。忠勤祠石刻,其撰文、书法、刻石并称三绝,是忠勤祠特有的文化奇迹,当之无愧的齐鲁瑰宝,无论对当朝还是后世均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可谓“见拓者云集”。

          (杨成见 陈艳华)

忠勤祠石刻馆

特定历史时期的印记——标语

忠勤祠的公诔碑

水刷石

王渔洋故居前的大槐树

忠勤祠的鸳鸯柏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