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七村浆水豆腐变迁记 | ||||||
|
||||||
唐山镇的后七村过去是豆腐生产专业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做豆腐,出产的浆水豆腐,以其营养、鲜嫩、绿色无添加,成为市民餐桌上的一道美味,备受青睐。但是随着我县经济的快速发展,唐山镇的工业也遍地开花,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到附近的工厂上班,做豆腐的人家也变得越来越少,现在仅剩村里西北角上还有三五户家人在坚持,这份有着浓厚地域特色的健康食品,在不久的将来,也许就要面临失传的尴尬,着实让人心忧。近日,记者赶到后七村进行了采访。 在知情人的带领下,记者来到后七村村民张洪先的家中,但是年近50岁的张洪先已经到县城去卖豆腐了,他的妻子一人在家正忙着烧火做豆腐。见到记者,张洪先的妻子热情地招呼着在院子里坐下来,几位邻居也闻声而来,一块谈起了做豆腐的酸甜苦辣。大家都对张洪先夫妻二人赞不绝口:“两口子肯吃苦,能干,基本上算是俺们村还在做豆腐的人家里面最年轻的了。” 说起后七村豆腐最辉煌的时候,还要数上世纪的八九十年代,那时候,做豆腐、卖豆腐是后七人发家致富的重要途径,常有人慕名到后七村来。不仅是来买豆腐,也有来学做豆腐的。大约2000年以后,后七村的豆腐发展便开始趋冷,几位村民纷纷向记者说道:“并不是说做豆腐不挣钱了,而是挣同样的钱,做豆腐比到厂子里上班累多了,现在后七村附近的厂子这么多,大家出去上班也方便了,慢慢地就没人愿意做豆腐了。”除此之外,连锁超市的发展给市民消费带来了新的模式,超市里卖的豆腐更便宜。据了解,后七村出产的浆水豆腐市场价在2元以上,而县内的一家豆腐厂出产的内酯豆腐仅需1.5元,超市里的豆腐大部分是这种内酯豆腐,所以从售价上来看是更便宜。 为什么豆腐与豆腐之间会有这样的价格差异,难倒仅仅是因为名称或品种的差异,还是后七村的豆腐有名气所以才格外有“身价”呢?经过仔细了解后,记者才发现并非如此。据介绍,后七村的浆水豆腐一般要经过几道工序——泡豆子、洗豆子、捞豆子、打浆、过包、煮浆、点浆、压制成型,既然浆水豆腐中带着这个“浆”字,其中点浆的重要性自然不必多说,可以说一个豆腐的成败全在于此,而点浆的窍门,更是经年累月的实践结果。在这些过程中,“过包”则是利用纱布将豆浆中的颗粒物再次过滤,这一步是浆水豆腐与内酯豆腐的最大区别,做内酯豆腐的过程是没有这一步的。同样的1斤豆子,可以做出7斤以上的内酯豆腐,但是最多只能做出3斤浆水豆腐,如果按照原材料换算,2元多1斤的浆水豆腐其实真的不贵,至少从成本上来说,它比1.5元1斤的内酯豆腐是更实惠的。村民们告诉记者:“一般人根本吃不出来内酯豆腐和浆水豆腐的区别,以前也有很多人打着后七豆腐的名字在外面卖豆腐的,说是浆水豆腐,其实就是内酯豆腐,甚至是石膏豆腐。” 据张洪先的妻子介绍,张洪先在云涛小区的小市场卖豆腐已经十几年了,“每天上午卖一个,中午回家吃饭,下午再带一个新的去卖,他也不去别的地方,在那里卖了十几年豆腐,很多老顾客都熟悉了。” “现在豆腐并不好卖”,这是村民们共同的感受。过去经济水平普遍不高,一到了冬天,没什么新鲜的蔬菜,家家户户都要储备大白菜过冬,对寻常人家来说,豆腐就是白菜最好的搭配之一,豆腐在那时可以算作一种刚性需求,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超市里的新鲜蔬菜种类繁多,即便是冬季,家家户户的餐桌上也不必再只有白菜和豆腐了,人们不光有了更多的选择,也有了去做选择的能力。因此,豆腐市场一直在不断地压缩,现在对后七村的豆腐生产户来说,真正的销售旺季仅仅只有春节前后这个时间段了。即便如此,张洪先的妻子还是很乐观,她笑着说道:“农村人图个啥呀,在家做点豆腐,风不着雨不着,能照顾到一家老小,就很知足了,俺可不指望做豆腐能发大财。” 既有质量又有口碑的后七豆腐,如今为何发展渐微呢?除了前文所提到的客观因素外,还有一些重要的原因在于其本身。后七村的豆腐在发展过程中没有形成自身的品牌,也未做过商标或有机认证,在发展过程中凭借好口碑和单一家庭的力量,始终不能实现规模化经营,导致产业逐步凋零,迅速被竞争者抢占了市场。虽然错失了规模化经营的先机,但不能否认的是,勤劳质朴的后七村人坚持传统手艺,保证真材实料,对豆腐品质的追求始终如一,这种精神是值得赞扬和学习的。 (张阳 李青)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