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孩子的启示——集体教学活动生活化的思考
发布日期: 2015-04-29 浏览次数: 字号:[ ]

 本文发表于《幼教园地》2015.4

 

“雪孩子”的启示

——集体教学活动生活化的思考

于静     周凤丽 

今年的冬天,大雪一直迟迟未到,班里正在进行《冬天》的主题,每当进行关于雪的活动时,因为不能带孩子们去亲身体验,心里总会有些许遗憾。

等不到雪的到来,活动还是要按计划进行。一天,和孩子们集体阅读故事《雪孩子》。这是一个情节跌宕起伏的经典故事,为我们阐述做人的基本道理的同时,更体现了人类美好的道德情操。

作为成人来讲,我们可以理解这种奉献的精神和信念,有时为了信念去放弃自己的一切都是值得的。然而,对于小孩子来说,我们要不要鼓励他们在生活中做个“雪孩子”?我想答案是毋庸置疑的,所以教材上的活动目标将雪孩子“舍弃生命救助别人”的美德,改为“雪孩子乐于帮助别人的美德”,从“舍己救人”到“乐于助人”,更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和现实的发展需要。

在活动进行中,“现实”与“童话” 的碰撞、“生活”与“课程”的融合带给孩子们疑惑的同时,也带给我全新的思考。

疑惑一:雪孩子怎么会活呢?

故事导入环节,为了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我选择了下雪时孩子们一起堆雪人的图片场景,憨态可掬的雪人果然激起了孩子们的回忆的兴趣。

 

    “孩子们,小雪人除了我们这些好朋友外,还有一个好朋友呢,我们来看看是谁呢?”出示小白兔的图片,进入故事情景,引导孩子们集体阅读故事。

当读到“雪孩子眨巴着眼睛,慢慢地动起来了,……”意外发生了。

 

 “老师,雪孩子怎么会活呢?”子淇突然插嘴。

很显然,孩子从懵懂的童话状态过渡到突然清醒的自我感觉,是对他的发问置之不理,还是该跟孩子解释现实与童话的区别?我是这样做的——

 “是啊,雪孩子为什么会活呢?肯定是有原因的,我们一起来找找答案吧。”

此时,与幼儿的互动我认为是有效的,当孩子对富有幻想的童话出现疑问时,引导他们去理解童话中要说明的道理和教育价值,也是一个很好的策略。我很庆幸孩子们的配合,没有在这一问题上过多的纠缠。

活动结束后,反思这一现象时,我发觉原因在导入环节。我们强调活动生活化,但在文学作品,特别是具有神话色彩的故事阅读前,将孩子从现实的堆雪人的情景中引入富有幻想的故事情景,对于大班孩子,特别是已经有了初步辩证思维的孩子来说,是否恰当呢?

如果,我们一开始的导入环节便进入童话的意境,也许,就不会有“雪孩子为什么会活?”的疑问了。所以,有效的导入,是架构活动顺利进行的桥梁。

疑惑二:雪孩子还会活过来吗?

故事在美好的意境中结束,这样的结局,除了表达一种美好的情感期望,又结合自然现象说明雪遇热融化蒸发形成白云的科学道理

 

在揭晓答案之前,我让孩子们猜一猜:“雪孩子到底去了哪里?”

这是活动前曾预设为难点的问题,让幼儿暂时摆脱童话原有的情节束缚,按照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合理想象,多角度地回答问题,尽管也有梦幻的回答,但大多数的答案集中到科学认知。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大班孩子能够理解周围世界中比较隐蔽的因果关系,逐渐的从游戏阶段向学习阶段转折。

所以,此时与幼儿生活经验相结合的问题设计,就能有效地引发幼儿对已有知识经验的思考和归纳。

“故事中为什么说雪孩子还在呢?”

问题的提出,旨在让孩子体验美好的情感,却引发了孩子们的辩论。

“雪孩子还会活过来,因为雪孩子有两条命。”(理由:还会有雪花降临。这是由生活经验得出的结论。)

“不对,雪孩子和人一样,都只有一条命。”(理由:雪孩子已经不是原来的雪孩子了。这是由事物形态变化得出的结论。)

“雪孩子已经用自己的生命换了小白兔的生命。”

……

孩子们争论着,而我也在思考着,我们该给孩子怎样的生命教育?

今天,孩子们体验到了生命的宝贵,每个生命的存在都是有意义和价值的,都应该善待和珍惜,那么“救人”要不要“舍己”?怎样才能在保障自己安全的基础上救助别人?此刻,智慧要比勇气更加重要!回顾活动的目标,将“舍己救人”改为“助人为乐”,意义也在于此吧。

“起名字”的思考

《指南》中对大班幼儿阅读理解能力的目标中提到,“对看过的图书、听过的故事能说出自己的看法。”怎样实现这一目标呢?

《指南》建议我们:在给幼儿读书或讲故事时,可先不告诉名字,让幼儿听完后自己命名,并说出这样命名的理由。

经过实践我发现,仅仅是听过故事后就命名,效果往往不是最佳,因为孩子们对故事的概括大多是人物和主要情节,如对《雪孩子》的命名可能为:《小白兔和雪孩子》、《小白兔历险记》等等。

    在今天的活动中,我在孩子们对故事充分讨论之后再命名,听听孩子们的归纳——《最美雪孩子》,能够用“美”字来表现雪孩子,我觉得活动实现了我们与幼儿欣赏文学作品的价值。

所以,给故事取名字,是一个高认知层次的问题,需要在孩子回忆故事情节、讨论故事内容这些低认知层次的问题基础上,才能分析作品核心价值,概括作品教育价值。

阅读活动结束了,但《雪孩子》带给我的启示还在继续……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