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经济”迎来崭新春天

发布日期:2015-05-21 浏览次数: 字号:[ ]

    “有了这个新‘名片’,我们的买卖一定会越来越红火。”5月6日,马踏湖畔“著名”的蛋鸭贸易“经济人”宋安进高兴地说。连日来,老宋的心情格外好,因为前不久,桓台县马踏湖鸭通过国家农业部畜禽遗传资源鉴定和配套系审定,马踏湖鸭被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成为全省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获此殊荣的鸭品种。干了20余年的“鸭经济”,老宋坚信自己的事业将迎来一个崭新的春天。
    起凤镇鱼三村村民巩道化养鸭已经整整十年,他每天除了放养鸭子,再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到水边为鸭子捞取“营养品”。“有了这些‘营养品’,马踏湖金丝鸭蛋蛋壳呈青色,外观圆润光滑,营养丰富,富含脂肪、蛋白质及人体所需的各种氨基酸,还含有钙、磷、铁等多种矿物质和人体必需的各种微量元素及维生素,并且很容易被人体吸收。”说到金丝鸭蛋,巩道化滔滔不绝。
    起凤镇鱼二村村民巩同江是马踏湖区有名的金丝鸭蛋加工户,每年加工销售金丝鸭蛋100万余枚,旺季的时候每天能卖到上千箱。巩同江介绍,金丝鸭蛋一般是用黄泥腌制:将泥倒入盛具内,加入盐、水适量搅匀成糊状,然后将洗净晾干的优质鲜鸭蛋逐个放入,均匀地粘上黄泥后取出,放入坛子或其他盛具内,一个月后即可洗去黄泥煮食。
    县畜牧兽医局副局长宋元忠告诉记者,自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马踏湖蛋鸭养殖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马踏湖蛋鸭以“体型小、开产早、产蛋率和青壳蛋率高”的优良遗传特性,成为我国北方蛋鸭养殖品种的一个亮点,因其优越的生产性能和适应能力,深受华北养鸭户的喜爱。目前,马踏湖鸭总量达到165万只,其中马踏湖区常年存养量达40万只,年外销青年鸭125万只,年产鲜鸭蛋500余万公斤,湖区蛋鸭养殖年创畜牧产值近1亿元,已经形成一条涵盖保种、孵化、青年鸭养殖、鸭蛋销售等环节的完整产业链,初步形成我国北方最大的蛋鸭繁育基地。
    为保护马踏湖鸭这一宝贵的蛋鸭遗传资源,自2012年开始,县畜牧兽医局依托青岛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家禽研究所等教学与科研单位,对马踏湖鸭品种来源及发展、体型外貌、生长性能、饲养管理、品种保护利用与研究现状等进行了系统调查,委托权威科研机构对马踏湖鸭进行了分子遗传鉴定,认定马踏湖鸭是在我县马踏湖区独特的自然环境与生产条件下,经长期选择而形成的优质蛋鸭遗传资源。
    马踏湖鸭保种场位于马踏湖区中心起凤镇华沟村,占地10亩,一期投资200余万元,建设标准化种鸭舍1栋,配套鸭滩运动场、戏水池、生产辅助设施,建有饲料库、办公室、资料室、兽医室等。管理人员宋振忠介绍,种鸭场现存养马踏湖鸭保种家系32个,每个家系母鸭23只、公鸭3只,共存养马踏湖鸭原种鸭832只。为确保马踏湖鸭保种场的保种效果,县畜牧兽医局专门指派技术专家驻场指导,制定规范的保种规程,建立详细的马踏湖鸭种群生产检测日志,从零世代开始规范记录种鸭系谱,初步形成了集品种资源保护与提纯繁育为一体的保种模式。

    马踏湖鸭成为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后,我县将通过建立良种核心群和良种繁育基地,系统地开展马踏湖鸭遗传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推广先进的标准化生态饲养技术,提高马踏湖鸭的生产性能,促进龙头加工企业产品开发和马踏湖鸭产业全面发展,实现马踏湖区湿地环境保护与蛋鸭生态养殖和谐共赢。(张运波 高慧)


工人们在孵化场孵化马踏湖鸭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