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子钓鱼台传说 | ||||||||
| ||||||||
相传战国时期,齐人高士颜斶不愿出仕,且为避乱世而隐居于马踏湖。在马踏湖内五贤祠东北面有突兀高台,其上四面杨柳,浓荫蔽日,空气宜人;水中蒹葭数顷,接天莲叶,碧波荡漾,鱼虾肥美。颜斶在湖中耘耕于陇亩,垂钓于湖的过程中发现此处,觉得此处是垂钓之良所,于是便经常在此钓鱼。一次钓得一条硕大的鲤鱼,却谓之鱼神,轰动当时,后来此台被称为颜子钓鱼台。 人们为纪念此事在台上建茅屋数间,青砖为基,土坯作墙,草檐木楔,古朴雅秀。门上对联曰:“兴到烹,茶邀月共;闻来者,酒对花斟。”门心对联曰:“户对高山千古秀,门临锦水万年青。”横批曰:“鸟语花香。”室内正面有清朝举人张汉渡撰写的中堂一幅:“潋滟湖光接水天,先生曾此钓鱼船。把竿笑傲轻钟鼎,万乘呼来竞不前。” 两旁对联:琴棋书画人雅淡,风花雪月韵清高。 东西山墙有七绝四首,系邑人增生宋次中所作。其诗是: 左界青芦右界蒲,渔家少妇不迷途。撑船直入花深处,戏折莲蓬赠小姑。 一夜西风起蓼洲,鱼台日上渔千舟。儿童亦窃慈亲线,偷向水边下钓钩。 双双渔艇系柴扉,又见瓜皮载罩归。都说开凌鱼味美,今年更比他年肥。 一层花树一层球,灯系花枝红满洲。怪得游人多傍水,笙歌多半在湖楼。 台东北角有一条石探于水中,传为当年颜子钓鱼处。而今,颜子钓鱼台早已不复存在。每当游人至此,多有“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付东流”之叹。 齐台的传说 齐台原名柏寝台,在今马踏湖中华沟村西北三公里处。当地人叫齐家台子。遗址高出水面一米半左右,形似乌龟,面积约100馀平方米。据传,齐景公曾在这里大兴土木,建筑离宫,以寻欢娱,号为寝台。某天,齐景公与晏子游于少海,射猎于青丘,不料在纷乱的场面中,丢失了一匹心爱的良马,于是怏怏不乐。晏子看到国势日非,风雨如晦,不能多在此逗留,便劝齐景公起程返京。可是,齐景公有个毛病,戏马或女乐不尽兴,任何人是无法使他收场的。齐景公就打发晏子先回去,以再寻找一下那匹良马为借口住了下来。晏子走后,没了眼线,齐景公毫无顾忌了。他白天射猎于青丘,晚上娱乐于寝台。爱妾芮姬柔声娇姿,百般献宠,又是歌,又是舞,又是纵酒狂欢,把个一国之君弄得朝政抛于九宵云外,终日如醉如痴,神魂颠倒,留恋忘返了。 青丘的传说 青丘位于马踏湖华沟村北几华里处,当地人叫青子。相传古时候青丘这块地高于其它的台田,形似乌龟状。夏季水大了,丘能随水上浮,水再大也淹没不了。据历史记载:齐景公有马千驷,曾与晏子游于少海(马踏湖古名),青丘上野草葱郁,树木茂盛,野生动物多,如野兔、野鸭、狐狸、猫头鹰、獾等。颜斶曾隐居于青丘,他在当时是位有名的贤士,齐宣王曾多次派人请他辅佐朝政,他都婉言谢绝,在这里过隐居生活。曾与华沟村窈窕淑女宋闲慧结为伴侣,在青丘上种田、养鸡、鸭、捕鱼,与华沟村百姓和睦相处,华沟村村民常在青丘上歇息、谈心。颜斶得知村民有人贫困,就慷慨解囊相助。每逢春节,华沟村民会到青丘上给颜斶拜年。他死后葬于此地,故一名青冢。后人为纪念颜斶,在青丘上面筑一大平台,建颜斶祠以示怀念,所以又叫青凉亭或称清凉寺。 锦秋亭传说 锦秋亭,一名东坡亭,又名东坡登临处,在今鱼龙湾村东北二公里的李家台子。该地有三个不等的岛屿组成,地积约十亩,绿树成荫,四面环水,荷香苇荡,船梭往来,鸟鸣鱼跃,爲马踏湖胜绝处。传说,苏东坡在密州(现在的诸城)做刺史时,曾经到此横湖游览,登上此台,环赏湖色,赞不绝口,于是赋《横湖绝句》: 贪看翠盖拥红妆,不觉湖边一夜霜。 卷却天机云锦缎,纵教匹练写秋光。 后来爲纪念他在此建一亭,用此绝句后两句的第六个字取名爲“锦秋亭”。 据元朝于钦在《齐乘》一书的“锦秋亭”一则记载:“锦秋亭,博兴东南城上,中统(元世祖年号,1260—1264年)中邑人所建,取坡诗命名。”于钦乃元朝的兵部侍郎,他曾乘船经小清河入此湖,饱览湖景,一日登上锦秋亭吟诵苏诗,心扉顿开,引起共鸣,于是感慨大发,挥笔写下了《锦秋亭》诗: 霜风收绿锦,万顷水云秋。 海气朝成市,山光对晚楼。 舟车通北阙,图画如南州。 且食鲈鱼美,吾盟在白鸥。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