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太公略传
发布日期:2015-05-25浏览次数:字号:[ ]


    姜太公,名尚,字子牙,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他辅助周文王、周武王灭商兴周,因首功被封于齐。公元前1045年,他击退了莱人的进攻,建立了齐国,定都营丘。他因俗简礼,尊贤尚功,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很快使齐国成为东方大国。后来又协助周公平定了“三监之乱”,为二次安周作出了卓越贡献。他的军事思想被后人集录在《六韬》里。

姜太公的早年经历以及兴周灭商经过

    姜太公出自炎帝神农氏部族,是尧舜时期四岳伯夷的后裔,因伯夷当年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吕地,因而姜太公也被称为吕尚、吕望、吕子牙、吕太公等。归周后,又被称为师尚父、太公望、师望等。史书称他是“东夷之士”、“东海上人”,即今山东日照人,生于商朝康丁年间,卒于周康王六年,活了100多岁。

    姜太公的前半生基本上是漂泊困顿的。他家境贫寒,被人招为赘婿,因不善营生,被妻子逐出家门;还曾到棘津卖饭、干杂役;到孟津开餐馆;到朝歌杀猪宰牛、算卦占卜。并曾在纣王手下做过小官,游历过很多诸侯小国。相传他72岁时垂钓渭滨,遇到了求贤若渴的西伯侯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姬昌认为姜太公是个奇才,请他坐车同归,并拜他为师。

   姜太公入周后,辅佐文王积善修德,明道行仁。他劝文王对上要处理好与纣王的关系,以麻痹纣王;对外,促使文王联络对纣王不太满意的其他诸侯国对其纳贡,从而使纣王放松警惕;对内,定爱民之策,行惠民之事,提倡生产,训练兵马。文王在姜太公的辅佐下,先后征伐了密须、犬戎、耆、崇等国,逐渐占领了商朝统治的许多地区。

   文王在位50年,为灭商做好了充分准备。文王死后,其子姬发继位,即周武王。武王尊姜太公为师尚父,在其辅佐之下励精图治,招贤纳士,建立了一些政治、军事管理制度,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大大超过了商纣。武王9年,武王与姜太公举行了“孟津观兵”,为灭商进行了一次军事演习和检阅,有800诸侯闻讯赶来参加。人心向周、商纣王孤立无援的形势已经形成。诸侯均力劝武王立即向朝歌进军。武王和姜太公则认为时机还不成熟,下令全军返回。

   公元前1046年,纣王荒淫暴虐到了极点。姜太公见时机成熟,就向武王提出伐纣建议。武王于是通告诸侯,共同征伐。姜太公精选了兵车300辆,勇士3000人,甲士45000人,组成伐纣大军。发兵时,武王占卜,龟兆不吉;行军途中,又遇暴风骤雨,武王和众臣的决心一度产生动摇。姜太公刚毅果敢,力排众议,坚定了武王伐纣的信心。周军到达商都朝歌郊外70里处的牧野,各诸侯率兵车4000乘会合。商纣王也集结70万(一说17万)兵马,赶至牧野。战幕一揭开,太公亲自率领少部精锐士卒为先锋在前面挑战,随后以战车350辆,勇士3000名,士卒23000多人攻击商纣王的军队。商军人多势众,但他们与商纣王离心离德,士卒纷纷倒戈,乱了阵脚,溃败下来。纣王见大势已去,急忙逃回朝歌,登上鹿台,自焚而死。太公引武王入殷都朝歌,诏告天下,宣布商朝灭亡,周王朝诞生。

 


姜太公铜像             临淄姜太公衣冠冢         临淄姜太公祠大门


姜太公封齐建国


   武王灭商后,采取封邦建国的方略,实行对全国的统治。他同姜太公、周公旦等人商议,把全国分成若干个侯国,由周天子分封给在灭商大业中做出了贡献的姬姓亲族和有功之臣建都立国,充当周朝统治中心的屏障,即所谓“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由于姜太公在兴周灭商中功勋卓著,而被首封于齐地营丘(即今淄博市临淄区)建立齐国,以稳定东方。

   领封之后,姜太公带领本部人马,奔营丘而来。因为长途跋涉,一行人十分疲惫,行军速度很慢。一天傍晚,他们来到离营丘不远的一个地方宿营,准备明日赶到营丘。姜太公听见有人说:“有道是机会难得。这些人睡起觉来香甜安稳,哪象个赴国建都的样子。”姜太公听后,睡意全无,急命整顿人马,披星戴月赶赴营丘。至黎明时,姜太公一行人马就到了淄河西岸。只见莱国的军队正在涉水奔营丘而来,剑拔弩张,形势危急。原来莱国与营丘离得很近,是商纣王的属国,莱侯想趁姜太公立足未稳之际,抢占营丘。姜太公急忙组织人马迎敌。两军在淄河西岸展开对垒。姜太公指挥镇定自若,士兵作战英勇顽强。面对着姜太公强大攻势,莱军丢盔弃甲,节节败退,只好悻悻而回。这样,齐国正式建立起来了。

   姜太公建立齐国以后,首先以法治国,安定民心。司寇营汤,阳奉阴违,受贿害民,并妖言惑众,宣称要以所谓的“仁义”治齐,姜太公便令人把营汤斩首,以正政令;东海上有被时人称为“贤人”的狂矞、华士兄弟,自耕自食,不向天子称臣,也不为诸侯做事,以不合作的姿态和平对抗新生的齐国,姜太公认为他们自私自利,不为国家尽义务,影响极坏,是“害群之马”,就下令诛杀了他们。一时间,齐国再也没有违抗命令法规的事情了,混乱的局面迅速得到了安定。仅仅五个月时间,太公就去向周公“报政”,即向周公汇报其安邦定国的政绩。

   姜太公建立齐国以后,在政治上推行尊贤尚功的政策。就是选拔有才能的人做官,吸收大批当地东夷土著中的人才加入到齐国统治阶层,让他们在国家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对通过考核符合选贤标准的人,不分亲疏,均用其所长,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一用人路线,打破了西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尊尊亲亲”的正统思想束缚,举贤任能,唯才是举。姜太公把用人提升到事关国家兴亡的高度,还提出了 “六守”、“八征”、“六不用”的人才理论。所谓“六守”,指的是仁、义、忠、信、勇、谋六个方面,这是姜太公选拔人才的标准;所谓“八征”,就是姜太公考察人才的八种方法,即通过交谈问话、辩论、财物诱惑、女色、处理危难艰险、喝酒饮宴等全面了解人才的品德、能力;所谓“六不用”,就是姜太公认为有六种人不可任用:奸佞之徒、诈取名誉的人、假公济私者、互相拆台者、结党营私者、嫉贤妒能者。姜太公发现了人才使用的客观规律,开创了“尊贤尚功”的人才使用之先河,为后来齐国称霸称雄,位于列国至尊奠定了基础。可以说,“尊贤尚功”思想作为齐文化的精髓之一,为齐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强盛铺平了道路。

   姜太公建立齐国以后,在文化上推行“因其俗,简其礼”的开明政策。所谓“俗”,指“夷俗”,即当时当地东夷人的生活方式;所谓“礼”,指“夷礼”,即当时当地东夷人的礼仪制度;所谓“因其俗,简其礼”就是尊重东夷人的文化传统,不强制推行周礼。东夷齐地素有尚武、重仁等传统,东夷土著具有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性格特征和风俗习惯,如“八主”祭祀、长女不嫁等。太公认为,如果在齐地强力推行周礼,容易产生民族矛盾,不利于治国安邦。经过再三斟酌,他决定从齐地实际出发,从俗简礼,不强制干涉,且务实地创造了既让齐民乐于接受,又不太悖周礼的新制。这样,既赢得了民心,又调动起齐民兴齐建国的积极性。历史证明,姜太公“平易近民”、“以俗治国”的治国方略促进了周文化与东夷文化的融合,为齐文化的勃兴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姜太公建立齐国以后,在经济上倡导“农、工、商”三宝并举、“通商工之业,便渔盐之利”的宏观战略。《汉书•地理志》载:“齐地负海潟卤,少五谷,而人民寡。” 《盐铁论》则说:“昔太公封营丘,辟草莱而居焉。地薄人少。”齐国初建时沼泽遍布,土地盐碱化严重,自然条件恶劣,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极其不利。姜太公因地制宜,在注重发展黍、稻生产的同时,利用境内矿藏丰富、鱼盐资源丰富的特点,大力发展冶炼业、丝麻纺织业、渔盐业等手工业;还利用齐国交通便利、人民有重商传统的优势,大力发展商业,推行与列国通货的外贸政策。在这种开放的经济政策指导下,齐国制造的冠带衣履畅销天下,鱼盐流通列国,诸侯纷纷前来朝拜,其他诸侯国的人和财物纷纷流归于齐国,络绎不绝地汇聚到齐都营丘。这样,齐国由偏僻荒凉的小国、穷国,逐步兴盛发展成为雄居于东方的大国、富国。

   姜太公封齐建国后,相当多的时间是在镐京做周朝中央政权的“太师”,辅佐外孙周成王姬诵、重外孙周康王姬钊。他的大儿子齐丁公姜伋,也没有到临淄治理齐国,而是一直在镐京担任虎贲氏之职,统领着王宫卫戍部队。齐国开国后的三十余年,营丘基本上由姜太公的三儿子丘穆公镇守。成王时期,管叔、蔡叔、霍叔“三监之乱”,淮夷、徐夷、“殷东五侯”起兵反周,姜太公父子辅助周公旦,或坐镇京都、运筹帷幄;或领兵东征、冲锋陷阵;或左右呼应,东西夹攻,迅速平定了这场叛乱,为二次安周立下了赫赫战功。再后来,周成王去世,姜太公父子又接受了成王托孤的遗命,担负起辅佐太子的重任。后又与众臣一起扶立太子姬钊登位,史称周康王。康王六年,姜太公去世,齐丁公姜伋继任周王室太师,掌管整个周王朝的军政事务。

姜太公的历史地位与思想贡献

   姜太公一生的建树,尤以军事最著。他继承发展了东夷蚩尤、后羿等人的兵法谋略,是周朝以来的“兵主”或“武祖”。所以太史公言“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可以说,自古至今,太公都是兵家之鼻祖。唐太宗即位后,为了达到“安人理国”的目的,自称他是姜太公的化身,并在磻溪建立太公庙;唐玄宗时,于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敕令天下诸州各建一所太公庙。并要求以张良配享,在春秋、仲秋月上戊日祭祀。每当发兵出师或各将领及文武举人应诏,都要先去太公庙拜谒。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追谥姜太公为“武成王”,使姜太公成为与孔子文圣并列的“武”圣人。宋真宗时,又封姜太公为"昭烈武成王"。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为抵御外寇入侵,下令要求各军事将领必读《太公兵法》。到了元朝时期,民间对姜太公增加了一些神话传说。到明代万历年间,许仲琳创作了《封神演义》小说,从此,姜太公由人变成了神,并且为民间广为信奉,尊为“神上神”。姜太公不仅是兵家鼻祖,而且儒、道、法、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据考证,有一百多姓氏出自姜太公,为齐国姜氏后裔,姜太公又被尊为“百姓之祖”。

   姜太公丰富的军事思想,被后人集录在《六韬》一书中。《六韬》或称《太公六韬》,全书都是以太公答周文王、周武王之问的形式写作,其中包括《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六部分,共计六十篇。《六韬》阐述了以爱民为基础的战争观;提出了以文伐为核心、“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思想;对优秀将帅应具备的五种素质即勇、智、仁、信、忠做了界定;强调战前准确了解敌情,选择合适的战机,创造良好的战机,适时、适度的把握好战机;高度重视军事后勤工作,如人员配备、物资供给等;认为士兵训练要根据战场的需要和士兵的自身条件。纵观《六韬》,既着眼于战争的根本性质、立足于仁德与道义,又细致地讨论了各种具体环境、具体条件之下的战争方略;是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早期军事理论著作,在宋代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作为武学教本,成为武将们必读的兵书。



姜太公对中华文明的八大贡献

    1、姜太公最早提出农工商并举的经济政策。

   《六韬•文韬•六守》载:太公曰:“大农、大工、大商,谓之三宝。……三宝完则国安。”他治理齐国,不但重视农业。而且利用齐地鱼盐资源丰富的优势和重商传统,大力发展工商业,“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很快使齐国成为富国。

    2、姜太公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货币法——《九府圜法》

   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姜太公为西周王朝拟定和颁行了关于货币的立法“九府圜法”。九府是西周掌管钱财的九个官署:太府、玉府、内府、、外府、泉府、天府、职内、职金、职币。圜法,就是流通法。

    3、姜太公最早推行“平易近民”、“以俗治国”的治国方略

   姜太公建立齐国以后,在文化上推行“因其俗,简其礼”的开明政策。所谓“俗”,指“夷俗”,即当时当地东夷人的生活方式;所谓“礼”,指“夷礼”,即当时当地东夷人的礼仪制度;所谓“因其俗,简其礼”就是尊重东夷人的文化传统,不强制推行周礼。东夷齐地素有尚武、重仁等传统,东夷土著具有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性格特征和风俗习惯,如“八主”祭祀、长女不嫁等。太公认为,如果在齐地强力推行周礼,容易产生民族矛盾,不利于治国安邦。经过再三斟酌,他决定从齐地实际出发,从俗简礼,不强制干涉,且务实地创造了既让齐民乐于接受,又不太悖周礼的新制。这样,既赢得了民心,又调动起齐民兴齐建国的积极性。历史证明,姜太公“平易近民”、“以俗治国”的治国方略促进了周文化与东夷文化的融合,为齐文化的勃兴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4、姜太公开创了“尊贤尚功”的用人路线

   姜太公建立齐国以后,在政治上推行尊贤尚功的政策。就是选拔有才能的人做官,吸收大批当地东夷土著中的人才加入到齐国统治阶层,让他们在国家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对通过考核符合选贤标准的人,不分亲疏,均用其所长,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一用人路线,打破了西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尊尊亲亲”的正统思想束缚,举贤任能,唯才是举。姜太公把用人提升到事关国家兴亡的高度,还提出了 “六守”、“八征”、“六不用”的人才理论。所谓“六守”,指的是仁、义、忠、信、勇、谋六个方面,这是姜太公选拔人才的标准;所谓“八征”,就是姜太公考察人才的八种方法,即通过交谈问话、辩论、财物诱惑、女色、处理危难艰险、喝酒饮宴等全面了解人才的品德、能力;所谓“六不用”,就是姜太公认为有六种人不可任用:奸佞之徒、诈取名誉的人、假公济私者、互相拆台者、结党营私者、嫉贤妒能者。姜太公发现了人才使用的客观规律,开创了“尊贤尚功”的人才使用之先河,为后来齐国称霸称雄,位于列国至尊奠定了基础。可以说,“尊贤尚功”思想作为齐文化的精髓之一,为齐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强盛铺平了道路。

    5、姜太公最早提出以“五材”、“八征”为核心内容的军事人才理论

   在《六韬•龙韬•选将》中,姜太公认为,“勇、智、仁、信、忠”五材是将帅必须具备的才能,缺一不可;并且提出应当把将领放在一定的环境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考察,考察鉴定方法就是八征:“知之有八征:一曰问之以言,以观其辞。二曰穷之以辞,以观其变。三曰与之间谍,以观其诚。四曰明白显问,以观其德。五曰使之以财,以观其廉。六曰试之以色,以观其贞。七曰告之以难,以观其勇。八曰醉之以酒,以观其态。八征皆备,则贤、不肖别矣。”

    6、姜太公最早对司令部建设提出了系统理论

   据《六韬•龙韬•王翼》记载,姜太公认为仅将帅一人具备“德、法、术”等才能还不够,还需要人才辅佐,发挥群策群力的作用,具体做法就是组成七十二人的军事领导、参谋等机构,从战争的各个方面为将帅出谋划策,排忧解难。为此,姜太公成立了作战筹划、地理位置测绘、粮草军备供应、情报侦察等十七类职能部门。

    7、间谍鼻祖——姜太公

   姜太公是间谍之鼻祖。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太公为了伐纣灭殷,曾多次深入殷都朝歌刺探情报,侦察敌情。民间所说太公卖面、卖饭、屠牛,实际上是太公利用各种职业做掩护,秘密进行间谍活动。《孙子兵法》认为“周之兴也,吕牙在殷”,指出太公在殷朝的间谍活动是造成殷商灭亡、西周兴起的原因。太公不但有间谍实践,对间谍的作用和职责也有深刻论述。在《六韬》里,太公认为司令部中,应设置专门的间谍人员——“耳目”和“游士”。特别是在提到“游士”的职责时,认为其任务是“伺奸候变,开阖人情,观敌之意,以为间谍”。(探察敌方的奸佞,侦察敌方的变乱,操纵敌国的民心,观察敌人的意图,进行间谍活动)——这是“间谍”一词首次在文献中出现。日本《万川集海》明确指出:日本忍术思想(忍术就是日本古代间谍术)来源于中国的姜太公。

    8、姜太公首创我国最早的军队通信密码

   我国最早的军队通信密码是“阴符”、“阴书”,为姜太公首创。

   “阴符”是我国古代一种由君主和将帅秘密掌握,用来调动军队、暗中传递消息,而不泄露军事机密的凭证,也是兵权的象征。一符从中剖为两半,有关双方各执一半,使用时两半互相扣合,表示验证可信。《六韬•龙韬•阴符》里记载了姜太公所创的八种阴符:有我军大获全胜、全歼敌军的阴符,长度为一尺;有击破敌军,擒获敌将的阴符,长度为九寸;有迫使敌军投降,占领敌人城邑的阴符,长度为八寸;有击退敌人,通报战况的阴符,长度为七寸;有激励军民坚强守御的阴符,长度为六寸;有请求补给粮草、增加兵力的阴符,长度为五寸;有报告军队失败,将领阵亡的阴符,长度为四寸;有报告战斗失利,士卒伤亡的阴符,长度为三寸。

   在“阴符”的基础上,太公望还制定了一种“阴书”,比阴符能传递更具体的消息。据《六韬•龙韬•阴符》记载,国君用阴书向主将传达指示,主将用阴书向国君请示问题,把一封书信分为三个部分;派三个人送信,每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相互参差,即使送信的人也不知道书信的内容。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