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动植物过冬有妙招
发布日期:2015-06-02浏览次数:字号:[ ]

冬天人们都不愿意出门,野生动物“家里”没有暖气,也没有羽绒服,它们怎么过冬呢?原来野生动物都有着各自抵御严寒的巧妙办法,有的在入冬前备足食粮,有的换上了冬装,有的进入冬眠。

每当秋风乍起,一些小动物,如松鼠和野鼠们便开始做过冬的准备了,它们把被风吹落到地上的松树籽和野草籽搬运到巢穴里,作为冬天的食粮。有些田鼠在割倒的庄稼码子下边打洞,把高粮、谷子、大豆等粮食盗人洞中。高寒地区,气候严寒至极,终年冰雪覆盖,那里的银狐、雪兔、雷鸟等寒带动物,会早早披上雪白的“冬装”;极地的白熊、白鹰等几乎终年都是雪白的毛色。它们这样的装饰,是一种保护措施,是动物长期适应环境而产生的生理变化,以使自己比较安全地度过冰天雪地的日子。

在严寒的冬季,有些动物如蛇、蛙等便伏在窝里不吃也不动,仿佛死去了一般,这就是动物的“冬眠”。在冬眠之前,它们已做了充分的准备,即在秋天食物丰富时大吃特吃,把身体养得又肥又胖,增加了大量的皮下脂肪,以备冬眠时的消耗。尽管如此,它们还把新陈代谢降到最低的限度,使体温下降,消化减缓或停止,心脏收缩的强度也大大减弱,血液循环变慢,脉搏和呼吸次数显著降低。因此,便大大减少了营养物质的消耗,既可全过冬,又确保冬眠后仍有活动的余力,为再度捕食打好基础。

植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每个种群都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越冬方式。一年生植物(包括多数农作物)是靠种子繁育的。在霜前把光合作用的产物(营养物质)储存在种子内,通过风和动物的携带,传播到四方,进行后代的繁衍;二年生作物,通过把光合产物的积累储藏在体内,增加植株的营养和含糖量,提高细胞浓度,降低结冰点来抵御冬寒。如冬小麦在冬前积累光合产物,把大量糖分储藏在分孽节处;多年生植物,如牧草和杂草,它们是把光合产物的营养物质全部储藏于根系中,在严冬尽管植株衰枯,但到春暖之时仍然繁茂生长并继续繁衍后代。

一些落叶树木,像杨、柳、榆、桐、椿、槐等阔叶树,在秋风骤起之时,随着白昼变短和气温的下降,它们便把叶片中的养分输送到枝条上,而后产生大量脱落酸,促使叶片脱落,以减少水分和养分的消耗。这种脱落酸也是一种休眠素,被输送到枝梢尖端和侧芽后,生长点便受到抑制,新陈代谢停止进行,呼吸减弱,便进入了休眠的状态,至于常绿树木,像松柏等针叶树,以叶片的特殊形状,把表皮细胞壁增厚和角质化,使下皮细胞气孔下阻,筑成“铜墙铁壁”,以减少水分散发来抵御冬寒。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