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英烈致敬 愿英魂安息 | ||||||
|
||||||
编者按 70年前,中国人民经过八年艰苦奋战,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抗战期间,我县涌现出一大批爱国军民,他们耳熟能详、可歌可泣的伟大故事,谱写了一幅令人难忘的历史篇章。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充分展示我县军民抗击日军的英勇事迹和伟大精神,县信息中心与县党史办、县档案局共同策划开设《桓台抗日烽火》专栏,敬请广大读者关注。
孙茂峰:好男儿志在四方 7月9日上午,记者在马桥镇西孙村村委办公室内见到了编写过该村村志的孙同法老人,并向他询问了当年西孙村的抗战经过以及该村涌现出的英雄人物。老人的详细介绍,为我们再现了当时的历史场景。 出生于上世纪初的孙茂峰,幼年家境贫寒,没有机会上学读书。15岁那年,当他在本村碱场盖麦子时突然产生了一种想法:自己虽然年龄不大,但也不能像祖辈那样,普普通通地过完这一辈子,老死在自家的地上,应该到外面去闯荡一番。于是,孙茂峰毅然离开家乡,踏上了漂泊流浪之路。 他先是前往了济南,几年后后又从济南辗转到了沈阳,机缘巧合之下,24岁的孙茂峰加入了东北军阀张作霖的部队,成为了一名军人,从此开启了他枪林弹雨的一生。 不怕吃苦、作战英勇的孙茂峰在东北军中晋升很快,到1931年,他已被任命为旅长。但孙茂峰并没有丝毫放松,依旧严于律己,克己奉公,像一名普通士兵一样,认认真真地去做每一件事,争取更大的进步。因此,孙茂峰不但在军中颇享盛誉,而且在老家,他也是声名远播,许多村民都慕名前去追随他从军。 1931年秋,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向沈阳北大营发动了大规模进攻,并炮轰沈阳城。战事一起,中国军民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同敌人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抗战。其中,黑龙江代主席兼军事总指挥马占山率军进行的嫩江桥战斗和哈尔滨保卫战,声震中外。但由于国民党政府推行不抵抗政策,并严令少帅张学良率30万东北军撤往关内,致使日军在不到4个月的时间里,相继侵占东北三省,东北同胞痛失家园,祖国大好河山沦陷于敌军之手。 这一时期,孙茂峰运用精妙的战略战术,多次率部众重创日军,此举大大激怒了日军,使日军对他恨之入骨,并下令在东北三省通缉他,后来,孙茂峰率领部众随少帅张学良内撤到了陕西省淳化。最终,日军的通缉令不仅没有抓到孙茂峰,反而让他的大名传遍整个东北大地。 1932年,孙茂峰因病逝世于陕西淳化城内,享年42岁。东北军民为他举办了隆重的遗体告别仪式,随后由各地政府辗转把他的棺椁运回他的家乡——西孙村,乡亲们以本地风俗迎接了这位赤子英烈。 孙淑丰:少年立志 长大报国 相较于孙茂峰,孙淑丰的童年就要幸福的多。孙淑丰出生于1919年6月,其祖父孙汝云、父亲孙广森都是当地开明的绅士,因此,孙淑丰在儿时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爱国家,爱民族”的理想信念更是深深扎根于他那年幼的心灵中。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寇的铁蹄在中华大地上肆意践踏,这激起了无数中华儿女的抗日决心。当时正在桓台第三高小读书的孙淑丰,在“救亡图存,誓死不做亡国奴”坚定信念的指引下,参加了学生爱国组织,并积极参与了救国救民的宣传活动。1938年2月,小清河伏击战胜利后,不满20岁的孙淑丰弃笔从戎,参加了共产党人马耀南、廖容标领导的山东人民抗日救国第五军,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1939年4月,孙淑丰参加了刘家桥子战斗,与战友们夺敌枪5支,子弹200余发,此次战斗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他们班还因此获得了“全班集体一等功”的表彰。 1939年5月,孙淑丰在被班长提为“部队生活管理员”之后,组织部队在齐东县坡庄桥西一华里处打了一场夜袭战,炸沉了日军在小清河里的一艘运货船,并歼灭敌军6名,缴获步枪6支,子弹300多发,手榴弹8枚和物资食物一宗,解了部队的燃眉之急。 1939年6月,孙淑丰参加了邹平县刘家井子的突围战,因在战斗中表现英勇,战绩突出,被提升为一排排长,并代理“长江连”工作。此后,他又荣升为“长江连”连长。 1943年,孙淑丰率部队驻扎在邹平县临池乡小房村时遭到敌人的偷袭,他临危不乱,镇定地指挥战斗。最终,全歼日伪军100余人,缴获了大量武器,并开创了“抗日救国军第五军”以少胜多的先例。 1944年8月,孙淑丰率军在邹平县焦桥乡刘套村与日伪军交战时,不幸阵亡,年仅25岁,而他的英勇事迹也被永远载入史册。
张子山,又名张守仁,1916年出生,1938年参加抗战,后因伤牺牲。提起张守仁,人们最熟悉的莫过于他双手熟练用枪的绝技以及过硬的心理素质。 他身跨枣红大马,手持两把匣枪,往返于前线和后方之间,专门负责运输伤病员的急用药品,以及向组织汇报日寇在山东方面的活动情况。 在1943年的一场战役中,我军与日寇展开了紧张的对决。日寇有一处隐秘而又坚固的碉堡,每当我军向前冲锋之时,日寇的暗堡就会疯狂地向我军扫射。结果我方战士伤亡惨重、血流遍地。紧急关头,指挥员下达了最后的命令:每个炮手三发炮弹,一定要把暗堡轰掉! 前面两名炮手都没能完成任务,只能铩羽而归。指挥官便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当时任一排排长的张子山身上。或许是因为情况紧急,压力巨大,张子山的前两发炮弹都没能打中目标。但随后他稳定好情绪,顶住压力,重新估计了尺度,微调了炮口,沉着镇静地拉响了炮栓,炮弹愤怒地飞向了敌人的碉堡,并成功地炸毁了它。张子山冷静沉着的一炮,为我军的进攻扫清了障碍,极大地鼓舞了士气。他也因此被提升为营长。 采访中,孙同法老人告诉记者,每年清明时节,西孙村党支部、村委会,都会组织群众前来为烈士扫墓,也有当地许多学校组织学生来为烈士捐献鲜花,以此表达对烈士们的无限怀缅之情。 “再也不怕日本鬼子了” 在采访过程中,孙同法老人还特别介绍了村民由最初的惧怕日军,到后来勇于同日军斗争的巨大转变。 在小清河伏击战之后,一个侥幸逃脱的青年日军因为迷路,误打误撞地走到了村口。村民们由于没有见过日本人,内心十分害怕,再加上眼前的这个日军手持步枪,村民们更是犹恐避之不及。殊不知,这个日军也是心惊胆战,只能用手中仅有的武器来保护自己。空打了几枪之后,子弹已经用完,躲到了村内的草垛里。“见鬼子没了动静,有几个大胆的村民试着走过去试探情况,知道鬼子可能是没子弹了,村民们便抄起家伙,一拥而上,将鬼子打死,然后找地方埋了。”孙同法说到。 此时,村民们明白了:“原来日本人也不是三头六臂、刀枪不入的,刀子捅在他们身上也能戳出几个透明窟窿。”自此,村民们便把对日军的畏惧之心全部转化为英勇抗敌之心,并积极投身到抗击日军的活动中去,开始了全民抗战之路。 全民抗战的开启,大大激怒了日寇,丧心病狂的敌人开始变本加厉地屠害西孙村村民。 1938年10月,村民孙同臣被日军掳到大连灰窑三年;郑维师被日军掳到关东下煤窑两年;孙孟臣之子被掳到济南,随后不知所踪。 1939年6月,年过半百的孙茂诺在自家门口劳作,被路过的日军看见,被无端毒打而死; 1940年2月,王希木被掳到魏家堡修炮楼时,无故被日军打得头破血流。8月,孙保业从岔河返回本村路过金家堰油坊,被日军开枪打伤膝盖骨,而后又被刺刀杀害。 除此之外,日军更是在西孙村打家劫舍,肆意妄为,无恶不作。 日寇在中国惨绝人寰的行为激起了全国人民奋起反抗。最终,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华儿女团结一致、同仇敌忾,历时八年奋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 随后,老人又带领记者参观了张子山、孙淑丰等烈士的墓碑。记者看到,在墓碑旁,摆放着人们献给烈士的花篮、花幡等物品,四周都是生长茂盛的庄稼。烈士们像守护神一样,时刻守护着西孙村的一草一木。 西孙村人民在战争中所表现出来的不畏艰险、勇往直前、敢打敢拼的英勇精神,是中国抗战的一个缩影和代表,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不仅沉重打击了法西斯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捍卫了抗战国家的尊严,而且更加坚定了全世界人民反抗侵略、保家卫国的信念和决心。 (张阳 宋庆炜 魏芳 李妍嫣 孙会文)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