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70个日夜的坚守

发布日期:2016-03-31 浏览次数: 字号:[ ]

“我父亲病故,请你来县人民医院急诊科吧……”2月25日上午9:10,值班室电话响起。

担架、手套、尸袋……2分钟后,县殡仪馆先进标兵任连成出发了。

“遗体接运工作最重要的就是急丧户之所急,能安全、及时地将遗体接到殡仪馆。”任连成告诉记者,按照县殡仪馆的规定,在接到逝者家属电话后,他们会在半小时内赶到逝者所在的医院或家里,特殊情况他们会提前跟逝者家属协商。

“在医院接运遗体还好,要是在住户家,出发前还必须再次电话确认丧户家的地址。”任连成告诉记者,绝对不能弄错地址,走错门。

从事这项工作已经18年6570个日夜的任连成,每天都要跟尸体打交道,在他的心里,没有恐惧,只有对死者的敬畏。 

谈起当初的选择,任连成向记者娓娓道来。


18年无怨无悔,以真情消融生者的伤痛 

1997年的冬天,任连成当兵复员回到家乡。一天,任连成拿着介绍信来到了县民政局,被安排到县殡仪馆工作。

等手续办完后,任连成还在挣扎是否到殡仪馆上班。班子成员了解情况后开始做他的思想工作,“革命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三百六十行,干什么都是为人民服务。”

于是,任连成从保安做起,练得胆子大了后,干起了运尸工,一干就是18年。

今年50岁的任连成,外表沉静,说话时还不时露出淡淡的笑容。如果不经人介绍,你根本看不出他已在这行业中“滚打了十几年”。他说,运尸工每天要和尸体打交道,有时甚至需要一个人将尸体抱进运尸车,特别是遭遇车祸时被撞得血肉模糊的尸体,因此需要力壮、胆大的男人从事这项工作。

面对记者的采访,任连成清晰地讲述起一次接尸的情景:2008年4月28日凌晨,胶济铁路周村至王村段发生列车脱轨相撞事故。他接到电话后立即赶到了现场。“当时几十具尸体堆积在一起,胳膊、头、腿分了家,血水到处都是……”回忆起这些往事,任连成至今还心有余悸,“我们当时穿着防护服和鞋套走进了现场,尸体一动,血水就流得到处都是。”

谈起运尸工作中的艰辛时,任连成告诉记者:“记得有一年暑假,淹死了一个小姑娘,在水里泡了五六天,我们赶到现场时,孩子浑身浮肿,散发着阵阵恶臭,地上到处都是死者身上流出的臭水。在看见遗体的一刹那,我心里直发毛,站得远远的根本不敢靠近,最终硬着头皮把尸体搬上了运尸车……”

“抬遗体、给死者穿衣服……我已没有了最初的恐惧感,慢慢习惯了这个职业。”任连成说。

2012年5月的一天,接到上级部门电话:“唐山镇一小区楼上有尸体,你们立刻接尸。”接到指示后,任连成和同事立刻赶到小区楼上。敲门敲了十几分钟,门一直不开,在邻居的帮助下,总算叫开了门。

门一开,一股尸臭味扑鼻而来。任连成发现,房间的沙发上躺着一个人,身体变了颜色,嘴里淌着血水,死者的妻子说:“俺丈夫睡着了,你们把他叫醒吧,已经睡了很久了。”听完这话,任连成和同事震惊地说不出话来。事后得知,死者的妻子是精神病患者。

法医验完尸体时钟指针已指向20:00,等把尸体运到殡仪馆,火化完已经很晚。

任连成说,在18年的工作中,这样的情况时有发生,在运尸体过程遇到意外情况时,他们都会先打电话告知丧户,争取丧户的理解。“老百姓一般都会表示理解的。有时候碰到一些不熟悉的交叉路口,也要下车问路,但我们会把车子停得尽量离民房远一些。”任连成说。

他说,接运车是第一时间与家属直接面对面交流的殡葬服务单位,接运员的表现直接影响着家属对殡葬服务的信任度,所以他们一定要站好第一班岗。

“逝者家属身陷悲痛之中,对殡葬服务极其敏感,接运员接触遗体的动作哪怕重了一点,他们也会非常反感。”任连成说。


18年辛酸苦辣,以爱心承受社会的不理解

近20年的运尸工作,任连成自己也记不清究竟运过多少具尸体了。尽管人们对殡葬行业的看法有了一些改观,但对从事这一行业的人来说,生活中遇到难堪的时候还是很多。

当记者问他为什么会这样时,他沉默了片刻,淡淡地说:“社会的压力还是很大的啊,我们自己倒也无所谓了,只是孩子大了,要为他们考虑啊,省得他们在和别人交谈的时候,被人家讥笑一句‘你爸爸是个抬死人的’,会给他们带来麻烦。”

古人说,人生就有两喜,一红一白。红的指婚嫁,白的指过世。然而真的印证在世俗生活中,这“白事”就变成了人人唯恐避之不及的“晦气”,人们对于任何与“死亡”有关的事物都是避而远之的。

“遗体接运工是不可或缺的工种,他们的工作艰辛而劳累,还要承担更多来自社会的‘歧视’和不理解。”谈到社会对遗体接运工作的认识,任连成体会很深。

出于无奈,从事殡葬职业人员已形成不主动和人握手,不给同桌人夹菜,不主动递名片,不轻易出席朋友的喜宴和生日宴会等习惯了。

“当你面对死亡,你会发现自己真的很渺小,活着才是最幸福的。”“能在这里工作,是一种独特的人生经历。它让我们懂得了人生的真谛是‘责任。”“谁早晚都要有这一天,这没什么可回避的,回避只能说明怕,可是怕并不意味着这一天不来。”……任连成每天都陪着死者走完在人间的最后一段路,他的感触很多很多。

“其实,我们要求的并不多,如果社会能多一些宽容和理解,对我们的工作多一些支持……”采访结束后,任连成的话语还在记者耳边萦绕。

       (董兆云  郭辉)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