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清明节一片“清明” | ||||||
|
||||||
为推进移风易俗,培育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日前,我县相关部门联合发出倡议,积极推进节俭养德移风易俗工作,婚事新办,崇尚节俭;丧事简办,恪守孝道;破旧立新,移风易俗;干部带头,做好表率,破陈规,除陋习,传文明,树新风。清明节马上就到了,人们纷纷开始缅怀先人、礼敬先烈,祭扫也被提上议事日程。社会在进步,清明节也应伴随着社会进步增添新的内涵,只有一片“清明”的清明节才能体会“雨纷纷,旧故里草木深”的诗情和画意。 当礼尚往来遇上移风易俗 红白事刮起“瘦身”风 百姓省钱有“面子” 随礼不坐席挡住“攀比风” “你儿子结婚摆了多少席?”“不多,才十席,比老李家还少三席呢……”从去年元旦开始,新城镇四里村出现一个不同以往的现象:村里的红公事越办越“小气”,红公事村民之间只随礼不吃请,以前习惯攀比的村民们,却不再觉得寒碜了,反倒背地里偷着乐,邻村的老百姓都纳闷:四里村这到底是唱的哪一出? 3月30日,记者来到四里村,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王勤介绍说:“为叫停餐桌浪费,倡导移风易俗,我们从去年开始就呼吁红公事除亲戚朋友外,村民之间只随礼不请客。婚事新办这个规定实施后,红白理事会的成员于洪杰是第一个带头执行的,去年他孙女出嫁,结婚当天只请了男女双方的亲戚朋友,庄里乡亲都没请。这要是搁到以前,只要是随礼的乡亲得全村挨家挨户地请,晚上要熬到很晚,有些安排得不合适,还容易造成矛盾。” 谈及实行这个办法的出发点,王勤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前凡是村里有个喜事,忙公事请客吃饭几乎都是庄里乡亲男女老少齐上阵,从早吃到晚。四里村还是一个只有150来户的小村,这样一场公事下来,就得20多桌,按普通农村宴席一桌500块钱的标准计算,只吃饭就要花上1万余元,这还不包括烟酒糖茶、租用车辆等开支。对于经济状况一般的农村家庭来说,这无疑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经济条件改善了,村民们的文明程度也跟着提高了,有个红白公事,村民们打心眼里不愿大操大办,可大家又担心落人怨、怕寒碜丢面子,所以,这个‘疙瘩’,还得由村委出面解开。”王勤深有感触地说,红白公事大操大办不仅造成浪费,还滋生了互相攀比的不良风气,现在凡是村民的红白公事,都由村里的红白理事会操办,省时省心,还给大伙儿省了钱。这种看似不近人情的做法,却受到村民的真心欢迎。如今,在四里村,红白公事新办已经成为大家觉得理所应当的规矩。 丧事不办酒 改吃大锅饭 千百年来,在农村传统的习俗观念中,丧事显得尤为重要,在很多人眼里,丧事办得好不好、大不大,成了评价儿女们是否孝顺的标准之一,而在荆家镇前刘村,却有着不同的风气。 “以前,哪家有老人去世了,为了搞排场,过高的花费往往给村民带来沉重负担,所以从1998年开始,村‘两委’就果断地做出了丧事简办的决定,无论近亲还是远亲,一律佩戴黑色袖标,不再穿白大褂,最让村民满意的是一改以前的流水席,不分亲戚朋友,一律改吃大锅菜。”前刘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刘承泰说,“老百姓其实都想节省,但是碍于面子,节省了怕别人说不孝顺,村里做出丧事简办的决定后,老百姓也就很自然地投了赞成票,整个村都一个标准了,也就没有了那些闲话。这样做也是为了提醒年轻人,活着的时候让老人多享点福,别等人没了再去花这些冤枉钱。” 同时,为进一步加大丧事简办力度,前刘村从“孝”字入手,积极宣传“厚葬”不如“厚养”理念,以孝德文化促进丧事简办,村里兴起一股文明殡葬风。 (田欣 王会明 李荣轩) 用鲜花追思逝者 以文明告慰故人 花香气多一点 烟火味少一点 清明节即将到来,市民开始着手准备祭祀用品祭奠逝者、缅怀先辈。记者采访了解到,近年来,文明祭扫成为清明节新风尚,其中鲜花代替纸钱等新观念为众多市民所接受,文明祭祀已深入人心。 3月31日,记者来到桓台县革命烈士陵园时,桓台实验中学正组织师生们在此举办清明扫墓纪念活动,烈士墓碑前摆放着他们精心准备的鲜花篮,以此表达他们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 随后,记者来到位于东岳路的绿地鲜花店看到,平日较受欢迎的红玫瑰、百合等已逐渐“退居二线”,店主们已将白菊、黄菊等摆放在店内显眼位置,方便市民前来选购,花艺师吴显慧告诉记者,虽然去年冬天受低温天气影响,南方各地菊花产量减少,目前来自这些产地的菊花都比去年同期价格高,一支黄菊价格在5元左右,但已经有不少市民预订好了清明节用的鲜花。 在兴桓路另一家花店内,店员也正忙着整理新到的菊花。“这两天主要就是预订销售祭祀花圈、花束,从往年经验看,清明节当天现做忙不过来,所以我们都是建议顾客提前预订好,以免耽误事。”店长刘经理介绍。 与往年一样,在我县某事业单位的孙佳分别为已故的三位亲人买了一束花。但与往年不同的是,除了鲜花,她既没买纸香也没准备鱼肉水果等贡品,“每年上坟烧纸污染环境,容易引发火灾,人也搞得灰头土脸,与淄博这座文明城市的定位和要求也不相符,这些旧俗是需要改改了。”孙佳说。 (田欣) 殡葬走生态节俭路 3月30日,记者来到荆家镇吴元村时,村主任吴强正与几名村民为新建的公墓安装大门,吴强介绍,这片公墓不仅不占用良田,可以统一规划、管理,也便于祭祀怀念,而且公墓入口处设置有烧纸炉,村民可以在集中祭祀台进行祭祀活动。 记者注意到,从公墓往东望去,绿油油的麦田里,仍然遗留着多处坟茔,不但占用了宝贵的土地资源,还影响了环境美观。吴强告诉记者,建公共墓地,主要是解决“死人与活人争地”的难题,清明节期间新公墓就投入使用,新去世的村民火化后一律安置到公墓,再逐步鼓励、动员大家把旧坟迁往公墓。 “入土为安”曾是我国传统殡葬的全部含义,但随着天价墓地等问题被曝出,“死不起”的黑色幽默也被演化而出。与此同时,以树葬、海葬等为代表的绿色殡葬也在悄然发展,低碳的殡葬和祭扫方式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悉。据了解,早在2005年3月16日,中国绿化基金会等单位就发出“树葬”倡议,即把骨灰深埋在一棵指定的大树下,或将骨灰撒在土壤里,上面种上一棵树作为纪念。骨灰成为树的肥料,树木则成为对亡者思念的寄托。 “墓地只是个形式,过去坟头上也种树,树葬也是入土为安。”家住西苑小区的王磊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在活着的时候尽到孝心,选择何种殡葬方式,都只是用来寄托哀思,而且现在用地紧张,买块墓地价格不菲,刚开始可能孩子们会去,到孙子、重孙,隔个几代可能就忘了,不去了,也浪费了。他笑言,百年之后也会让孩子们为其选择树葬这种方式。 今年52岁的赵爱清则对树葬并不陌生,2008年她在青岛的一个老姑去世以后,就把骨灰葬在了当地名为福宁园的树葬区,“和墓葬相比,树葬占用的土地空间要少得多,树下挖开的方正空间仅比骨灰盒大一圈,除了树林就是草地和鲜花,既环保又有意义。”赵爱清说,相对于海葬,她更容易接受树葬,因为将骨灰埋入土中,符合老百姓“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 据了解,除了树葬,绿色殡葬的形式还有很多:“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将骨灰倒进花坛下方地窖,让其自然溶解,就完成了“花葬”;把骨灰埋在土里,上面铺满青草,墓碑卧放其上,名为“草坪葬”,其实无论何种安葬方式,只要是破除殡葬陈规陋习,树立绿色殡葬新风尚,就是对逝者最好的纪念。 (田欣)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