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样民俗过清明

发布日期:2016-04-01 浏览次数: 字号:[ ]

清明


清明是节气,也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节气是我国气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因为这个节日处在仲春与暮春之交,天空大地变得清洁而明剔,所以叫清明。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清明节习俗丰富有趣,在这个传统节日里,除了扫墓祭祖、缅怀先人,还有荡秋千、蹴鞠、斗鸡蛋、放风筝等一系列民俗活动。清明节又是一个复合节,是由寒食节、上巳节、祭祖节、踏青节四个节日合并而来。


清明扫墓  祭奠先人


清明是祭祀先人的节日,祭祖扫墓是其重要的节日文化内容,因而,清明节又俗称祭祖节。

祭祖扫墓的习俗由来已久,从秦代就开始了,汉代继承秦制未变。相传汉元帝为追念前将军萧望之,有“使祭其冢”之举。直至隋唐,清明祭奠才形成俗例并见之于官方文书。在唐代,唐玄宗李隆基下令将清明节扫墓“编入五礼,永为定式”,并下诏允许官员们寒食节扫墓。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说:“寒食第三节,即清明日矣。凡新坟皆用此日拜扫,都城人出郊。禁中前半月,发宫人车马朝陵。宗室南班近亲,亦分遣诣诸陵坟享祀。”

清明祭祖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家或祠堂祭祖先,称合祭、家祭;另一种是上坟、扫墓,又称墓祭。如今,逢清明节,人们总是携带香箔纸钱之类,到先人坟前焚烧祭祀,也有同姓族人到先祖祠堂举行祭拜活动。

纯朴、忠厚的桓台人将这一民俗习惯很好地保留至今。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人们多把祭祖扫墓安排在清明节当天,每到这一天时,一家老老少少就会一起来到墓地,通过添土上坟的形式来祭奠先祖。扫墓往往会往坟头上添土,要把坟墓周围的杂草清理干净,然后在坟上培上新土,焕然一新,给人一种后继有人、家族兴旺的感觉。扫墓的同时,人们会在坟前摆上酒水、菜肴、水果等供品,再烧些纸钱元宝,以表心意。采访中,家住云涛小区的刘大爷说:“供多少菜也是有讲究的,早先的时候都做7个菜,有豆腐、鸡、鱼,这些菜都有吉利的说法,现在都没有这些讲究了,意思一下就可以了。”

清明节这天也成为人们缅怀英烈、悼念去世亲人的日子。人们自发到烈士陵园扫墓,敬献花圈,寄托哀思,缅怀和学习革命先烈为人民而献身的精神。


踏青郊游  亲近自然


踏青郊游同样是清明节的重要活动之一,因而清明节又称踏青节。清明时节,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春暖花开,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户户携家带口,邀朋约友,到大自然中去放飞心情,放松身心。桓台民间一直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按史书记载,古代人们清明踏青,比起如今人们的春游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武林旧事》中:“清明前后十日,城中仕女艳妆饰,金翠琛缡,接踵联肩,翩翩游赏,画船箫鼓,终日不绝。”宋代踏青之风盛行,著名画家张择端触景生情,创作了著名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生动描绘了开封城外以汴河为中心的清明时节热闹情景。在踏青节中,特别是那些怀春的少男少女,双双结伴,融入郊野,谈情说爱,充分享受着欢乐和自由。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清明节也是中国的情人节。据宋朝史籍记载:“清明前后十天,城中仕女女艳妆饰,金翠琛缡,接踵联肩,翩翩游赏,画船箫鼓,终日不绝。”人们带着食物来到郊外,投身大自然。

在即将到来的清明小长假期间,如果不想外出远足,在城区也能欣赏到绚丽的春日风景。3月31日,记者在少海公园、红莲湖、城区老公园、县文体中心等地,以及多条城区主干道路两侧看到,随着气温升高,桃花、樱花、梨花、紫叶李等观赏苗木相继绽放出美丽的花朵,处处可见姹紫嫣红、生机勃勃的春日美景,茶余饭后,与亲朋好友漫步其中,享受惬意生活。

清明节还盛行插柳枝的习俗,人们踏青游玩回来,在家门口插柳以驱逐蚊虫,躲避灾害。还有一种说法是,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 

记者了解到,时至今日,清明节在门前插柳枝的习俗在我县仍然存在,这也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祝福,对疾病、灾害的躲避驱逐。


荡秋千  碰鸡蛋 


清明节还有荡秋千的习俗,据了解,早在远古时代,人们为了获得高处的食物,在攀登中创造了荡秋千的活动。

最早的秋千被称之为“千秋”仅是一根绳子,双手抓绳而荡,后来,齐桓公北征山戎族,把“千秋”带入中原。至汉武帝时,宫中以“千秋”为祝寿之词,取“千秋万寿”之意。以后为避忌讳,将“千秋”两字倒序为“秋千”。

到了唐宋时代,秋千成为专供妇女玩耍的游戏,并且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民间多在清明时用竹子架成一种临时性的“竹笋秋千”,舞荡嬉戏。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仍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荡得越高,寓意一年的生活就越好。如今,在桓台,秋千已经退变为孩童嬉戏玩闹的一种游戏,成年人荡秋千的已经很少了。记者采访了解到,在红莲湖、少海公园、文体中心等地的儿童游乐区都安装有儿童秋千,广大市民可带着孩子一起体验这项清明传统民俗。

清明吃鸡蛋,就如同端午节吃粽子、中秋吃月饼一样重要。清明吃鸡蛋习俗,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老人们常说,清明节吃个鸡蛋,一整年都有个好身体。现在清明节吃鸡蛋还象征着圆圆满满。

其实清明吃鸡蛋的习俗源于古代的上巳节,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鸡蛋在传统文化中是生育与生命的象征。清明节这一天,老百姓还会把鸡蛋染上红色、绿色、黄色等颜色,我们把它叫做“五彩蛋”。

清明节这一天,小朋友们最喜欢玩的游戏就是画五彩蛋、碰鸡蛋。早上起床后,从一锅煮好并被画好的鸡蛋中挑选出最坚硬的几个放进书包,是孩子们的例行“仪式”,用彩色的画笔为鸡蛋绘上喜欢的图案,然后互相碰撞,看谁的蛋结实。谁的鸡蛋画得最好看,谁的鸡蛋最结实,往往是孩子们引以为豪的事情。

如今,尽管人们都知道清明节有荡秋千、插柳枝、碰鸡蛋的习俗,现代的娱乐休闲方式却已经逐步将它们取代,成为只有上了年纪的市民才会有的珍贵回忆。

                                             (李明泽)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