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桓台“百姓学习之星”----每周一星(四)
发布日期: 2017-12-22 浏览次数: 字号:[ ]

李丹,桓台县特殊教育学校的一名普通教师。从教十五年,不忘初心,坚守信念,一直默默耕耘在特教这片净土上。她以知识为载体,重视在实践中学习,在平凡的岗位上,用真挚的爱心为折翼天使筑起永恒的丰碑!


李丹老师自幼生活在爷爷身边,她的爷爷是一位建国前老党员,是一名部队医生,喜欢研究医学著作,并订阅了各种报刊和时政杂志。小时候家里堆满了“人民日报”“大众日报”“半月谈”……虽然当时她有些看不懂,但也经常缠着爷爷问:改革开放是啥也?“特区”是特别好玩的地方吗?为啥叫“京九”铁路……在不经意间卖弄起这些知识,引起小伙伴们好一阵羡慕,看着朋友们惊讶的表情,李丹的内心被自豪感和满足感“膨胀”的足足的!心里常想:原来知识有这么大的魔力呀!

从那以后,她喜欢上了看报,爱上了读书,迷上了听广播。随之她懂的越来越多,视野也越来越宽广。小学初中期间就读完了四大名著、《平凡的世界》、《活着》《文化苦旅》……读书助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心仪的学校,圆了自己的教师梦!后来每当拿起书本时总觉得这份兴趣源于家庭的熏陶,慢慢懂得这叫家庭教育,于是每当家访、家长会,与家长交谈时她提的更多的是家庭教育,要求更多的是让读书走进孩子的心灵,让孩子闻到书中香,尝到书中甜。

进入工作岗位后,她渐渐地感受到所学知识的贫乏,教育的多样性也曾让她手足无措、无计可施。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教师也不可能遇到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特殊教育教师更是如此。每个孩子的残疾类型都不一样,孩子大多都是多重残疾,她明显感到做学生时学到的知识已经满足不了教学的需求,所以她更多的是通过读专业书籍和不断培训获得教学方法的丰富和专业技能的提升。

一、拓展知识视野,增加知识储备量,掌握系统的特殊教育领域的科学知识。

特殊教育需要教育学(特殊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医学等多学科的参与,且这种参与不是各学科知识的简单相加,而是以儿童的教育需要为中心进行更高水平的整合,以使特教教师能在此基础上为特殊儿童提供适当的教育,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

近年来自闭症儿童越来越多,这是新出现的残疾儿童类型,并且自闭类型复杂,原来的教育内容、方法已不能满足特教学校的教育需求,特殊教育教师需要更具有针对性的知识来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服务,因此,她自学研读了郭延庆教授最前沿的《目标行为分析法》、胡晓毅教授的《孤独症儿童的关键反应教学法》,从中掌握了“ABA”“地板时光”“早期行为干预”“康复测评方法”等新观点、新方法从而在教学中能对自闭症儿童进行恰到有效引地引导,让孩子们达到了最佳康复效果,辛勤的工作也换来了家长的认可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二、加强学习,提升“医教结合”素质 ,创新“医教结合”模式 

在“医教结合”“康教结合”的教育康复大背景下,“医教结合”必然会成为未来中国特殊教育的重要模式。2013年我县特殊教育学校成立学前康复中心,作为一线康复教师必须大力加强学习康复理论,着力提升“医教结合”的素质和能力。她积极参加一些“医教结合”方面的教育和培训活动,学习更多的新理论、新方式和新方法,努力使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从而使他能够在“医教结合”的指引下更好的开展康复教学活动。

于是她和同事们经常积极进行“医教结合”的学习研讨活动,创新“医教结合”模式。特别是对当前最新、最前沿的科研成果进行学习和实践,比如对于“医”、“教”的所占比例问题,再比如对于“医”、“教”如何更好的融合、操作等等,都进行了全面和深入的研究。同时还对别人的研究成果和教学实践进行了学习和分析,通过“扬弃”来提升自身的能力。对于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矛盾,坐下来进行研究,找出解决办法,这样不仅解决了问题,也使自身的素质得到提升,同时也形成了更加健全和完善的“医教结合”教学体系。使得桓台县0—6岁残疾儿童都在关键期内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康复补偿, 部分学生康复效果显著,回归社会主流,实现了融合教育,推进了全纳教育。

知道的越多,未知的也就越多。如果只安于现状,不求上进,如果不随时看到自己的不足,不用新的知识来充实头脑,必定被社会淘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面对着无限广阔的未知世界,明知学无止境,她仍在不懈努力!朱熹有诗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把知识比作渠中的清水,那么学习就是知识的源头。只有永不满足的学习,才能使知识的源泉永不干涸,永远流出清澈的泉水,浇出智慧的花朵,结出丰收的硕果!

李丹老师和她的学生一起走在学习之路上!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