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背后的题字风波 | ||||||
|
||||||
到过新城古镇的人,想必对四世宫保坊并不陌生。明万历四十七年,万历皇帝为表彰时任兵部(兼吏部)尚书的王象乾护国有功,恩旨特建的,不仅褒奖了王象乾一个人,并且往上追赠了三代,诰赠其曾祖王麟、祖父王重光、父亲王之垣都为“光禄大夫柱国太子太保兵部尚书”。 四世宫保坊可以说是一段古镇历史的记忆与承载,更是一个家族显赫与荣宠的见证。它目睹过历史浩劫,饱经岁月风霜,依然屹立不倒,我们才得以在400多年后的今天再一次走近它,去讲述国宝背后的题字风波。 1619年的冬天,一道圣旨下到这个叫桓城的小镇,万历皇帝恩准当朝的兵部尚书王象乾在家乡特建四世宫保坊。牌坊建好以后,王家人为了坊额题字一事发了愁,王家子弟提议何不求当今圣上御笔,王象乾委实觉得不妥,商议再三,决意聘请董其昌来题写,并馈赠三千两银子作为酬谢。董其昌深明王家意图,郑重的用正楷写下了四世宫保四个大字。但是,当天晚宴过后,董其昌在王家花厅前散步,闻听有人说话,他悄悄止步,躲在一边细听,隐隐听到王家子弟在花园议论:“都说董其昌书法好,号称书画双绝,但现在看来,论写楷字还不如洞庭四叔王象咸呢,这三千两银子花得实在是冤呢!”董其昌听了这话有些恼火,连夜向王家人告辞说,到济南门生那小住几天,王家人再三挽留,先生却是去意已决。第二天,王家人送走董其昌,打开题字一看,四世宫保中却少了一个“宫”字,王象乾十分焦急,使派叔弟王象春奔赴济南府补写“宫”字。不料,王象春赶到济南时,董其昌早已离开,其门生阴沉着脸说:“何不叫府上的子侄补写一字?”王象春听到话中有因,再三请求,门生才说明原委,并对王象春说道:“恩师路过寒舍,留下一样东西,想要取走这样东西,需再出一千两银子。”王象春打开一看正是那个“宫”字。王象春深知,书法题写讲究天时地利人和,一气呵成,取不回这个宫字,再找人题写就很难匹配起来了。于是,急忙从济南筹借了一千两银子,取回了这个“宫”字。王象春感慨道:“这真是千金易得,一字难求呀!”四千两银子题写了四个字,这就是国宝背后的题字风波——“一字千金”的故事。 四世宫保坊作为古镇72座牌坊的唯一幸存者,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在此驻足凝视,端端正正、四四方方,在外行人眼里并不惊艳的四个字,却是一字值千金。400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再一次走近这座牌坊,面对国宝我们还是会忍不住赞叹它的宏大、壮丽,但是这个牌坊是什么时间建成的?何人建?又是为谁而建?或许很多人并不能随口而出,但是隐藏于国宝背后的故事却在坊间口口相传、津津乐道。正是这些流传在街头巷尾的故事让这个砖构牌坊扎根于人们的生活中,历经400多年沧桑变迁,愈加鲜活,愈加宏壮。(于晓)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