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于山东教育《幼教园地》2016.12
追随 解读 推动
随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颁布,我们的县级教研活动,紧紧围绕领域目标的达成与落实。在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教研活动的落脚点是:如何让幼儿的学习活动更有意义、教师的专业成长更有效。虽然“研”的思路大多还是“由教到学”,但我们在思想碰撞的“研”中,插播幼儿的“魔法时刻”越来越多了,“研”目标的同时先试着“读”幼儿——解读幼儿的“魔法”时刻。
一、区域活动中,怎样追随幼儿?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前几年区域游戏的开展,重点思考了区域游戏材料的投放和区域游戏的预设,引导孩子按老师预设的玩法去玩,不太关注孩子自创的玩法。学习故事作为一种评价方式引入后,基于幼儿的发展,投放材料后,重点解读幼儿的自主玩法。发展幼儿乐于思考和探究、不怕困难敢于尝试的良好学习品质。
1.投放材料,引发幼儿什么样的游戏行为?
一直以来,大家都认为,区域活动能引发幼儿的主动学习。但是,我们不难发现,刚开始投放到区域里的新材料,幼儿非常喜欢,也乐意到区域里面去玩,大概一周后,如果材料和空间一成不变的话,幼儿就不乐意玩了。这时往往我们的老师会主观臆断,没有新奇刺激了,幼儿不喜欢了。时间久了,冷清的区域没人光顾,越发孤独寂寞,缺乏生机。
实际上,幼儿不喜欢的主要原因是:很多老师不会去追随幼儿玩的过程,不知道幼儿是怎样玩的,更不知道幼儿在玩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或者缺少了什么材料,也没有什么可替代的,就放弃玩了。很少有老师去思考“幼儿为什么不喜欢玩”。
2.解读幼儿的游戏行为 ,识别幼儿是缺材料还是缺经验?
真正追随幼儿玩的过程,我们会发现,其实材料的适宜度、幼儿的已有经验、区域空间等因素直接制约幼儿玩得是否有意义?所以,教师解读幼儿的游戏行为,准确识别是缺材料还是缺经验,需要教师追随观察,专业判断,做到心中有数。
3.如何介入才能推动发展?
教师适时、适度、适宜的介入是关键。有时候教师的介入比较随意,看到幼儿正在思索,走到跟前,立马指导:“你插得什么”、“你这样弄,好不好”?热情的帮助往往打断了幼儿的思路。有时候客人来观摩幼儿的游戏,要求幼儿问好,幼儿带着这样的问候任务,有时也会扰乱自己的工作,不会做到专心致志。
适时介入:当幼儿遇到困难,经过思考无法解决,将要放弃时,老师适时的介入,帮助幼儿解决疑难。
适宜介入:教师适时的介入后,引导的语言能帮助和引发幼儿继续思考,便是适宜的帮助。
适度介入:适宜的帮助引发幼儿继续思考,并且给了幼儿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感觉,这时老师就应该闭嘴,欣喜地观察幼儿继续操作。这就是适度,千万不要喋喋不休地一股脑把你的想法全部端出来。
这样,教师适时、适宜、适度的介入,关注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像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
教师从行动上开始追随幼儿,师幼互动中真正有了学习故事,并真心认可了:学习故事不仅是幼儿学习的故事,更是一种教育理念。借助于学习故事,我县引领教师更深入地去观察孩子的学习、了解孩子的需要。我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尊重幼儿、以幼儿为本的教育行为。
二、集体教育活动中,怎样追随幼儿?
每一学期,深入到每一个乡镇尽可能多的幼儿园,观摩幼儿的活动,一是,帮助农村幼儿园教师解读、践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力避小学化倾向;二是,倾听一线教师的专业诉求,现场教研解决问题的同时,为全县的集体教研活动把脉会诊,凸显有效和有意义。
比如,4月7、8日,我参加了果里镇的健康领域同课异构教研,共计20个活动,玩绳、玩球,怎样玩得有效是我们“研”的重点,解读《指南》是我们的践行目标。2天,我从朴实的老师身上看到了对专业的渴求和执着。
※幼儿自由取放材料问题:“让幼儿自由取放材料”挂在嘴上说的很好,落实到行动上,大多还是包办代替。比如,教师分发报纸,这么简单的材料,需要老师分发吗?每个幼儿拿一张就可以了,老师省时省力,幼儿自主自由。但老师总不放心,非要一张一张送到孩子手中。还有,游戏场地的摆放,教师交代游戏场景所使用的材料,引导幼儿按照指令摆放场地,提升自我服务意识的同时,锻炼幼儿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但集体教育活动中,总有好几位助教老师手脚麻利地穿梭在场地中。
※幼儿深入探究玩法的问题:一张报纸卷起来,可以当望远镜、大马等,这是老师的预设,当幼儿说:”我想弄一根长长的金箍棒”,不在预设范围内,教师无话回应幼儿。这时应该引发我们老师思考:教师课前备课究竟应该备什么?引发幼儿深入探究报纸的玩法,备课时,教师是否应该充分地预设幼儿探究的各种玩法,以及回应策略。
教师课前充分地预设,心中有了玩法和回应策略,集体活动时引导幼儿深入探究,绝对不能着急地教给幼儿。比如,幼儿探究纸球,玩了一段时间后,教师可这样示范总结,激发幼儿深入思考:刚才,有的小朋友这样直着推,有的小朋友斜着推,究竟哪一种方法让纸球跑得更快呢?小朋友再试一试?引发幼儿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培养幼儿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些老师却在泛泛地、喋喋不休的总结。
※象征性环节多的问题:环节无重点,不能凸显重难点的解决,每一个环节都像是下一个环节的过渡环节。
※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整体性的问题:活动中,不能做到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比如,带领小班幼儿户外玩球,引导幼儿 “数一数,一共有几个球宝宝?”如果我们的老师带着这种课程整合的意识,相信关于数概念、颜色等知识认知,不用专门的集体教育活动,在游戏和生活中自然就习得了。
类似的问题,看似简单,却在农村幼儿教师身上或多或少普遍存在。基于存在的问题,设计相应的县级教研活动解决这些问题。比如,5月6日的全县幼儿园户外区域游戏展示,引导教师带着以上这些问题来观摩,展示中出现的“哇”时刻,是我们解决这些问题的最佳平台。
在这次展示中,虽然是中班的户外集体活动,但不允许有助教老师。应该说,只要教师坚持“学”在前、“教”在后,幼儿自主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会给我们很多“哇”时刻。很可惜——有的“哇”时刻被“热心”相助的观摩老师给抹杀了。现场点评中,涌现出的“哇”时刻和被抹杀在萌芽状态中的“哇”时刻,点评老师跟听课老师互动碰撞——
教师行为一的解读:助跑跨跳过不低于1000px的高度,幼儿不小心摔倒了(鞋子可能有点大,但不是根本原因),观摩的老师眼睛齐刷刷地看向女孩,女孩有点不好意思,有两位热心的老师连忙冲上去帮忙穿鞋、将女孩抱起,无微不至地嘘寒问暖,众目睽睽之下,女孩更不好意思了,留下了眼泪,面对众多的眼神,更加委屈、哽咽。这时跟班老师走过来,问女孩:“还愿意参加吗?”女孩点点头,抹着眼泪回到队伍(从女孩的表情中能看出来,她是很想参加的,只是被看得委屈了)。执教老师立刻鼓励幼儿“这次一定没问题!”
接下来的活动中,女孩积极参加游戏,技能也不成问题,还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摆放器械、场地的工作中。
识别:如果女孩刚摔倒时,没有两位热心相助的老师,执教老师及时送上鼓励的眼神和手势,估计女孩会立马爬起来投入到游戏中,丝毫不会有委屈。很可惜!
教师行为二的解读:游戏中,难度的层次性递进,教师用清晰的语言指令,引导孩子摆放场地,间隔距离不变,绳子由套在桶身到套在瓶口,这时候问题来了:好像距离短了、绳子长了,怎么办?
这里,执教老师给了孩子现场思考解决问题的机会和条件,这在平时的区域活动中是没法给予的。但是,“热心”的观摩者看到后,马上冲上去将水桶往后移了移,绳子撑紧了。
识别:假如“热心”的观摩者管住自己的手和脚,理解执教老师的用心所在,把解决问题的机会真正还给孩子,孩子根据执教老师的指令,运用自己已有的经验,一定会解决得很好。
精准点评眼前发生的案例,让观摩者心服口服:身边不经意的这些行为,看似是精心呵护与照顾,实际上属于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
这儿我想起了对比“包办代替、唠唠叨叨”非常鲜明的一个托班例子:一幼儿不小心踩到泥泞地,自己将手上的泥巴在地上擦一擦,然后又找柱子擦一擦鞋子上的泥巴,还是不干净,最后求助老师。根据我以往的印象,我脑海中立即浮现出这样的场景:成人看见了,大惊小怪,边给孩子擦,边唠叨,最后孩子委屈的要命,自己自主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教育契机丝毫没有——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包办代替和唠唠叨叨,婆婆妈妈式的教育,没有给孩子自主解决问题的平台。
实际上,学习故事的素材就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只要心中装着目标去追随幼儿,就能观察到发生了什么事、识别发生了什么样的学习、回应下一步如何支持孩子的学习。
三、解读幼儿,把握幼儿所需,让幼儿的学习活动真的有意义
在原先的教研中,经常听老师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哪有那么多“哇”时刻?是的,如果立足于“教师的教”,很难发现;如果立足于“幼儿的学”,我们会思考“教师究竟怎样做(怎样的教师行为),才是幼儿在前 教师在后”,才能发现“哇”时刻。教研中两个“立足于”的辩证,引领教师自觉地思考如何“追随幼儿”、发现“哇”时刻,也让多少年一直提到的“幼儿在前 教师在后”的理念真正落地开花。
“观察幼儿的游戏,识别幼儿的学习过程,回应幼儿的发展所需”,这才是幼儿园教师完整的教学过程。让这个教学过程持续有效地进行下去,需要教师明白:制约幼儿连续发展所需要的经验和材料是什么?如果需要材料,教师应立刻悄无声息地投放,推动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活动深入进行;如果缺经验,需要教师准确判定是多数幼儿共同缺乏的,还是个别幼儿缺乏,便于教师准确判定是进行集体教学活动还是小组谈话活动。这样的学习,对幼儿的发展是有意义的;这样的理念,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有效的。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景不同”,我们的教研更是如此:年年岁岁“研”相似,岁岁年年“哇”不同。能够发现“哇”时刻,是教师眼中真正有了孩子,能够识别和回应“哇”时刻,真正展现出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智慧;这样的“研”能够引发教师主动地思考幼儿的学习是否有意义、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有效。
桓台县教学研究室 巩贤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