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鹏:创立金牌工人创新工作室

发布日期:2017-04-28 浏览次数: 字号:[ ]

金牌工人的成长之路——从普通操作工到企业总监


近日,在山东汇丰石化集团办公楼,记者见到了这位载誉甚丰的市级“金牌工人”——孙鹏。如果不是工作证上的职务一栏写着“总监”二字,乍看起来,身着集团工作服的孙鹏与一名普通员工并无太大区别,但是在这朴素的外表下,他是淄博市“十大金牌工人”,也是“振兴淄博”劳动奖章获得者,同时还是汇丰石化的核心技术人才和管理人员之一。

谈起自己的工作经历,孙鹏告诉记者,2002年,他作为一名普通的车间操作工人进入汇丰石化集团工作,一方面,他在工作中不断创新,为集团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另一方面,集团的成长也为他提供了广阔的施展平台。

谁也不会想到,15年后的今天,孙鹏已经成为整个集团的生产管理总监。

据孙鹏回忆,初入汇丰石化时,这里还只是一家规模平平的小炼油厂,30万吨/年的常减压装置是公司当时的全部家当,孙鹏就是从参与现在看来并不起眼的7万吨/年催化裂化生产线的原始建设和开工开始,与公司一起迈入了15年的高速发展阶段。

2002年至2004年期间,孙鹏分别参与了集团7万吨/年和30万吨/年催化裂化项目的原始建设和开工。2005年,他担任生产班组的班长,2006年至2007年,集团开始扩能改造,不断突破自我的孙鹏作为骨干技术人员,全程参与了15万吨/年与45万吨/年催化裂化项目的扩能改造工作。

由于其出色表现,2009年,孙鹏调任集团加氢装置车间主任,主持建设了30万吨/年汽油加氢装置的原始建设和开工。次年,为顺应发展形势,集团提前谋划油品升级项目, 150万吨/年蜡油加氢装置准备开始建设。

由于缺乏蜡油加氢的相关数据,准备工作困难重重。作为加氢车间主任的孙鹏深感责任重大,为克服困难,完成技术攻关,他虚心向同行业的资深专家请教,积极学习借鉴大企业的发展经验,提出利用小装置混合加工蜡油柴油的这一想法,得到了集团领导的大力支持。经过一段时间的潜心研究和实验,蜡油、柴油混合加氢终于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加氢后的蜡油极大地改善了催化的产品分布,增加了产品附加值。小装置的试验成功,集团下定了上马蜡油加氢大装置的决心,在山东地方炼油企业中率先投产蜡油加氢装置,并一度成为集团竞争能力最强的生产线之一。这套装置在集团后续的油品质量升级起到了关键作用,为集团油品迈入国V水平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加速了集团发展和规模扩张,使汇丰石化的油品质量升级走到了竞争者的前面。

2013年,孙鹏升任集团调度室调度长和总经理助理,2015年起担任集团生产管理总监至今。一路走来,孙鹏的成长史也是集团发展史的一个缩影。


智能时代到来,为集团发展抢得先机


2012年,孙鹏的技术水平得到广泛认可,获淄博市“十大金牌工人”荣誉称号。应市、县总工会邀请,在集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他在集团成立了“金牌工人孙鹏”创新工作室,目前已发展成为拥有11位核心科研人员的集团智囊,涉及炼油、化工、水处理等五大专业领域,在技术攻关、技能改造、产品优化等方面作出突破性贡献,在集团发展的中起到良好的引领示范作用。

在孙鹏看来,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兴起,而制造业的网络化、智能化、柔性化、服务化的进程,对制造业的发展模式和转型升级产生着深刻影响。由此看来,信息化和互联网的发展直接影响着企业方方面面,而智能化是信息化和互联网发展在制造业中的深化和扩展,是未来企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国家提出推动工业4.0发展新概念,从智能制造系统由低层级向高层级逐步演进发展的角度来看,智能制造的内涵包含了“工业4.0”的三大主题,谁能率先完成智能化建设,就能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获取较大的竞争优势,开展智能化建设已是刻不容缓,而积极打造智能化、现代化工厂也成为工作室近几年的重要目标之一。

孙鹏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传统的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大部分要靠人的决策来指导,但目前的趋势来看,人的决策和管理带有很大的局限性,而且个人的经验是有限的,仅仅依靠“人”的能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将限制企业的发展速度,建立在大数据基础上的现代化工厂和智能化生产是克服这一缺陷的有效办法。

据了解,汇丰石化集团的发展理念紧跟时代步伐,在工作室的提议下,目前已建立了实时数据库系统、工艺管理系统、原油评价系统、LIMS质量管理系统等多个智能化管理系统,管理和技术人员无需再前往车间控制室就能随时调取车间实时参数,针对前期存在的问题能及时有效地制定解决方案,大大提高了生产和管理效率。


加强交流学习,引入先进经验办法


在金牌工人工作室成立后,集团对人才的重视和培养力度持续加大,为工作室提供了极大的发展便利,这也不断吸引着技术精英的加入。“无论是人员的配置还是办公条件、工作场地,还是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集团都给予工作室成员一定的优先权,资金支持方面也从不吝啬。”孙鹏说,“只要是有益于公司发展的想法,工作室成员都获得了大力支持。”

企业对于人才的重视,让他们抛却了后顾之忧,在科研攻关方面干劲十足,无论是系统项目的立项还是实施、落成,都为公司各车间的生产发展提供了切实的便利。

在外出学习的过程中,孙鹏也获益良多。近期,孙鹏又与同事前往广东惠州的中海壳牌——亚洲最大的乙烯生产基地以及金陵石化等国内大型石化企业考察学习。其中,金陵石化的日优化管理系统格外吸引孙鹏的注意,他告诉记者,该系统以企业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以增产高附加值产品为立足点,按天将每个装置的效益实时反映出来,实现资源在炼油、化工板块间的最优化配置,为管理层决策提供切实可行的数据支撑。

对生产做到日清日结在大型企业中是一个难点——部门庞大,人员众多,数据难以统计,引入该系统可有效计算公司生产效率,进一步推动技术改造和员工积极性的提高,为集团注入新的发展活力。

此外,孙鹏主持的创新工作室始终站在行业技术前沿,积极与美国UOP、雪铁龙、鲁姆斯、雅保,德国南方化学等国际先进技术公司积极展开技术交流合作,为公司转型发展奠定了技术支撑。与美国鲁姆斯、雅保公司技术合作的全球首套20万吨/年绿色环保型异辛烷工业示范装置;首家引进美国UOP公司全套先进工艺的100万吨/年连续重整项目,目前两套装置均已建设完成并投入生产。


注重环保问题,不断实现技术新突破


污水处理厂异味问题一直以来是石化行业内的头疼难题——气体成分复杂,对工作环境危害性大,经常出现异味扰民的情况。工作室成立当年,孙鹏带领车间技术员王正收等人下决心解决企业异味问题,率先在行业内部采用“高效分布塔+紫外光解”技术,解决了企业污水异味的问题,实现了工作环境安全,在行业内部成为标杆工程,具备行业内先进性。

2013年,为解决污水处理厂排水无法回用的问题,避免每天2000立方米废水白白流失,孙鹏与车间技术员马玉成率先在行业内提出了“级配石英砂+活性炭+中水臭氧高级氧化”工艺,使COD等指标达到一级A标准,每年为企业回收中水60万吨,保护了一方水源。在行业中首个实现了中水回收利用,并申请国家专利技术,在同行业得到广泛推广应用。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推进集团的环保设施改造也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之一。为此,工作室在企业率先引进美国贝尔格技术,对催化装置烟气进行脱硫处理,实现企业废气排放指标远远低于国家标准。在过去,生产过程中排放的高浓盐水都作为污水直接排放,不仅给环境造成了一定负担,也是一种资源浪费,目前,工作室成员正积极建设高浓盐水回收项目,对排放的高浓盐水进行深加工,提纯盐类固体作为新型产品,提纯后的水还可以回收利用,从而实现了高浓盐水零排放,项目将于今年上半年建成投用。

此外,工作室不断激发团队创新活力,积极采纳广大员工合理化建议,激发各车间、部室人员创新积极性,与各单位一道进行技术改造与工艺优化。其中,与机修车间不断摸索发明了新型节能管托;与仪表车间共同对公司数据库系统进行优化,推进公司实时数据库建设;与焦化车间共同研究分析,对装置空气预热器进行改造,大大提高了装置节能水平。

谈到未来的发展,孙鹏认为,创新工作室在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时,还需要加强与国外先进技术的交流合作,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科技,创新奖励机制,对企业创新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进一步探索创新发展思路,采取多项措施促进企业创新发展。 

                       (张阳 李荣 袁先庆)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