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诵那些没有句号的句子
- 发布日期:2017-07-28 09:37:34
- 浏览次数:次
作品简介:本书是国内文学史上第一部北漂诗选,通过网络公开征集而诞生,完全超越小圈子界限。全书收入100余位优秀北漂诗人的诗作。朦胧诗代表诗人梁小斌,诗人、出版人、电影人沈浩波,打工春晚创办者、北京皮村打工艺术团歌手许多,网络元气少女、11岁小诗人李圆圆均入选其中,是一部全面刷新读者期待,真实反映北漂生活极其文化想象和精神地图的好选本。
出差旅途中,我几乎一气儿读完了《北漂诗篇——北漂一族的文化想象和精神地图》。有些诗句印在脑中,不肯散去。在书中,我读到了一种创造中国新文化的努力。北漂人数以百万。这么大的一个群体,完全有资格也有理由拥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并在整个国家文化版图中占据一个恰当的位置。
我以为,北漂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其实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就像农民工垒起了城市的高楼大厦,北漂同样是城市文化的建设者,或许,他们留在城市文化史上的印迹,将比物质史上的更重要。我想,如果有人发愿写一部北漂文化史,必是极有意义的。“北漂”的存在并不是近些年的事,比如只身从湖南老家来到北京的齐白石,就是一个。只是在齐白石那个年月里,除了凤毛麟角者之外,大部分漂泊者的心路历程与文化呐喊并没有被记录下来。而今天,有了互联网,更加重要的是有了更加民主、多元的文化观念和氛围,使得诗篇中的这些文字得以留存和传播,让我们看到了那一颗颗跳动的心灵。
《北漂诗篇》收录的诗歌,有一些是颇有形式美感的,比如杨北城的《散落在北京的朋友》,构思巧妙,让人读到了古老童谣般的节奏感。有一些则富有哲理。张小云的《香椿和臭椿》,列举了北京植物园两棵椿树的科普牌子的内容之后,写到:“跟我一起读完科普牌子的小孩/很有意见/不同归不同,凭什么/一株叫臭的/另一株叫香的”。是啊,凭什么?这本是一个植物学或民俗学问题,但诗人的身份以及他把场景设置在北京的植物园,就给诗增加了人文的意味,不但引起读者关于平等、人性等政治哲学的遐思,而且衍生出一种批判的力量来。
但我以为,与形式的艺术性相比,《北漂诗篇》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其寄托的文化理想。这种文化理想植根于当代中国的现代化经验。我们常说,当代文艺要书写中国故事。其实,中国故事无非是对中国经验的艺术叙述。城市化无疑是当代中国最重要的一种经验。如何以美学的姿态记录、再现和表现这种经验,或许是时代提给当代中国人的重大文艺命题。我想,北漂诗人们至少从一个侧面对此作出了回应吧。
于北漂而言,城市化意味着个体的新生,也是和过去的告别。告别总是泪光点点,泪珠映射出了被卷入或抛入城市化后的恐慌、迷恋和不安。于是,在他们的诗歌中,我们读到了对故乡或过去的日子的怀念,“一个人在外,最怕/北风,在窗外喊我的名字/……北风还装成母亲的声音喊我”。(许烟波《北风,在窗外喊我的名字》)我们又能读到楔入城市的北漂者在陌生城市里的新体验。这是一种十分复杂的情绪,有些涩嘴,也有点酸心,非亲历者无法言说。诗篇中有些句子十分精彩,充满视觉感,如画师把北漂的生活场景一下子白描在人们眼前。
我注意到,诗篇中还有一些更加“激烈”的语句,不过,从诗篇整体来看,它更想表达的,还是一个群体的文化怀抱。北漂的故事远未画上句号,他们的诗也是。吟诵这些没有句号的句子,依然是我们时代莫大的文化使命。(胡一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