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石惊现宋代砚
- 发布日期:2017-08-25 09:28:42
- 浏览次数:次
砚界的朋友们都知道,不论何种砚,明、清居多,唐、宋极少、端、歙尚且这样,淄石更是如此。2016年我在淄川城里一家古玩店,发现了一组石砚残片,一时心动,便买了下来,据店主老先生讲,这些残片是前几年淄川城里一处民宅折除挖掘所收集,由于处力原因,石砚无一整存,所幸虽残,轮廓所及能识别砚形制、样式、大小、包浆、品纹等砚的基本要素。
这些残石砚共五块,可分三个类型。第一块:箕形砚(如图1)第二、三块:抄手砚(如图2、3),第四、五块:平底抄手砚(图4、5)
首先,我们从新旧程度上看,五块残片,包浆厚重、开门、苍桑感极强,行内讲:“出土看沁色,传世阅包浆”,这五块残砚片均土锈斑迹,着浮自然,是天长日久所现,均非处力所为,古老石砚无有争议。
次之,从质上看,是石质、非泥陶、澄泥、色黑、太阳光下有金星闪烁、质略粗、手感稍欠细腻,非如膏如小儿肌肤,敲击如木声,硬度适中,十分符合淄川罗村洞子沟所产石质、品相。
再者从出土地看,原淄川城里老城出土,墨色均匀,长期使用明显,此处出土石质砚,淄石应首当其冲,其他品种藏砚极无可能,制作工艺较粗,是民间工匠所为。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从它的形制、样式看:
(1)箕形砚:(9×11×2cm图1)这块残砚片,看似箕形,实则正、反两面都是箕形,显上窄下宽,正反面都挖空。上下两面基本一样,或叫双面箕形,通常讲箕形抄手砚。
(2)长方抄手砚:(9×13×1.1cm 、9×10×1.1cm 图2、3)该两片砚石部分已缺,但整体尚明,基本成型,上端略窄,下部稍宽相差在0.5cm左右,上下面呈梯形,三边内敛底挖空,砚池深遂,砚池与砚堂相交处有一高岗阻隔,线条简练、典雅大气,符合抄手砚形制结构。
(3)长方平底砚:(9×13.5×1.8c m 、11×8.5×1.6cm 图4、5)该两块石砚残片,基本成型,砚池与砚堂平坦,或曰淌池,背面线条深刻“人字形”刀痕数条,从上至下,排满砚背、三边内敛,上下宽、下面窄,符合平底抄手砚形制结构。
根据2005年收藏杂志,“宋代抄手砚一文的观点”(71页)抄手砚又名手抄砚或插手砚、太史砚,是宋代砚的主流形制。它主要特点就是长方形前窄后宽,底部挖空,前侧落地,两侧为墙足,三侧自上至下内敛,可用手抄起或托底。无论方形、圆形、抄手或平底,大都面大于底,具有四周或四侧内敛的基本特点。北宋早期的抄手砚,为倒梯形,上阔下窄,砚堂与墨池相连呈斜坡式(又称淌池式),砚侧四周自由收敛,抄手的空间如砚堂的斜坡式(外同内制),砚的外形和砚堂的形式都与箕形抄手砚相似,它是唐朝时期,砚的主流形制箕形砚的演变,箕形抄手砚砚堂深广,实用性强,流行于北宋早期。中期以后,抄手砚为长方形,砚身偏高、砚形偏小、砚堂平坦而浅,墨池窄小而深,看似长方,并非标准的长方形砚面上宽下窄,砚身后高前低,这宽窄高低虽不十分明显,但仍为梯形,这是箕形砚的更进一步发展。平底抄手,主要是三侧内敛,面和背呈梯形,砚堂平坦而浅,轻巧、携带方便。
宋代人具有石砚实用第一、审美次之的观点,从实用上说,墨池虽窄小但深,能蓄一定数量之墨,砚堂虽平浅,但可以用来研磨或添笔;从审美角度,平浅的砚堂开阔饱满,窄小砚池深遂精神,统一于细而挺的砚池内,整体造型是面与内的构成,无任何雕刻,显的典雅清新。有的砚友认为箕形抄手砚始于晚唐五代,流行于宋初,把这块箕形抄手残片定为晚唐之物,虽有一定道理,但为使之确切,少引起争议,此箕形抄手砚残片,定为宋初,更为真实。
综合上述,这三组五片淄石砚残片定为宋朝初期(图1)、中期(图2、3)、晚期(图4、5),已无悬念。箕形抄手砚、长方抄手砚、平底抄手砚,正说明箕形到抄手的演变和发展。
淄石作砚,由来以久,各类砚谱,史料记载有实物作证的,明朝少有,清朝常见,民国居多,大多民间工匠所作,工艺也不精湛。如今淄石发现了宋代砚(残片),充分说明。淄石作砚,唐已有之。宋朝经名相范仲淹等人的探究、推崇,所以史料记载,北宋名相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完成后,宋神宗熙宁年间皇帝亲选淄石砚以赐相国,淄石之佳,绝不空穴来风。可惜,淄石砚在各类砚谱,博物馆藏砚(实物),明代砚凤毛麟角。今天淄石作砚上推了四五百年,是我们淄砚人的一大幸事,经中国文房四宝协会副会长、淄砚协会会长安盛睦先生,鲁中古砚收藏泰斗史杰民先生以及诸多砚友的考证、切磋,使它们重见天日,我作为一名淄砚人,发现、收藏、整理尽了微薄之力,十分辛慰,此观点若有不当,请赐教。
(作者王洪海,系鲁砚协会理事、淄砚协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