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交通 新动能——桓台县改革开放4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道之交通运输篇 | ||||||
|
||||||
40年弹指一挥,40年波澜壮阔,40年跨越发展。在桓台这片古老的大地上一条条道路、一座座桥梁、一台台车辆见证着改革开放40年来桓台交通运输的发展历程。从用脚步丈量的泥泞土路到纵横交织、互联互通的城乡路网;从出门靠两条腿徒步到公交客运一体化……桓台交通运输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目前,大框架、大循环、大互通交通格局已逐渐形成,正不断刷新着人民群众的生活新愿景和幸福新指数。 通衢大道遍城乡 一条条国省干线如彩练飞舞,纵横交错,在广袤的桓台大地构筑起东接西联、南通北达的交通路网; 一条条县乡公路如巨龙蜿蜒,穿村越镇,让桓台百姓“户户通”的梦想成为现实; 滨莱高速桓台段、滨莱高速北互通立交及连接线工程、西五路北延、西十三路北延、果里大道西延、起马路……目前,我县已拓展出一条“两环九纵九横”战略通道,构筑起“大框架、大循环、大互通”的路网架构,全力展现着桓台交通建设的“加速度”。 交通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而道路建设又是交通运输重中之重。40年来,为当好桓台经济社会发展的开路先锋,县交通运输局抢抓机遇,筚路蓝缕、砥砺前行,描绘出一幅幅波澜壮阔的立体大交通画卷! “要想富,先修路”。40年前,桓台县境内仅有干线路3条,县乡路11条,乡村路56条。干线公路的等级标准以三级路为主,其余多为简易土路,凹凸不平,标准低,质量差,“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是那个时候群众出行的真实写照。 为了突破交通发展的瓶颈,县委、县政府历届领导高瞻远瞩,超前谋划,科学决策。特别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在道路建设工作上,实施了“面向全县、倾斜农村”的扶持政策,我县交通建设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一代代交通人一砖一瓦绵绵用力,一针一线久久为功。这一时期,先后拓宽改造了张义、张田、章索三条干线公路,新建了8条县级路和57条村级路。当时,全县13个乡镇全都通上了沥青路。到1995年时,全县村村通上了沥青路。我县的道路建设一跃跨入全省先进行列。 进入21世纪以后,桓台的道路建设高歌猛进。县委、县政府作出决策,县级骨干道路改造,由镇村负担改为县投资为主,施工建设对外公开招标;一般农村公路改造投资,将全部由镇村负担改为镇村投资为主,县财政给予补助的政策,全县上下又一次掀起了架桥铺路的热潮,一条条道路从稀疏到密集,不仅是有量的增加,更有质的提高。截至2004年,我县已建成了“五纵五横”公路网络。五纵即205国道、 少海北路、周荆路、 滨博高速路、 张田路。五横为周湖路、 古侯路、 寿济路桓台段、 耿焦路、 起马路。 为进一步加快农村交通的发展步伐,我县的交通人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肯战斗的英雄气概,攻坚克难,用智慧和汗水谱写了气贯长虹的交通发展之壮歌。截至2012年,我县103个村的“村级公路网化”建设已经全部完工,全县335个行政村的主干道路实现高标准网化连接,实现了由“村村连”向“村村联”的根本转变,解决了村级“断头路”问题,实现主要街道与临近公路的连接通达,改善和实现村与村之间的必要通达。同时,也保质保量地完成了网化工程绿化及安保工程,建成全省“村级公路网化示范县”。 “村级公路网化示范县”创建活动虽已结束,县委、县政府对农村公路建设的投入却逐年递增。2013至2015年的三年间,我县在完善与淄博市中心城区的快速通道建设、畅通与周边区县的对接通道、联网加密县内公路网三方面下功夫,提升改造农村公路57公里,工程涉及约95个村。镇村自建农村公路300公里,实现了村与村之间由必要通达向充分通达、便捷通达的延伸。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农村公路建设高度重视,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我县不断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农村公路覆盖范围广、通达里程长、建设标准高、服务人口多……2016年起,我县着力实施农村公路“户户通”工程,全面开展镇村背街小巷硬化工作,2017年完成建设面积936万平方米,全县335个村的背街小巷全部硬化。 交通达则城市兴。时间来到2018年,从空中俯瞰桓台大地,以“两环九纵九横”为依托的交通“大框架”,缩短了东西、拉近了南北,每一名桓台人和途经桓台的人,都能享受到交通发展带来的便利,深切感受到一座古老而又现代城市的恢宏气势。何为“两环九纵九横”?据县交通运输局党委书记、局长耿佩成介绍,“两环”即在城区外环基础上,建设53公里大外环,东南西北依次为东外环-黄河大道-西外环(西十三路北延)-北外环(S29连接线)-东外环。“九纵”,自东向西依次为东外环、宫红路、少海路、唐华路、东猪龙河绿道、周荆路、西外环(西十三路北延)、滨莱高速、高淄路;“九横”,自北向南依次为:小清河南路、起马路、诸顺路、北外环(S29连接线)、耿焦路、桓台大道、寿济路、果里大道、黄河大道。如此一来,509平方公里的桓台大地上,53公里大外环、320公里“九纵九横”主干路,纵横交织、互通互联,“出口打通、快速联通、干线畅通、路网互通”的交通大框架正徐徐拉开我县发展的大幕,打造出便捷城乡的“315”生活圈,即各镇15分钟到县城、15分钟上高速、县城15分钟进市区。“两环九纵九横”的全速推进,展现出我县加快融入“四位一体”美好蓝图的现实模样,在今年全省“四好农村路”综合评比中,我县被确定为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真正体现了修的是路,改变的是面貌,联系的是党心、民心。 道路建设是经济社会腾飞的重要引擎。下一步,桓台县将紧扣全市“互联互通”整体布局,全力配合省市重点交通项目,助力发展立体综合交通大格局。目前,沾沂高速、小清河复航等工程,正根据省市部署有序推进,“水路空铁”立体综合交通大格局正日臻完善。 百姓出行更便捷 从“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土路、砂石路到直通家门口、宽阔平坦的砼路、沥青路;从昔日骑自行车半天时间也未必能从家里赶到县城,同样的几十公里路程,如今15分钟即可到达;从用双脚丈量到抬脚上车……40年来,我县群众的出行工具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 “我们小时候来县城都是靠两条腿走,天刚放亮就从家走,在亲戚家吃完午饭就往回赶,到家天都黑透了。”马桥镇宰相村现年63岁的苏玉梅对记者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有摩托车了,那时候能骑辆摩托车,就像现在开奔驰一样有面子。” 乘着改革的春风,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县的交通工具开始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自行车、电动车、公交车、出租车处处可见,私家车也开始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公交车成为市民出行的首选。“那个时候的车辆少、公交线路少,运营的车辆车况差,车厢内经常拥挤不堪,也不像现在这样统一规范。”淄博市公共汽车公司桓台分公司党支部书记田茂银在交通一线工作了30年,见证了我县群众出行方式的变化。他说,自1998年以后,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出行方式有了质的变化。公交车的线路和车辆的数量都在不断增加,而且车辆的档次、安全保障也在不断的提升。出租车招手即停、私家车川流不息……“以前到县城,就意味着要‘出一趟远门’。现在呢,出门就见路,抬脚就上车,想去哪里就去哪里!”荆家镇前高村的郭先生说。 记者查阅《桓台县域经济发展史》发现,1978年,全县汽车30台,机改汽车22台,机改三轮车2台,大中型拖拉机476台,小型拖拉机369台。年完成货运量74.28万吨。来自县交通运输局的数据显示,2007年,我县各类货运汽车为3390辆,其它货运车(农用运输车、大小拖拉机、三轮车)803辆,年完成货运量2487万吨,货运周转量206159万吨/公里,客车294辆,出租汽车176辆,客运量1534万人次。数字,见证着变迁,诠释着进步。近年来,县交通运输局根据市政府的统一部署,积极推进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改造,努力为群众出行提供更加便捷、安全、舒适的服务。 目前,全县有客运站点330个,线路20条,其中县内线路10条,区间线路10条。城乡公交212辆,其中,新能源纯电动环保公交车110台,占公交车辆总数的51%,运力结构在节能环保方面不断优化。 (岳可华)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