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桑养蚕
- 发布日期:2018-06-01 10:57:57
- 浏览次数:次
发展植桑养蚕,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事。在我老家的门前,是一大片绿色的桑园。昨日,遇见一片桑园,勾起我对老家植桑养蚕的许多回忆。
记得那个年代,为了发展多种经营,增加副业收入,解决生产队粮食高产现金短缺的矛盾,同时也增加老百姓的收入,生产队都倡导农户开始植桑养蚕。我老家门前的百亩桑园,就是那个年代刻在脑海里的一片绿林。
植桑就是为了养蚕。春天,生产队会从蚕茧收购站购买蚕种,统一分发到农户。那时母亲也养蚕,等到四至五月桑园枝叶繁茂,就开始育蚕种了。养蚕在蚕做茧的时期,全家都充满了期待,等到吐丝结茧后,就到了收获的时节。这时父母疲惫的脸上充满喜悦,孩子们也很高兴,因为去蚕茧站卖了茧子,就会穿上新塑料凉鞋了。父亲买回两斤蚕蛹,我们急忙围拢过来,看着褐黄色的蚕蛹,伸手抓两个放在嘴里,那蚕蛹的香脆和美味,刺激着匮乏的味蕾,心中对蛋白有了暂时的满足。在那个年代,吃到香脆的蚕蛹,使我们兄弟姐妹能高兴好一阵子。
家庭养蚕要经过育种、养蚕、做茧三个阶段,一般家庭不操作蛾子产卵。蚕卵也叫蚕种,都是从专业公司论张购买,这样能保证蚕的品质。我家的蚕养在两间小西屋里,父母不让我们这些孩子们进去,父母进屋喂蚕,要先洗净手,端着洗好晾干的桑叶进屋喂蚕。我好奇地把在门边,听到屋里蚕吃桑叶的“沙沙、沙沙”声,觉得十分好奇。
有时,趁父母没看见溜进屋偷看,见一只只蚕宝宝白胖胖的身子,趴在绿莹莹的桑叶上。它们吃桑叶时的样子各不相同,有的埋头狼吞虎咽,发出“沙沙”的声音,有的吃了一会儿就抬头四处张望,好像在找哪里有更好吃的桑叶,还有的不急不忙,正沿着桑叶的边缘一口一口地细嚼慢咽,像一位画家在画画,这不,一个弯弯的月牙儿瞬间出现在它的嘴下;更有趣的是那些“大摇大摆”地在桑叶之间爬来爬去的蚕宝宝们,只见它们从这片桑叶爬到那片桑叶,有时还从同伴的身体上翻过去,好像在说:“我吃饱了,正在散步促进消化呢!”我发现蚕宝宝们吃桑叶很有规律,好像是以它们的胸足为圆心“画”半圆一样,“画”了一个半圆,再“画”一个半圆,“画”到有茎的地方时,又返回起点,换一边儿继续吃。
我边看边想,吃吧,吃吧,快快长大吧,快结出白花花的茧子,快变成自由飞翔的“天使”,为我家带来财富吧! 我刚要伸手摸摸蚕宝宝,“孩子!不摸。”身后传来母亲的提醒,不知啥时候母亲已站在了我身后。原来,蚕宝宝最讲卫生,害怕各种毒菌感染。怪不得,地面上撒遍了生石灰,父母喂养时也要净手,连蚕吃的桑叶采来也要清洗干净才行。
每逢清理蚕床,母亲都会细心地将蚕粪收集起晾晒干净,装在一个袋子里。我好奇地问留它做啥?母亲笑着说:“这叫蚕沙,留着给你们装枕头。它是一味中药,用蚕沙做的枕头具有清凉降火的作用,它吸汗力强,透气好,冬暖夏凉。等你娶了媳妇添了娃,用它做婴儿枕头,四季睡用,可端正头型,吸虚汗,防吐奶。还可以防起疹,促进大脑发育成型。”经母亲一说,方知小小的蚕宝宝浑身都是宝啊。蚕沙装枕头,蚕蛹是美味,蚕茧能换钱。因此,家家户户都爱上了植桑养蚕。
可是没过几年的工夫,由于政策改变,桑树被伐,桑园改成了玉米地。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拂大地,改革开放后,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农民富裕了,农村兴旺发达,家家过上了小康日子。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农村生活的每一次变迁,就像那蚕宝宝,获得了蜕变后的一次次的新生。(那慕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