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孩子的智慧——读郑春霞作品《中国妈妈的亲子课》

发布日期:2018-06-22 浏览次数: 字号:[ ]

作品简介:《百家讲谈:中国妈妈的亲子课》是国内首部微信体亲子教育对话录。作为一名拥有教育学博士学历背景的年轻妈妈,以下蹲的身姿、自由的精神、放胆的信任,将内容的看似艰深与讲述的形象生动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以现代教育理论、理念指导自己的亲子教育实践,从而使得这部著述获得了一种全新的现代视角,抵达了一种教育哲学的高度。


拿到《中国妈妈的亲子课》一书,我是和儿子一起读完的,他演快快,我演郑春霞,大声朗读。我们在他们的20个主题对话里,感受妈妈的才情、儿子的智慧。 

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当快快说,“苹果掉在地上,是因为没有翅膀。”“月亮坏了,想找螺丝刀修一修。”谁能不被这样的诗情画意迷倒呢?

孩子是天生的诗人。我儿子也有灵光乍现的时候,就像以前,我抱着他去尿尿,我散开的长发垂在他的额前,他用手一撩:“妈妈的头发像柳条一样的。”我立马学着郑春霞,赶紧把这一句记在儿子的微博里。因为郑春霞说过,孩子的有些话是灵感突发,彼时不记,便遍寻不着。事实就是如此,时间会无情地掩埋这些经典瞬间。 

可能很多妈妈和我一样,初为人母的喜悦让我们为宝宝开博记事,刚开始兴奋难抑,每日数更,不肯放过孩子成长的每一抹精彩。我坐月子那会儿,是连儿子第一次挖出的硕大鼻屎都要拿出来跟1元硬币合影留念的。到后来,工作繁忙、家务繁多,鸡零狗碎的借口让成长档案数日甚至数月一更。所以,当快快妈用三四百条的快快小语沉淀为20节中国妈妈的亲子课时,我是既羡慕又惭愧。 

教育是静待花开。在这20节课里,我能体会到快快妈的“慢”。快快的问直截了当,而妈妈的答则循序渐进。妈妈总是留点话,让快快思考。我儿子在演快快时,经常读到“嗯”“为什么呀”等这些词,这说明母子的对话很有聊头,意犹未尽。 

这个智慧的妈妈是怎么跟儿子聊天的呢?20节课里有国学文化,有社会百态,也有人生思考,像生命、穷和富、公平这些话题,她没有以“你长大就明白了”这类语句去回避,而是以孩子可理解的维度侃侃而谈。通过对话,孩子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开始建立,他今后自然会选择做个热情阳光、热爱公平、性格善良的个体。《红楼梦》这么高难度的话题,在郑春霞口中也变得生动活泼,她用她文学上的厚积,将名著打薄取精,让儿子如海绵般汲取养分。她告诉儿子,那就是一个梦,一个叫曹雪芹的人做的白日梦,他把故事编在了一个叫贾宝玉的人身上,追忆自己的似水年华。这里不做更多剧透,如果你和我一样,面对《红楼梦》《庄子》这类题材无从下口,建议看看这本书。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教育故事:母子出去玩,儿子小书包里恰巧有两个苹果,怎么做呢?儿子歪着脑袋想了一会儿,说:“我会把两个苹果都咬一口。”母亲没有训斥,而是摸摸儿子的小脸问:“能告诉妈妈,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吗?”儿子眨眨眼一脸天真地说:“我要把最甜的给妈妈。”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学会慢下来,给孩子一个表达的机会,给自己一个幸福的机会。就像牵着蜗牛去散步,不催它,不唬它,不踢它,放慢脚步,你会闻到花香,听到虫鸣,看到满天星斗。 

如果童年可以弥补,那孩子就是父母的第二童年。让我们以赤子之心,唤醒孩子的智慧,做一个天才的跟随者。(池瑞辉)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