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台县党史研究中心
戏 剧
发布日期: 2018-08-20 浏览次数: 字号:[ ]

    自清同治年间以来,境内流行的主要剧种有京剧、山东梆子、吕剧、歌剧等。
    京剧  清同治年间,民间业余演出日渐活跃。每逢庙会和传统节日,例行演出。民国期间,姬桥、华沟、刘茅、刘三里、鱼龙等村的京剧子弟班均置戏箱,常在农闲时串村演出。传统剧目有《甘露寺》、《古城会》、《玉堂春》、《秦香莲》、《九江口》、《华容道》、《失空斩》、《宇宙锋》、《二进宫》、《徐策跑城》等。
     新中国成立后,京剧演出仍在城乡盛行。50年代,每至春节期间,百分之五十以上的村庄上演京剧。新城南村张禹俭,终生热爱京剧,年近80岁高龄,仍登台演出,并收徒传艺。1953年春,天津京剧团演员田菊林来桓台县鱼龙村子弟班搭班演出,自发成立“新新京剧团”。同年秋解体。此后,民间京剧演出以业余为主。70至80年代,省、市京剧团来桓演出较多,民间演出活动渐少。
    山东梆子(东路肘鼓子)  清同治年交流电传入本县。民国时期主要流行于县境西北部村庄。50年代,演出渐少。
    吕剧  清末由博兴、广饶传入桓台。民国时期,多流行于县境北部。1947年后有发展,遍及全境。逢春节、元宵等传统节日,大部村庄均有演出。现代剧目有《王小赶脚》、《龙凤面》、《姊妹易嫁》、《王汉喜借年》、《逼婚记》、《李二嫂改嫁》、《王汉喜借年》等。
    1956年6月,桓台县吕剧团成立。初期演出传统剧目。1959年冬参加山东省吕剧会演,由本团徐文执笔改编的《胡林抢亲》被评为优秀演出剧目。1960至1965年,以演出现代剧目为主。其中主要剧目有《白毛女》、《李二嫂改嫁》、《箭杆河边》、《丰收之后》、《红岩》、《洪湖赤卫队》、《乌龙点睛》、《杜鹃山》、《沙家浜》等。1966年春,县吕剧团改为文工队,由50人缩减为35人。 
    1978年,恢复桓台县吕剧团建制。1984年,排演的小吕剧《春风暖》,参加淄博市文艺会演,获一等奖。同年,排演的小吕剧《闹店》,参加新中国成立35周年山东省文艺会演,获演出一等奖,全国140余家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录音。1985年12月,桓台县吕剧团撤销。此后,城乡吕剧演出渐少。
    歌剧  桓台传统歌剧因受清末民初的杂剧、杂耍影响,初为四、八句小调,数板加唱。也有清唱一句,唢呐伴奏一句的,如《锔大缸》等。抗日战争期间,秧歌剧传入桓台,遍及城乡,表演形式多是边唱边舞,主要剧目有《八路军独立营》等。
    新中国成立初期,较大村庄均有业余歌剧演出。60年代后,歌剧以歌曲、剧目创作为主,演出活动渐少。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