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教体局:深耕人工智能 为教育提质增效
发布日期: 2020-07-30 浏览次数: 字号:[ ]








近年来,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县教体局积极利用自身优势,强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人工智能教育与中小学教育深度融合,更好地运用人工智能改进教学、优化管理,助力教育现代化。桓台县城南学校桓台一中附属学校、桓台县实验小学、桓台县第二小学等4所学校被确定为山东省首批人工智能教育试点学校。

高端定位,科学谋划人工智能教育融合发展按照《国务院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结合《山东省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人工智能的战略要求,高起点科学谋划人工智能教育发展。制定了《桓台县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指导意见》,打造高效网络教学环境,推进IPv6规模部署和应用,实现了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人人通。目前全县60处中小学全部通过了淄博市数字化校园建设验收,数字化校园建设覆盖率100%。推进物联网、大数据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应用,开展了跨时空、全县域的网络教学。在疫情防控期间,开展专题课堂、名师课堂、点播直播课堂、协同教研、线上监考、网络阅卷等,真正实现了“停课不停学”,农村学校和城区学校享有共同的师资、课程资源,促进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因校制宜,打造一校一品的人工智能教育特色。桓台县各试点学校在人工智能教育理念引领下,以“基于云架构、大数据 ”的智慧校园建设为目标,结合学校实际,加强人工智能教室建设,高标准配备创客中心、科技馆,使师生在课堂上就可以实现与高科技接轨。从科研到教学、从工作到生活、从校内到校外初步实现了智慧化、智能化,形成了学校特色。桓台一中附属学校以“技术推动教育变革”为核心理念,围绕教育观念更新和教育生态体系重构,通过人工智能教育开展,实现教育理念、教育管理的变革桓台县第二小学以培养面向未来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通过“学校课程+创客工作室+人工智能建设”的组织形式,围绕人工智能教育自适应平台开展多种多样的特色课程、特色活动,切实推进人工智能教育发展桓台县城南学校以人工智能助推教育教学改革、教师培训培养,培育具有信息技术素养、熟练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教师队伍,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为人工智能教育开展提供了人才储备。

增大投入,促进人工智能教育高效实施。桓台县教体局投资300余万建成了桓台县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运用大数据理论进行全县教育运行监控分析,形成了“教学测评管”等主要环节的智能化管理。桓台一中附属学校的智慧校园系统,通过“云平台”的使用,以教育数据的汇聚、分析和动态评价为核心,从校园安全管理、课堂教学监控、图书借阅管理、教学质量分析、师生个性诊断等实现了智能化,全面打造网络化、智能化、泛在化的智慧学习环境;桓台县城南学校依托3D打印、机器人编程编程等创客实验室,逐步开设了3D打印社团、能力风暴机器人社团、无人机社团、VR虚拟现实社团、盛思创意实验箱社团等;桓台县第二小学组建了机器人、电子百拼、智能寻轨器、七巧科技、魔尺、电脑绘画、strach电脑编程、建模、航模等18个科技社团项目。

开发课程,搭建人工智能教育平台。人工智能教育突破了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转变成以“学中做、做中学”为主要形式的STEAM教学模式。桓台县中小学开发了“小而趣、精而优”的人工智能特色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发展的平台。桓台县第二小学在3-5年级开设五课时/班的人工智能教育课程,按梯队进行课程建设,本学期结合疫情实际,开设了手机端APP编程猫NEMO直播编程课;桓台县城南学校开发了数字化3D打印课程,学生学习编程,使用软件设计打印笔筒、扭曲水杯、花瓶、花式花瓶、个性名片等自己的创意作品;桓台一中附属学校开发了物联网课程、机器人创客课程,如物联网课程中的智能浇花研究课程,让学生研究一种智能浇花系统,包括储水桶、控制台和花盆等,如果不在学校也可以关断浇花器,可以定时定量浇花,可以根据湿度浇花。智能家居研究实验室,智能家居通过物联网技术将家中的各种设备连接到一起,提供家电控制、照明控制、电话远程控制、室内外遥控、防盗报警、环境监测、暖通控制、红外转发以及可编程定时控制等多种功能和手段。学生们通过感受+体验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以赛促学,构建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新模式。桓台县高度重视人工智能教育队伍建设,建立人才储备库,将人工智能教育列入学校三年发展规划,以信息技术教师为核心组建人工智能教育骨干教师团队。举办科技实践节,广泛开展航模、智能机器人、电脑绘画、strtch编程、智能寻轨器、电子百拼等20余项比赛项目,以赛促学。师生教学相长,共研共学,最大程度地磨练和提高了编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项目及问题的解决能力,对学生的信息化素养和能力提升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在第十七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大赛中,桓台县共获NOC特等奖5个(赛事共设特等奖28个),全国一等奖32个,参赛成绩位居全市第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