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台县党史研究中心
浸润在历史长河中的“家风”
发布日期: 2020-07-31 浏览次数: 字号:[ ]

作者:杨成见 王心睿

 

明清之际,农耕起家的新城王氏,通过科举入仕,在明清两朝成为江北青箱、齐鲁望族,兴盛近300年。
    一个家族能够长久的发展,绝对不是偶然的,一定有某种有生命力的东西在支撑着家族。这就是一个家族的家训家风。纵观新城王氏一族,政治上多出忠直清廉之士,文化上多出文学大家。究其原因,新城王氏从家族第一位进士王重光开始,历代非常注重科举考试,通过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开启了一个家族的仕宦之门。

    新城王氏为官勤政清廉,家族中人在文化上取得了卓越成就,不仅有王象乾、王之垣等高官名吏,还有王渔洋、王象春等文学大家,同时还有王象晋等在农学方面取得成就的人物。这些都与新城王氏家训家风密不可分。
    如今,在忠勤祠的石刻展馆,游客可以通过保存下来的石刻,去体味和感受新城王氏的家训家风。在忠勤祠的石刻展馆,保存下来的新城王氏家训族规石刻共有4方,分别是王重光的永宁寄诸儿辈读书六首;户部左侍郎王之垣在明万历三十二年刻制的碑首载,主要表现皇恩浩荡、缅怀先烈及家训等内容;王象晋的辞世小言;王渔洋的《手镜》。

    新城王氏家族的第一位进士王重光首制家训,从此,以道义和读书为核心的家训成为新城王氏家风的重要组成部分

    王重光是新城王氏家族的第一位进士,同时也是新城王氏家训的第一个制定者。新城王氏自始祖王贵从诸城迁居新城后,传至三世王麟始肇文脉,以《毛诗》起家,曾任颍川王府教授。其子王重光,嘉靖辛丑进士,官至贵州按察使参议,赠太仆寺少卿。王重光有八个儿子,他对诸子家教最严,曾制家训云:“所存者必皆道义之心,非道义之心,勿汝存也,制之而已矣。所行者必皆道义之事,非道义之事,勿汝行也,慎之而已矣。所友者必皆读书之人,非读书之人,勿汝友也,远之而已矣。所言者必皆读书之言,非读书之言,勿汝言也,诺之而已矣。”这则家训,首先要求诸子要正心术,存道义之心,摒非道义之心;其次,是正行迹,要求所行“必皆道义之事”;再次,是要求慎交友,交友交读书之人,远不读书之人;最后是要求慎言语,言读书之言,摒非读书之言。
    从那以后,道义和读书就成为新城王氏家训中的核心内容,新城王氏一门,为官则效忠国家、清正廉洁,为文则华章叠出、著述等身,无不得益于这四字箴言。王氏后人将此家训刻石立于家祠忠勤祠。王象晋教育王渔洋兄弟也“恒举此训”,并把它写在厅事屏壁间,以作时时警示。
    王重光非常注重家庭教育,因教子以严,王重光的八个儿子中,除两个夭折外,其余六子均成就功名。现在保存在忠勤祠的王重光的永宁寄诸儿辈读书六首中,就是王重光在贵州永宁任职时所写,告诫六个儿子刻苦攻读,光耀门庭。其中写给二儿子王之垣的:“久望垣儿出犬群,莫甘落落不如人。寄来文字增光焰,才得科场畅紫芬。好向窗前惜日月,管教足下起风云。千言万语无他意,一举成名天下闻。”

    王之垣在新城王氏的发展和家庭教育、家训族规的制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王之垣在新城王氏家族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著有《炳烛编》《摄生编》《历仕录》等。《炳烛编》分门别类搜集了一些名人名言,有教育功能。而他的《历仕录》叙述他官场处事,王士禛在《池北偶谈》中曾节录数则以作家训,其中有一条云:“予(王之垣)为举人时,以太仆府君忠勤死事,入京乞卹。时严世蕃用事,贿赂公行,予谓纵赂得之,适足为先人辱,遂竟归。归督诸弟子侄昼夜闭户读书,相继成立,竟得卹典。”王之垣不靠贿赂权门为其先人获得追封,显示了他的耿直,此也是道义之一端。他督导诸弟子侄昼夜闭户读书,并使他们相继成立,更是秉承读书家训。
    《乡园忆旧录》中记载,王之垣通过向其他家族学习,探索出了许多经典教育的有效方法。比如:“每日读经史毕”,令子孙“作文七篇,缺一不可,旷一日不可”。
    平时里其学习课程安排之紧,令我们今天人汗颜并反思。《乡园忆旧录》中记载:“每夜五鼓即起,终年在书屋;惟元旦拜家祠,与尊长贺礼毕,即入墅肆业。虽至亲近族,罕得会面。一文不佳,责有定数。”
    新城王氏家族传至第六世,也就是新城王氏象字辈这一代时,成为齐鲁望族。新城王氏到了第六世,正值明末风雨飘摇的年代,但王氏家族凭借深厚的根底,居然在天崩地解的晚明时期达到了政治上最为鼎盛的时期。家族中先后有10余人进士及第,史称“科甲之盛,海内新城王氏第一”。
    王家六世中既有名流千古的诗人王象春,也有名扬海内的农学家王象晋,但最终使家族达到巅峰的却是王象乾。正如王导之于琅琊王氏,谢安之于陈郡谢氏,王象乾在王氏家族发展史上的地位也是举足轻重的。他为官60余载,官至兵部尚书,权倾朝野,人称“王半朝”。

    晚年辞官归家的王象晋在家中亲自督促诸孙读书,终于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优秀成绩,重振新城王氏的门庭

    新城王氏家族在明清鼎革中受到重创,能使新城王氏“大振于烟火灰烬之中”、再次走向辉煌的关键还是科举的成功,这个使家族文化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是王象晋,他明末以浙江布政使身份致仕回里,自号“明农隐士”,终日闭门谢客,专以诗书与举业教课诸孙为务,而且十分严格,读书要到夜半时分,所写文章必令其满意,这样培养后人,终是门庭广大。
    王象晋深知身教胜于言教,他们以身作则,严格要求子女也严格要求自己。王士禛在《自撰年谱》中说,王象晋“盛暑整衣冠危坐,读书不辍,常举唐刘玭言诫子孙,无矜门第,务力学为善,故其家代有名人,有家法之善,有以维持之也。”王象晋曾撰一联云:“绍祖宗一脉真传,克勤克俭;教子孙两行正路,惟读惟耕。”

    王渔洋不仅是一代诗宗,更是一名廉吏,秉承家族的家训,他为儿子手写《手镜》一书,教导儿子如何做人做官

    作为清初一代诗宗,王渔洋的仕宦历程长达45载,他官至清廷刑部尚书,位跻“六部九卿”之列,以洁己爱民、宽政慎行著称,被誉为“一代廉吏”。王渔洋一生恪守“清、慎、勤”的为官准则,自觉实践“不负民即不负国,不负国即不负所学”的为官之道。因此可以说,王渔洋不仅是一代诗宗,更是一代廉吏,只是诗名盖过了他的政声而已。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王渔洋的三子王启汸出任唐山县令,唐山是小县,土地贫瘠,百姓穷困。时任都察院左都御史的王渔洋对儿子以一介书生出任县令,特别放心不下。于是,王渔洋亲书《手镜》箴言50条,教导儿子如何做一个“清慎勤”的好官。

    新城王氏的家训家风凝练着朴素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家风是家族文化最为核心的组成部分,是维系家族昌隆的内在精神力量,在世家望族的发展、繁衍中,它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能够跨越明清两代,尤其是历经鼎革之变、战火的摧残的而又能大振于海内的世家望族,新城王氏家族的这种精神挺立的力量,就源于能够保持“读书”、“道义”为核心精神的家风。
    深受儒风熏染的新城王氏家族文化中,孝悌仁义,尚学重教,科甲蝉联,名人辈出,既是一种突出的文化现象,又形成了稳定、鲜明的家族文化特征,并在诗歌、古文、经学、书画、金石收藏等领域独领风骚,成就斐然,其核心精神,则是尚学、重教与科举三位一体的家族文化传承。新城王氏的家训家风凝练着朴素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乐善好施的淳朴家风,崇文重教的入世之道,经世致用的教育哲学,清正严明的廉政家风,这些治世治学治家的理念,既成就了新城王氏名门望族,又影响着一方水土的文化风尚,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转自王士禛纪念馆网站)

王渔洋的《手镜》

 


忠勤祠石刻展馆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