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教研展风采 携手共进促发展
发布日期: 2021-12-30 浏览次数: 字号:[ ]









为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初中城乡教学联合体“交互式在线教学系统”生物课例展示活动于12月22日-29日在全县全面展开。来自5个城乡教学联合体的10名教师参与双师课堂展示,19所学校的生物教研组长进行评课活动。此次教研活动通过淄博市教育局教学管理平台进行网络直播,为全县和全市生物教师的观摩学习提供了平台。为保证此次教研活动的顺利进行,17日初中生物教研员张亮老师针对交互式在线教学系统的操作进行了培训和指导并于20日进行了系统测试,提前做好了各项准备工作。桓台县教学研究室刘辉站长和桓台一中附属学校的刘帅老师全程为本次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和直播实操。

会议首先由10名老师进行双师课堂展示并进行说课分析,然后由城乡教学联合体的教研组长进行在线点评交流。此次活动紧密结合骨干教师团队“人人立项目”和《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生物模型构建课例研究》的课题研究成果展开。城乡教学联合体生物教研组的老师们通过集体备课和线上教研等方式集众人智慧,采众家之长,与讲课教师反复打磨课堂。讲课教师深度挖掘教材内涵,真正落实课标理念,注重发展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并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劳动教育、生命教育、环境保护等内容有机融入到教学中。

彭家澍老师(桓台一中附属学校)和张宽老师(马桥实验学校)讲授的《汗液的形成和排出》一课,借助防疫医护人员工作的真实情境视频导入,再以防疫医护人员的工作创设一系列案例情境,层层设问,推进教学进程,利用太空泥制作汗液的形成和排出模型来突破难点,最后回扣到大情境中——防疫医护人员为我们负重前行,是最美的逆行者,升华主题。

宗学军老师(桓台县第三中学)和王帅老师(周家中学)讲授的复习课《生物体的生殖和发育》,不局限于本章知识,将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的相关内容都串联起来,构建思维大框架,详略处理得当。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在于让学生大胆动手实践,比如课前让学生亲自种大蒜和大豆,课上让学生动手尝试嫁接,将课外实践与生物学知识结合起来,将劳动教育与初中生物教学有机融合,帮助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掌握相关技能的同时提高劳动实践能力,增强劳动意识,树立劳动价值观。

郑亚楠老师(桓台县实验学校)和焦琪老师(田庄中学)讲授的复习课《物质运输的途径》,围绕“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先通过图片、学生自制心脏模型、简图等多种方式带领学生剖析心脏的结构,理解心脏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再引导学生书写掌握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在此基础上精选习题,难度逐步递增,引导学生总结做题规律,真正做到知识的整合与运用,为老师们提供了一种高效复习课的思路和方法。

周楠楠老师(桓台县城南学校)和周彦卿老师(唐山中学)讲授的《细胞的分裂》一节,通过实验探究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学生利用太空泥自主构建动、植物细胞分裂过程模型,将这一过程直观形象地呈现出来;小组合作利用模型探究细胞分裂过程中遗传物质变化的规律,化抽象为具体,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有效突破重难点。最后播放癌症的成因与预防视频,号召同学们树立远大理想,升华情感。

张芳超老师(桓台县实验中学)和周颖老师(桓台县第四中学)讲授的《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一课,对教材进行了灵活处理和补充,先根据上一节动物体结构层次的内容进行知识迁移,学习植物体的几种组织,再通过实物教学认识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动手实验、观察实物、小组合作、隔空竞赛等多种课堂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学习,课堂氛围热情高涨。另外两位老师布置的探究作业和口述表达作业也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体现了教师对“双减”政策下初中生物作业设计的积极探索。

第二阶段由城乡教学联合体的19位生物教研组长对课堂进行精彩点评。比如桓台一中附属学校的田雪娇老师认为《汗液的形成和排出》一节先宏观学习皮肤的结构和功能,再微观探究汗腺的结构和功能,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思路清晰,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唐山中学的王宁宁老师指出《细胞的分裂》一课将整节课的教学任务分成若干个探究活动,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并将其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学生参与度高,高效地完成了知识目标。第四中学的姜宏君老师用“巧、精、高”三个字评价《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一课,“巧”体现在导入巧、过渡巧、设计巧、总结巧;“精”体现在教案、课堂活动、模型教学的设计;“高”体现在教学目标落实、课堂环节紧凑、实验探究能力培养、课堂达成度高等方面。

复习课要注意复习内容的系统化,把已学的知识系统归类,把知识聚零为整,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世纪中学的王艳霞老师听完《生物的生殖和发育》复习课后,认为上好复习课的关键之一是选择的题目要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题目选对,可以帮助学生揭示规律,总结解题方法,使学生能够做一题、学一法、会一类、通一片,培养学生融会贯通,活学活用的能力。宗学军老师和王帅老师选择的中考题,紧紧围绕课标对本部分知识的要求,重难点明确,易错点、易混点清晰,非常具有代表性。桓台县实验学校的田燕老师认为《物质运输的途径》一节的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并运用血液循环的途径解决实际问题。两位老师通过“一题多图、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的方式让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目标达成度高。后刘中学的宫丽娜老师指出郑亚楠老师和焦琪老师的课堂体现了先把书读厚,再把书读薄,真正做到了把课本研究透彻,把教材内容内化为老师和学生的知识。

通过城乡教学联合体实现跨区域同步教学的双师课堂,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一种改革和创新。每节课中两位老师分工明确,都参与课堂知识的讲授,相比一位老师主讲另一位老师辅助的授课方式,这种形式更有利于发挥教师各自的专长,效果更好。并且老师们能熟练应用交互式在线教学系统的相应功能将两个课堂的活动成果进行展示,更好地实现了两个课堂的互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参与意识,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研活动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成长进步的“扶手”,是教学质量提高的“助推器”。高效的教研活动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本次教研活动进一步推广了《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生物模型构建课例研究》的课题研究成果,展示了骨干教师团队“人人立项目”的部分成果,充分展现了全县初中生物教师的最美风采和团结协作。本学期全体生物教师积极参加各种比赛和教研活动,是辛勤耕耘,也是岁物丰成的一学期;每位老师既讲求参差多态、各美其美,又注重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今后我们依然会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愿我们的教育教学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