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桓台建筑篇•桓台建筑业发展历程(二) | ||||||
|
||||||
历史进展到清末民初,桓台工匠秉承建筑之灵气,以“一把瓦刀闯天下”的英雄无畏精神,建筑足迹遍及省内外。济南的基督教青年礼拜堂、齐鲁医院,徐州的钟鼓楼等,都出自桓台工匠之手,这些屹立在祖国各地的精品建筑,无不承载着桓台建筑人的智慧和荣耀。 山东省最早的私人营造业“元吉营造厂”的创办者穆德让(字逊斋)索镇西雅和村人,他12岁念私塾,16岁辍学,随祖父穆兰亭、父穆佃吉学习木瓦工手艺,在四乡修缮房屋。穆德让在建造地主宅园、墓室、庙宇、桥梁等工程的实践中学得知识,加之天资聪颖,很快学到一手木、瓦工技艺,对雕梁画栋、斗拱垂檐等技术精湛娴熟,在方圆百里十分有名气。 穆德让于光绪十八年(1892)率众赴济南洛口从事建筑施工。1906年穆德让在济南成立了“元吉营造厂”,先后承建了济南穆伯仁商号建筑群、济南陆军医院、仁丰纱厂办公楼、律师颜海洲公馆、济南基督教青年会三层楼、汇丰面粉厂、北海医院等。其中基督教青年会楼工程造型特异,是当时济南诸多建筑物中的佼佼者,堪称代表作。时至今日,近百年历史该楼仍坚固如初。 元吉营造厂是桓台在济南最早的私人营造厂,经营长达40余年。穆德让家庭属六代建筑世家。其祖父、父亲均精通木瓦工技术;其长子子贞是元吉营造厂的技术骨干;长孙克书,重孙书超,都从事建筑业。穆家六代,子承父业,代代相袭。 20世纪初,随着胶济铁路、津浦铁路的通车和国内民族资本的兴起,济南、青岛、周村、潍县等地辟为商埠,桓台的苗海南、张景韩、王贯东、穆伯仁四大民族资本家开工厂、办商栈,建筑量骤增。许多技艺高、敢作为的桓台建筑工匠纷纷走出家园,到全省全国从事建筑。荆家镇的孙学源就是其中一位优秀代表。 孙学源自幼好学上进,勤劳聪慧,14岁辍学后随其父孙景利、兄孙学孔等学艺,18岁出徒时,已掌握了土建工程的基本工艺。光绪十九年(1893),年仅19岁的孙学源,便独立承担了长山县衙工程的设计施工。该工程雕梁画栋,垂檐斗拱,结构复杂,在他主持下很快圆满竣工,当时的县太爷和绅士们赞不绝口,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和宽广的人脉。随之,衙署、商行、庙宇、教堂、民间住宅等工程,纷纷请他主持施工,其中最大的是名绅张福忱的住宅,仅用了一年多时间即告竣工,再次引起哄动。短短数年光景,孙学源打出了名声品牌,并结识了英国神甫庞乃安。1895年,孙学源进驻济南,打拼办起了营造厂,经20年的艰苦创业,于1914年正式成立“永德源”营造厂。 齐鲁大学附设医院共和楼 1914年孙学源承建 “永德源”营造厂成立后承建的首个工程,是英国神甫庞乃安筹建的齐鲁医院,此院为近代济南市规模最大的工程之一。庞乃安多年前看中了孙学源建筑技艺高、信誉好、会设计、善施工,因此,在中外众多建筑厂商争相投标的情况下,建厂不久的“永德源”竟一举中标。在开工典礼上,当时山东督军靳云鹏(后曾任内阁总理),将一把十两重的银瓦刀赠予孙学源作为贺礼,并合影留念。孙学源将近代建筑与传统建筑的风格、技艺、造型融为—体,使齐鲁医院具备独特的形象,受到广泛赞誉。竣工时,庞乃安再次嘉奖孙学源。之后,孙学源又连续承建了济南市经六路的基督教礼拜堂,普利门外的“吕万聚”住宅,大明湖畔的省财政厅大楼和爱美中学、北园师范、德国石发公司三层楼等多项工程。这些工程中有的至今已是“百岁寿星”却仍在使用。彰显了桓台工匠的精湛技艺和高超的建筑质量。在建造这些“世纪工程”中,孙学源的“永德源”营造厂,培养了“七十五弟子”,著名的有杨长利、张俊池、朱友亮、姚春芝、蔡其珠等均能独立承接大型工程。后来众子弟分布全国各地,有的还远涉东洋开办营造厂,他们的营造厂多冠以“永”字或者“德”字,如“永利”“永顺”“洪德”等,成为传承桓台建筑灵脉的重要力量。 北薛村(今马桥镇)李华堂于光绪十九年( 1893)在济宁正式开办了“天成”营造厂,这是桓台县建筑工匠走出桓台到外地开办的第一家营造厂,这对桓台建筑工匠赴外地开办营造厂发挥了带动作用。 王庄村(今荆家镇)王振兑于1914年在济南开办“新华”营造厂承建了育英中学、齐光中学、正宜中学和孙乐轩8个四合院。 岔河村(今马桥镇)曹化明于1915年在济宁开办了“全盛”营造厂,承建了济宁教堂、德门医院、黄家街教堂、华美中学二层楼、育才中学三层楼。 睦和村(今索镇)杨淑云于1919年在济南开办“祥昶”营造厂,承建了成丰纱厂、宝丰面粉厂、苗杏村公馆、仁丰纱厂锯齿车间、国民党警备队修械所等。 后孙村(今荆家镇)李恒卓于1920年在济南开办“恒盛”营造厂,承建了千佛山医阮、游艺园、经三纬六大粮仓等。 徐斜村(今果里镇)高大龙于1921年在周村开办“德顺”营造厂,承建了周村玉皇阁教会医院、长山民众教育馆等。 后高桥村(今荆家镇)杨长利于1927年在济南开办“永利”营造厂,承建了王乐平墓、省体育场北看台、省政府礼堂、大众剧院、“东源盛”染厂等。 建国村(今索镇)王家兰于1929年在济南开办了“兰顺”营造厂,承建了成通纱厂宿舍、张景韩公馆、福聚长粮栈、张念初公馆和苗海南开办的“成丰”面粉厂八层面粉加工车间楼。该楼安装面粉加工成套机械,楼高34米,要符合工业用房的标准。“兰顺”营造厂以高超的技艺建起难度大的工业用楼,历经80多年该厂房依然十分坚固,是桓台建筑工匠高超技艺和建筑质量的历史见证。 1931年,在济南市成立建筑业同业公会中,桓台的建筑厂家有6人成为会员代表:“永德”的孙学源、“祥昶”的杨淑云、“元吉”经理穆德让(穆逊斋)、“德海”经理胡象海、“吉盛”经理张积山、“华兴永”经理陈曰吉。其中,孙学源任同业公会执行委员,杨淑云任常务委员。 1936年,济南建筑同业公会厂家会员代表登记注册,桓台注册18家。济南建筑同业工会委员18人中桓台就占有4人。即“振兴永”工厂经理吴子衡任执行委员,“元吉”工厂经理穆德让,“祥昶”工厂经理杨淑云二人任监察委员,“永利”建筑工厂经理杨长利任候补执行委员。由此可见,桓台建筑人在济南建筑同业公会中的地位和威望。此时,桓台在济南的建筑工人多达5000人以上。 随着建筑业的发展,桓台建筑人和在济南的一批营造厂相继外出拓展建筑市场,去北京、西安、开封、徐州、山西、陕西、甘肃、青海、辽宁、吉林、黑龙江及台湾承揽土木建筑工程。 起凤村(今起凤镇)巩芬房的“瑞芬”工厂于1939年到河南开封修住宅,建营房。 张桥村(今索镇)周茂兑的“德兴”工厂于1938年在江苏建徐州教堂、医院、铁路、火车站票房、红十字会礼堂、中国银行等。 徐州钟鼓楼 1936年周茂兑承建 永和村(今索镇)荣若俊的“永新”工厂于1941年在江苏南京建2000余平方的大明湖浴池,普丰面粉公司等。 北辛村(今索镇)张子文的“惠中”工厂于1939年在天津承建营房工程和维修南开大学宿舍等工程。 张桥村(今索镇)周茂昌的“德兴”工厂于1940年在河南新乡建桥梁、公路和西安玻璃厂。 前许村(今唐山镇)王树义的“中国长安”建筑公司于1940年在西安建曹家住宅群,在宝鸡市建厂房等。 王明桥村(今荆家镇)周文林的“大林”工厂于1927年在大连承建新记药房、大海滩“夏家河子”学校等工程,并在吉林省四平市修建住宅、商店等。 聂桥村(今新城镇)邢宗昱的“永兴”工厂和许家村(今唐山镇)王树义的“升义”工厂分别于1927年、1940年在北京市承包木制门窗、家具和承建厂房及大烟囱等。 建国村(今索镇)的王家兰的“兰顺”工厂于1931年在西安承建西安成丰面粉公司、西安珍珠泉浴池、万寿八仙庵等工程。 雅和村(今索镇)穆子贞的“元吉”工厂于1933年在山西太原承建晋丰面粉公司等工程。 田庄村(今田庄镇)阎长永的“永祥”工厂于1938年在甘肃兰州承建电厂烟囱、巴桥发电站库房等工程,还在青海省西宁市承建青海变电所、厂房等工程。 巴王村(今唐山镇)张仕仁于1938年在黑龙江省哈尔滨组建包工队搞房屋修缮等工程。 王庄村(今荆家镇)于文举、王树臣的营造厂、设计所于1948年在台湾台北承建工业厂房、工程设计等。 此间,有的桓台工匠更是漂洋过海到国外拓展建筑工程。 聂桥村(今新城镇)张守路于1926年赴朝鲜兴南邑开办“永兴”木厂,承包房屋木制修缮工程及农机具制造等。 北埠村(今田庄镇)魏同禄于1934年赴朝鲜新义州组建包工队修建房屋住宅,所用木工30余人均是桓台人。 刘家村(今田庄镇)刘宗岩于1934年赴朝鲜马田洞村组建包工队搞房屋修缮工程。 小庄村(今马桥镇)陈福臻于1940年赴南朝鲜汉城开办设计所,承包建房和建筑工程设计等。 聂桥村(今新城镇)邢宗晏于1942年赴南朝鲜汉城开办“永兴”木工厂,从事木工制作。 大元村(今荆家镇)马念悦于1949年赴美国太平洋云杉大道开办营造公司,从事建筑业及建材生产。 民国三十六年(1947)调查统计,桓台在省内、省外及国外开办建筑工厂、建筑公司、包工队共计101家。其中,省内济南市44家、淄博市8家、青岛市3家、潍坊市3家、德州1家、聊城1家、临沂1家、惠民地区6家;外省市有江苏省徐州、南京、镇江等5家;河南省郑州、开封、新乡共3家;四川省成都市1家;贵州省贵阳市1家;甘肃省兰州2家;河北省沧州、邢台、邯郸共3家;北京市2家;天津市1家;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共2家;辽宁省大连市2家;吉林省四平市1家;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家、青海省3家;国外朝鲜4家、南朝鲜2家、美国1家。在东南亚各国尚有数家。 至1947年,桓台县的建筑业形成了坐镇济南府(44家),雄踞山东八地市(23家),占据全国13省、市(26家),跨出国门(三国7家)大发展的格局。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北京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拉开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大幕。桓台县建筑工匠,积极投身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壮阔舞台,在建筑战线大展身手。 1950年,渤海军区后勤部驻索镇,组织桓台建筑工匠在乌河上修建小水电站。 1950年5月,山东省劳动厅调集桓台县建筑瓦工40人参加长山岛国防工程建设。 1950年10月,山东省劳动厅调集荆家镇建筑瓦工250人,参加莱阳国防工程建设,后转为山东省建筑公司职工,成为技术骨干。 1952年3月,桓台建筑工人在桓台索镇乌河修建“八一水电站”。 是月,王庄(今荆家镇内)王元臣,在西安承建灞桥电厂高60米的大烟囱。 1952年10月,惠民地区选调今荆家镇域内张中敏、孙学荣、吴云杰等40名建筑技工为惠民地区建筑公司的骨干力量。 1954年,桓台县首建大礼堂,位于乌河玉带桥东路北,长36米,宽18米,厅内座席800个,时为桓台建筑之最。 1955年建县烤烟厂烤房、仓库。 1956年8月建桓台索镇长途汽车站。 同年8月8日,淄博市建筑公司,从今荆家镇域招收建筑技术工人140名作为技术骨干。 1957年4月12日,山东省劳动厅调集今荆家镇域建筑匠工90人,参加大渔张桥涵、枢纽工程建设,后皆转为固定工人。是年,县内调集木瓦工匠百余人,参加援助蒙古国建设工程。 1958年2月,国家继续调集建筑工匠赴蒙古援助工程建设。桓台县建筑技工从县内外各地赴蒙。其中有一个刘大乾,是桓台县小官村(今果里镇)人,他是从山东省建筑公司被调集赴蒙的。就是他,为我们桓台争了光,为山东省争了光,也为中国争了光。 刘大乾,1952年被山东省建筑公司从桓台家乡招为建筑工人,他身强力壮,能吃苦,技术精,被提拔为施工管理人员。1955年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被评为山东省劳动模范。1958年7月,他奉命援蒙,在烟台火车站他代表省建筑公司全体赴蒙同志发了言,抵达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主持了蒙古中央政府高级干部住宅楼的施工,一干就是六年,创造了不凡的业绩。期间,举行了一次中蒙建筑工人大比武,刘大乾代表中国建筑队和蒙古国的“瓦工英雄”比赛,比赛时间8小时,看谁垒砖垒得快、质量高。 比赛场地上悬挂着“中蒙建筑工人大比武”的横幅,围观者人山人海。比赛一开始,蒙古“瓦工英雄”求胜心切略占上风,刘大乾沉着应战,紧追不舍。战至上半场,双方基本战平。下半场,刘大乾从容不迫,速度不减,手中的瓦刀翻滚飞舞,超过了蒙古的“瓦工英雄”,对方的气力已不如上半场。眼见刘大乾超过了他就慌了手脚,神情紧张,速度明显慢了。时间到了,大会宣布比赛结束,现场计数,裁判员公布比赛结果:刘大乾垒了7700块砖,蒙古的“瓦工英雄”垒了7000块砖,刘大乾获胜。赛场上立即掌声如雷,欢声如潮。晚上,刘大乾受到蒙古人民共和国主席泽登巴尔的接见,并向刘大乾授予证书和奖章,还一起照相留念。 周恩来总理访问蒙古国时,刘大乾率领山东建筑工人到乌兰巴托机场迎接,并作为代表向周恩来总理敬礼。晚上,蒙古国举行了盛大的欢迎周总理的宴会,刘大乾被领导指定和周总理、泽登巴尔主席同坐在一个大圆桌酒席上。 刘大乾在六年的援蒙建设中成绩卓著,被评为蒙古乌兰巴托市的劳动模范并出席了蒙古全国劳动模范大会。1960年5月,刘大乾被蒙古人民共和国授予劳动模范勋章和泽登巴尔主席亲笔签发的荣誉证书。 1958年8月15日,后孙桥村(今荆家镇)李其昌带领李振明、李庆迪、李兆志等人,赴蒙古国设计和施工了阿拉呼吐台舞厅,又于1959年4月为蒙古修建了国防疗养院。 1958年,桓台县选送建筑技工2000多名,支援兄弟县兴建机关、厂房。 特别值得桓台人民和建筑业自豪的是,1958年10月,王庄(今荆家镇)陈孝俊应调赴北京参加设计和施工了北京人民大会堂的山东厅。 1959年春,桓台县选拔能工巧匠张承勤、李金庆、王金亭、林兆功等5人,应调赴京参加十大建筑工程的施工。12月19日,前孙村(今荆家镇)工匠林兆功,因参建北京人民大会堂功勋卓著,出席了中央政府召开的庆功群英会,受到周总理接见并合影留念,还参加了庆功晚宴。1977年,后孙村(今荆家镇)李振庚、新立村(今新城镇)赵仕功等桓台建筑技工参加了毛主席纪念堂的施工建设,荣获国家奖状。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十余年间,桓台县的建筑工人响应国家号召,转战大江南北和国内外,以精湛的建筑技艺和传统精神,建造了诸多的知名工程,涌现了不少的模范精英,赢得了国际级、国家级的荣誉,并选调了近千名精干力量支援和充实了省市建筑公司,在更广阔的建筑战线上有更多的桓台人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贡献力量。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