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在这个春意盎然的四月,桓台博物馆博蕴志愿者继续深入田庄镇各乡村,开启文化惠民之旅,将博物馆特有的文化资源和教育资源与基层群众共享,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让更多群众享受到贴心的公共文化服务。
曙光村
“大家看到的《孝友图》册页,是王渔洋的祖父王象晋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请人编写成文字,再请当时著名画家绘成。因为使用的是天然矿物质颜料,即使历经四五百年,整体依然保持着十分鲜亮的颜色……”
4月15日,桓台县田庄镇曙光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上,内容详实的图文展板、深入浅出的生动讲解吸引了众多村民驻足围观,啧啧称奇。曙光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携手桓台博物馆开展“流动博物馆”进乡村志愿服务活动,为群众讲述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近距离感受历史与文化的脉动。
“檐椽艺术——瓦当”“巧夺天工——瓷器”“藏礼于器——青铜器”“考古桓台——史家遗址”……博物馆讲解员在展板前娓娓道来,重点介绍了多件彰显桓台地域特色的珍贵文物,带领村民深入了解桓台丰富的文物资源、深厚的文化积淀。宣讲员还真诚邀请村民们前往桓台博物馆实地参观,零距离感受历史器物之美。
“流动博物馆”巡展活动让广大农村群众有机会在家门口品鉴艺术瑰宝、了解地方历史、接受文博信息,切实将文化惠民落到了实处。”曙光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站长韩家凤表示,“我们将积极链接社会志愿服务资源,组织开展系列有内涵、有质量、有温度的文化惠民活动,不断丰富乡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时代,飞入‘寻常百姓家’。”
大寨村
4月15日,为了发挥博物馆的宣传教育功能,提高群众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桓台博物馆博蕴志愿服务队来到田庄镇大寨村,通过“流动博物馆”进乡村的形式,让村民足不出户便能近距离观看文物,解决基层文化传承的“最后一公里”,不断丰富乡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民族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
早上9点,大寨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组织村民来到村委。桓台博物馆和村委工作人员布置好展板,在村民们到来之后,博物馆的宣讲员开始进行讲解。
这次展览拉近了博物馆与民众之间的距离,让群众深入了解桓台留存下来的艺术瑰宝,感受历史的魅力,为群众提供有内涵、有质量、有温度的公共文化服务。
旬西村
4月24日,桓台博物馆博蕴宣讲团走进田庄镇旬西村,为前来观看的群众普及文物知识,以灵活的方式,通俗的语言将一件件彰显地域特色的珍贵文物以及文物背后的故事,生动地呈现在大家眼前。
此次开展“流动博物馆”展览进乡村活动,使广大群众在家门口就能领略家乡历史文化风采,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到历史文化熏陶,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怀 。今后,田庄镇旬西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将继续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和条件,创新宣教形式,积极展开形式多样的社会文化活动,让更多的文化活动走进村居,为村民们提供高质量的文化服务,以丰厚的文化生活滋养村民的美好生活。
胡中村
“没想到咱桓台有这么深厚的历史底蕴,博物馆里有那么多我们田庄镇出土的文物。”胡中村的村民忍不住感叹。大家都认真听着桓台博物馆讲解员的介绍,仿佛身临其境。
4月25日,桓台博物馆文化进万家活动走进田庄镇胡中村,以展板形式向村内群众展示书画、瓷器等具有桓台特色文化瑰宝。由于胡中村地处田庄镇南,交通并不方便,加之部分群众年龄较大,身体不便,去博物馆的机会少,这次移动博物馆的展出活动使得大家在家门口就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满足了群众的文化需求,受到村民的一致好评。
桓台博物馆作为城市文脉的守护者和传播者,为了“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秉承“讲好桓台文物故事,以文化自信传承历史文明”的理念,通过“流动博物馆”走进乡村社区,全面、真实地展示桓台历史的发展脉络和文化特征,探寻和解析历代先民在这块土地上的遗迹遗存。在新的起点上持续弘扬桓台的历史文化,为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肩负起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供稿:桓台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田庄镇文化站
编辑:王春梅
初审:桑声明
终审:伊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