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桓台一中附属学校2024年工作计划 | ||
---|---|---|---|
索引号: | 11370321004221038A/2024-5483727 | 文号: | |
发文日期: | 2024-09-01 | 发布机构: | 桓台县教育和体育局 |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国家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同时也是学校发展稳中求进、品质跃升的重要一年。根据国家教育强国建设要求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做好今年学校工作。
一、指导思想
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重要论述,统筹党的建设和教育教学,统筹师德师风建设和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统筹教学质量和“双减”落地,统筹学生学业水平提升和身心健康,统筹创新改革和安全稳定,巩固主题教育成果,深化拓展“三提三争”活动,以桓台县“教育品质扩优提升行动”和学校“教学质量提升年活动”为依托,持续推动办学品质提升,凝心聚力开创学校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二、工作目标
(一)加强党建领航力量,彰显党建品牌效应,努力争创省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
(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完善九年一体化德育课程体系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围绕庆祝建国75周年,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
(三)持续推进教学改革,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扎实开展大单元教学和项目化学习的实践研究。
(四)强化质量核心意识,抓实常规教学和集体教研,使课堂教学提优增质,助推教学质量再创新高。
(五)充分发挥家庭和社会育人作用,深化“学校(主体)—家庭(基础)—社会(依托)”三维育人格局,不断提升家长和社会满意度。
(六)推进精神文明建设,聚力打造文明校园、书香校园、平安校园、节约型校园。
(七)关注学生安全,增强学生健康体质,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与近视防控,全面提高学生健康素养。
三、工作重点
(一)开创党建工作新格局,全面优化育人环境
一是巩固深化主题教育成果。突出政治标准,落实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切实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突出思想引领,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凝聚共识,统领工作。突出组织引领,织密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提升党建规范化、制度化水平。突出队伍引领,做实“双培养”,锻造知行合一、内涵发展的红烛先锋团队;加强党带团队建设,凝聚党、团、队一体化育人合力。突出责任担当,充分运用责任机制传导压力,推动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党建工作格局。
二是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驰而不息纠“四风”、树新风、强作风。突出抓好意识形态主阵地建设,全面排查意识形态领域风险隐患,建立校园网络舆情应对机制。强化党章党规学习,领导班子成员带头锤炼坚强党性,带头严守规章制度,带头自警自省自查,从内心深处筑牢防腐拒变的思想道德防线,为广大党员干部树起清正廉洁、勤勉尽责的标杆榜样。
三是进一步提升学校治理水平。扎实落实党总支议事规则和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不断优化学校治理体系,确保学校各项事务有法可依,有制可循;学校重点工作有布置、有跟踪、有反馈,形成管理闭环;树立学校各项常规工作流程,提高效率设。
四是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2024年,我们将进一步强化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以此为抓手提升全面提升师生的精神风貌。
(二)坚持五育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一是推动德育课程品质提升。积极探索“课程思政”理念,充分发挥课程育人功能,着力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扎实推进九年一体化德育实施,对主题班会、升旗仪式、入团、入队、国防教育、远足研学、劳动实践、“我们的节日”等德育课程活动进一步规范梳理,结合新时代德育工作要求和“五育融合”探索实践,提炼亮点特色。完善全员导师制度,树立全员德育理念,建立以班主任为核心的导师团队,加强沟通协作,分享管理智慧。
二是着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阳光大课间”工作要求,推进体育多样化教学实施,全面提升体育课堂质量;关注学生眼健康,建设学校眼健康教育基地,扎实推进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工作。加强学校艺术课程与特色项目建设,逐步实现“让学生有一项能终身受益的特长”的目标。注重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依托省科普教育330工程网络平台、空中云课堂及学校科创类校本课程,积极开展各类科普教育创新活动,与淄博市科技馆开展馆校联合育人项目,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科创比赛,点燃学生的科技梦想。推进劳动教育综改项目拓展新途径,将劳动教育和学科教学、综合实践、科创教育、家庭教育等相互渗透融合。
三是持续推进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配齐配足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咨询及教研,定期做好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重点关注特殊群体学生,及时做好家校沟通,严防心理异常学生极端事件发生。
四是家校联动形成育人合力。定期召开学校家委会专题会议,注意倾听家长代表的意见建议。开好家长会,办好家长学校,有的放矢家开展家庭教育方法指导。做好家访工作,重视沟通交流,加强家校合作,形成育人合力。
(三)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努力提优增质
一是狠抓高品质教研服务高质量教学。欲强教师,先强教研。各教研组、备课组以问题为导向,想方设法解决教学实际中的难题。高质量教研必须实现教研前、教研中和教研后三个阶段的衔接贯通。教研活动要专题化、细节化,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要深到思维那里去,深到情感那里去,深到审美那里去。
二是持续推动教学改革。教学改革中最难做的是教师的理念更新。我们依托“山东省首批大单元建设实验校”,继续推进大单元课堂教学改革,引导教师从重视“学科知识价值”走向重视“学科育人价值”,完善“教-学-评”一体化评价体系。围绕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对学校“2-3-5”书院课程体系进行提炼、改进、升格;抓好校内提质增效主阵地,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12345”工程,优化教学质量管理和课程品质提升。
三是推动信息技术赋能课堂教学。学校继续以AR智慧课堂为引领,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方式变革及个性化学习等方面的应用场景,提升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持续探索推进交互式在线教学系统的应用,以“三个课堂”建设为抓手,深化区域教学教研,开展丰富多彩的校际交流和师生论坛活动,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四是依托品牌基地,推进学科组建设。以省创新素养培育实验学校和市首批基础教育教研基地为突破口,以我校在研课题为依托,探索学科教研组、备课组“教、学、研一体化”建设路径,构建“每个学科有研究项目,人人参与科研活动”的良好局面,努力实现学科组科研水平和教学效益的双重提升。
五是持续提升课后服务质量。淄博市政府工作报告把“优化课后服务”作为2024年惠生便民重点举措。要深入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课后服务有关工作的通知》精神,做到“五个严禁”,全面加强对各年级课后服务统筹管理,将体育、艺术、科技、阅读、书法、作业指导等加入课后服务课程超市,探索引进社会资源,逐渐丰富课后服务形式,不断提高课后服务水平和质量。
(四)加快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教研能力
一是强化师德师风建设。以教育部颁布的《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为标准,开展师德师风警示教育,签订师德师风承诺书,严查侮辱体罚学生、从事有偿家教等违反师德行为;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激发广大教师工作内在动力。
二是校本研修赋能教师成长。坚持“面向全员、层级培养、突出特色、优化资源”的工作思路,丰富校本研修形式,通过线上培训、外出学习汇报、主题论坛、专家引领等方式,促使校本培训与校本研究相结合,赋能教师专业成长。
三是成长共同体提升整体素质。依托“山东省中小学优秀班主任工作室孙锦慧工作室”“牛风玲课程思政项目化学习工作室”“VR智慧教学项目化学习工作室”等特色工作室构建成长共同体,以项目化研究的方式带动研训工作往深里做,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构建教学联合共同体,通过教学联合共同体凝聚共生共长智慧,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实现城乡均衡优质发展,让更多的孩子获得更加优质的教育。
(五)完善后勤保障体系,创建平安和谐校园
一是健全安全与卫生健康责任体系。深入落实“一岗双责”,确定安全责任管理主体,深化“1530”安全警示教育,增强安全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落实“安全六校长”制度,定期开展法治讲座,预防遏制校园欺凌,长期长效抓好防欺凌工作。加强卫生防疫宣传工作,做好学生近视防控工作,按期开展学生体检工作,做好流感、水痘、腮腺炎等传染病防控工作。
二是推进精细化管理,建设节约型校园。深入落实“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要求,加强“水、电、暖、物资”管理制度的细节落实,推行“年级处室负责制”管理,节能降耗,开源节流;开展“光盘行动”,节约粮食;积极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努力打造节约型校园。
三是加强学校对外宣传。围绕学校重点工作,充分利用各级各类新闻媒体、校园网、微信公众号、抖音视频号等,及时宣传学校工作亮点特色;着力加强在市级以上新闻媒体的宣传力度,不断提升学校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是持续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工作。高度重视文明校园创建工作,将创建省级文明校园纳入学校发展规划,紧紧围绕文明校园“六个好”的创建标准,开展多种形式的文明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五是扎实做好满意度提升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办学思想,践行新时代群众路线,持续开展“大家访”“家长进校园”活动,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系统解决家长反映的“急难愁盼”问题。聚焦教师素养提升、学生成绩提高、严控课后作业量、杜绝违反师德师风等关键工作,着力提升家长对学校办学的满意度。
回顾过去,我们在学校工作中付出了努力,也收获了成长。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秉持教育初心,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严谨的态度、更加务实的作风,为学生的成长和学校的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让我们携手共进,在教育的征程上不断前行,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