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台县教育和体育局
标题: 逐劳动之光,着“美好”底色
索引号: 11370321004221038A/2023-5405535 文号:
发文日期: 2023-11-19 发布机构: 桓台县教育和体育局

逐劳动之光,着“美好”底色

发布日期:2023-11-19
  • 字号:
  • |
  • 打印

逐劳动之光,着“美好”底色

——桓台县第二小学劳动教育案例

马踏湖畔,渔洋故里,桓台县第二小学坐落于有着“中国膜谷”美誉的桓台县。作为淄博市首批劳动教育示范学校,桓台县第二小学融合地域特色资源及经济社会渊源,秉承“为每个孩子创造美好未来”的办学宗旨,“教育让生命更美好”的办学理念引领下“美好教育成就美好未来”的育人模式探索中,构建了富有地域特色的校本化“尚美·田园”劳动育人体系,寻根传统农业生产劳动方式,破局陈旧劳动教育观念桎梏,丰富劳动教育育人价值,激发学生个体内驱力创新力,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推动了学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一、课题架构,打造“尚美·田园”劳动育人引擎

2020年12月学校申报的山东省教育教研课题“新时代小学生劳美融合教育的策略研究”成功立项,并于2022年12月顺利结题,课题组以“劳动教育+美育再造”为切口和路径,采用“目标研判—资源整合—情境建构—评价设计”4段流程,分别按照“学科与学科横向融合、年级与年级纵向衔接、课堂与实践彼此统整、家校社协同”4个维度组织策略,开发实施劳美创新融合案例,切实将新时代的要求转化成具体的育人目标,从空间、课程、学习、评价等方面进行顶层设计和重构,实现学生劳动态度、劳动价值观、劳动能力、审美能力培养的全程渗透、全员参与、全方位介入。

在新课标背景下,聚焦劳动实践中的真实问题,确立多个项目的课程体系:一是设立生活“智”理、创意设计、职业体验、公益服务、农耕探索五大主题,构建25个项目的跨学科融合体系;二是以研学为基础,设立“田园+思政”“田园+生态”“田园+农商”“田园+科技”“田园+人文”五个方面的跨界融合体系,逐步形成学生综合素养协调发展的学校课程体系。

二、项目驱动,擘画劳动精神浸润育人路径

结合桓台当地民风民俗,学校以小组合作形式确定项目,项目驱动任务,不同学科的教师一起参与,提炼关键知识点,建立问题素材库,组织学生探究解决,“雏鹰小队、校园义工、社区志愿”人人有岗位,“一分田”的菜从播下种子到舌尖劳动奖章评价量表上的美味……学生浸润式地劳动,形成了“爱”劳动——“会”劳动——“勤”劳动——“尚”劳动的全链式劳动融美育人路径。

项目化课程“舌尖上的桓台‘淄’味”,引领孩子们探寻桓台地域特色美食文化,开展识菜辨草;学会1-2个色香味俱全的拿手菜,并能介绍其制作窍门;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引导学生加强对家乡的热爱。“多姿多彩的桓台非遗”,则围绕桓台非遗文化,开展剪纸、掐丝画、草编,体会桓台传统手艺的精湛。“果蔬香里的桓台农耕”带领孩子们了解桓台农作物的种植、灌溉水系,以项目的形式展开探究、调研、汇报、答辩等。孩子们在体验“豆角的一生”“我的大蒜收获了”的劳动中,不仅收获了知识,还见证了植物生长的全过程,也感受了食物的来之不易,也树立了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价值观念。

三、牵住“牛鼻子”,筑牢劳动育人主阵地

“双新”背景下,学校深耕“五育并举”,通过综合评价、增值评价、结果评价、过程评价等方式,积极构建全新的教育评价生态,将学生的劳动素养养成纳入“基于大数据的学生综合评价”体系,让每个孩子的美好变化看得见。

1.梳理评价要素,注重五育融合的匹配性

针对“尚美·田园少年”五大育人目标及核心素养,研制劳动奖章评价量表,电子档案袋具体涉及到“学科成绩”“项目日志”“作品展示”“学分银行”“田园争章”“评者寄语”“整体画像”等内容,关注过程激励以及资料的搜集,关注最终结果的展现,关注个体本身及伙伴、老师、家长等各方面的参与,关注各个环节的信息汇总与分析。

2.注重过程评价,提升整体素养

搜集记录劳动体验、成果以及学分,组织“劳动争章”活动,利用雷达图来展现最终得到的结果。基于劳动学习项目的五大模块来设置奖章———“服务章”“自理章”“耕读章”“职业章”“创客章”,根据不同的奖章制定不同维度的评价标准,对每个孩子德、智、体、美、劳展开评定,全方位提升个体的素养。

桓台县第二小学“尚美·田园少年”劳动教育实施,着眼于让每一位二小“尚美”少的综合素养得到全面提升,促使全体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掌握必备的劳动技能,根植积极的劳动精神和家乡情怀,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美好”教育品牌,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贡献教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