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桓台县第二小学劳动教育——破界·赋权·联结·循证:创生劳动育人生态圈 | ||
---|---|---|---|
索引号: | 11370321004221038A/2024-5483312 | 文号: | |
发文日期: | 2024-10-26 | 发布机构: | 桓台县教育和体育局 |
桓台县第二小学在“美好教育成就美好未来”的育人模式实践中,着力培养“六有六会”尚美少年,围绕“会学习思考”“会劳动生活”“会合作沟通”“会探究创新”“会自我管理”“会运动审美”六会关键能力要点,打造校内和校外两大阵地,坚持“项目+”校内实践载体、“主题+”校外实践载体、“学科+”课堂实践和“活动+”育人实践,“分层”设置劳动课程内容,“破界”拓宽劳动教育形式,“放手”让学生学会生活,“赋权”让学生做生活的主人,“沟通”转变家长劳动观念,“联结”共绘劳动同心圆,“循证”实施劳动过程积分制、劳动实践成果展示与劳动实操等多维度评价,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尚美·田园”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育人成效突出。
(一)分层与破界:架构课程体系
1.顶层设计育人目标
依托指向五育的责任田园、科技田园、人文田园、艺术田园和健康田园,通过空间建构、项目整合、学习方式转变和发展性评价等实施路径,生成具体的学习项目,让学生释放自然天性、体会责任担当、创新劳动技能、提升生存智慧、增强健康体魄,成为具有担当之肩、智慧之脑、审美之眼、创造之手、健康之魄的新时代“尚美·田园”少年,从而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育美、以劳健体。
2.建立两大阵地,开发立体化分层课程体系
学校深挖劳动教育课程资源,打造校内、校外两大劳动教育阵地,建立了校内“一分田”耕读园劳动实践基地,并向高处扩展空间,增加种植面积;向外与近郊周边的生态园区等建立校外劳动基地,将环境育人、实践育人、服务育人、协同育人作为劳动教育实践重点,按年级安排劳动内容,形成常态化基础劳动教育课程序列;同时,学校结合五育融合下学生素养发展的关键能力,对德育、科学、综合实践、音体美等课程进行统整,聚焦劳动实践中的真实问题,确立多个项目的课程体系:一是设立生活“智”理、创意设计、职业体验、公益服务、农耕探索五大主题,构建25个项目的跨学科课程融合体系;二是以研学为基础,设立“田园+思政”“田园+生态”“田园+农商”“田园+科技”“田园+人文”五个方面的跨界融合体系,逐步形成学生综合素养协调发展的融合创新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二)放手与赋权:形成全链式育人路径
以“劳动教育+美育再造”为切口和路径,采用“目标研判—资源整合—情境建构—评价设计”4段流程,分别按照“学科与学科横向融合、年级与年级纵向衔接、课堂与实践彼此统整、家校社协同”4个维度组织策略,形成了“爱”劳动—“学”劳动—“会”劳动—“勤”劳动—“尚”劳动的全链式劳动融美育人路径。
项目化课程“舌尖上的桓台‘淄’味”,引领孩子们探寻桓台地域特色美食文化,开展识菜辨草;学会1-2个色香味俱全的拿手菜,并能介绍其制作窍门,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引导学生加强对家乡的热爱。“多姿多彩的桓台非遗”,则围绕桓台非遗文化,开展剪纸、掐丝画、草编,体会桓台传统手艺的精湛。“果蔬香里的桓台农耕”带领孩子们了解桓台农作物的种植、灌溉水系,以项目的形式展开探究、调研、汇报等。孩子们在“农耕园”植物的种植劳动体验着“豆角的一生”,以项目化的学习方式用语文随笔记录生长过程,用数学“复式统计表”描述表达,在一壶一水、一杆一线、一举一动中切切实实地感受知识、培养责任、提升能力。
“爱”劳动(围绕驱动性问题,同学们经过小组讨论,根据豆角的种植周期,从阅读、访问、播种、养护、管理与收获这几方面确定了各个阶段的核心任务。)—“学”劳动(创设怎样让豆角长的又快又好这一问题,同学们通过查找图文资料等,提前了解了科学种植的方法。)—“会”劳动(在豆角养护过程中,浇水、除草、施肥、按支架)—“勤”劳动(在和豆角相处的几个月里,同学们用各种各样的形式,向家长、老师、朋友介绍这位新朋友,《豆角的一生》出现在同学们的文字里、画笔下。每个孩子起初的种植条件和种子情况不同,有的孩子在种植过程中没能一次成功,造成了后期豆角的长势各不相同,遇到这种情况可以让孩子们复盘种植过程。)—“尚”劳动(“我为豆角代言”宣传海报或用豆角为家人做道菜等,可以激发孩子们坚持下去的动力和兴趣。同学们收获的不仅仅是一颗颗饱满的豆角,而且感悟到了四季节气更替,体验了耕种的辛苦与乐趣,感受到了团队的力量,培养了同学们良好的责任意识.)
(三)沟通与联结:打造课程融合教学模式
学校依托四大载体,重视课程整合,启智寓教于行,形成了具有引领性、多样性、体验性、开放性及适度性的课程融合教学模式。
载体一:以校本活动为核心的“项目+”校内实践载体。学校开设“校外课堂”“家庭课堂”,提升劳动教育实效。校内设置劳动岗位,划分班级劳动责任区,引导学生在分工合作中完成劳动实践。学校积极利用节假日、寒暑假组织开展“我是家务小能手”等家务劳动实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与基本的劳动技能。
载体二:以服务活动为核心的“主题+”校外实践载体。每学期开展社区服务劳动实践,组织学生开展“学雷锋树新风”“关爱留守儿童”“敬老院献爱心”等志愿服务劳动教育课程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接触生活,培养能力,锻造人格。
载体三:以课堂教学为核心的“学科+”课堂实践载体。学校坚持“学科关联、五育融合”的原则,将“大劳动观”牢牢树立在全体师生心中,以国家课程为依托,在语文、德法、科学、美术等多学科教学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注重价值体认,细化不同学科劳动教育的重点内容和形式。同时结合学校实际,编写了“探秘二十四节气”“探春、戏夏、品秋、悦冬”等劳动教育校本化资源,利用校本劳动必修课和选修课。
载体四:以素养提升为核心的“活动+”育人实践载体。学校每学期组织开展一次劳动技能展示和劳动成果展评,形成了“学—练—展—比”技能评比模式。一年级整理书包 ,二年级开展了叠校服戴红领巾比赛,三年级四年级进行了剥蒜摘菜比赛,五年级开展了“舌尖上的桓台‘淄’味——包水饺比赛”。学校抓住传承传统民族节日的劳动契机,组织学生进行元宵节做手工灯笼、端午节包粽子等具有节日特色、地域特色的手工劳动制作,让学生在感受中华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增强民族文化认同与自信。
(四)循证与改进:激活劳动育人机制
学校以时间为轴,从低、小处着手,形成以每周评、每月评和期末评的长期性评价模式,使劳动教育贯穿学生整个小学阶段的全过程。同时结合多渠道多措施,以多彩活动和多元评价为内容,补充和完善劳动教育评价的过程性、增值性和结果性。
1.每周评:综合评价平台
设置线上评价平台,学校利用钉钉平台开发了线上的“学生综合评价系统”,实现了线上线下同步,线下评价,线上记录,实现大数据的积累,建立中小学生劳动素养电子档案,实现“一人一档”,通过视频、照片等手段记录一周内完成的各项劳动项目并及时进行赋分。
2.每月评:个人成果发布会
学校为优秀的孩子搭建成长的舞台,给予孩子充分的自信与展示,将劳动教育根植于孩子的内心。不仅需要每一位学生都能被关注,同时也需要榜样的力量。还为有一技之长的孩子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例如一个月一次的班级成果发布,个人有突出实践成果的可以给孩子举办个人成果发布会,可以放在星光舞台展出。
3.期末评:劳动技能大赛
学校结合省编劳动教材里的相关劳动技能,加入日常生活劳动清单里的项目,结合校本特色,分年级组织全体学生开展自理“秀”活动,如一二年级将叠衣服、穿衣服等生活劳动与每学期的乐考相结合,不仅能记录学生一段时间的劳动进步程度,还能根据学生“秀”的技能完成度获得相应的积分,最终这些积分也一并纳入学校“尚美”争章评价。
学校将劳动教育融入校本课程体系之中,见之于学校与家庭之间,构建“破界·赋权·联结·循证”式的劳动育人生态圈,为尚美少年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与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