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台县教育和体育局
标题: 桓台县特殊教育学校2022-2024年发展
索引号: 11370321004221038A/2023-5406881 文号:
发文日期: 2023-11-24 发布机构: 桓台县教育和体育局

桓台县特殊教育学校2022-2024年发展

发布日期:2023-11-24
  • 字号:
  • |
  • 打印

第一部分  发展背景分析

一、学校概况

我校为县属特殊教育学校,创建于1998年,是经县政府批准成立的全县唯一一所从事特殊教育的九年一贯制学校,目前招收县域内的智障类学生。学校位于索镇街道兴桓路3278号,现占地面积17459平方米,建筑面积6600多平方米,校园绿化面积4600平方米,学校绿化率达到26.3%,生均绿化面积70.7平方米。

学校现有7个教学班,2个送教上门班,在校学生65人,26名教职员工,其中在编专技教师26人,专技教师中,21-30岁1人,31-40岁7人,41-5012,51-606人,平均年龄44.5岁;取得研究生学位2人,大学本科学历26人,师范类专业毕业26人,其中特殊教育专业毕业10人。

二、发展优势

1.办学条件:近几年保证经费投入用于改善办学条件,班班配备了多媒体设备,更换了护眼灯,新购入了多感官训练仪等特教资源设备,建成了塑胶操场,课程配套的感统训练室、音乐治疗室、心理咨询室等各种功能用室建设齐全,教师办公电脑实现了人手一机,为学校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

2.办学经费:每年县能保证特教专项经费、特教生活补助、生均公用经费按时拨付,对残疾学生实行全免费教育,进一步提高了我县残疾儿童义务教育的入学率、巩固率。

3.班子建设:学校领导班子专业结构、能力结构搭配合理,熟悉教育教学管理,初步建立了集体领导与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工作模式,能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班子成员之间的全局观念、合作意识及整体合力在不断增强中。

4.师资队伍:从学历上看,本科学历占比78%,是一支文化素质高的教师队伍;从职称划分上看,高级教师   人,一级教师14人,中高级教师职称占比   ,是一支业务过硬的教师队伍。学校领导一线出身,对教育教学有较多的经验及认识,能正确领导教师投入教育教学改革,打造出有爱心、讲奉献、善团结、爱学习、肯钻研的师资队伍。

5.科研水平:学校有一批科研意识强、专业发展水平高、教育教学能力强的教师,曾参研、承担过多项县级规划课题和教师专项课题,具备一定的科研基础。学校教研学评一体的业务活动形式,使教师形成了对日常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审视、分析、思考的意识,习惯于将研究作为一种自觉的行为,有效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

6.地理位置:学校地处桓台县中心地带,交通便利,周边有桓台县中医院、普通中小学、公园名胜、文化景区、各大超市等,社区资源丰富,学校可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共建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发展困难

(一)师资数量缺口大,师资结构亟待改善,师资队伍建设任务极其艰巨。当前,在校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学生残疾类型趋于多样、复杂,残疾程度越来越重,康复类教师、职业培训类教师、音美学科专任教师缺位现象日益突出。

(二)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大班额问题突出,为日常教育教学和安全防护造成困难。根据山东省特殊教育学校班级规模要求,培智班的班额为6人,目前我校班额为8人不等,普遍超标准。学生人数过多且情况复杂,突发情况频出,课堂秩序难以保证,导致教师无法有效组织课堂教学和护导实操,存在一定安全隐患。此问题已经成为学校下一步发展的瓶颈,亟待解决。

(三)康复班专业课程单一,实操资源不足,康复培训基础设施有待加强。随着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校康复班单一化的专业课程,难以满足学生康复发展的多样性需求。教学用房、康复中心中心等面积不足,课程设施设置不够充实完善,与康复教育规范要求有很大差距,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和发展滞后现象,严重制约了康复教育的发展速度和水平。

 

第二部分  指导思想和办学理念 

一、指导思想

以人为本,以满足智障学生特殊需要为本,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根据桓台县教体局工作精神,继续将提高智障学生的各项能力为教育教学的工作中心,以服务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宗旨,大力巩固提升智障儿童义务教育质量,积极推进中职阶段的深度和广度发展,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构建并优化学校特色课程体系,结合内部区块细化管理,形成学校教育教学新型生态格局,整体提升学校的特殊教育质量。

二、办学理念

随着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特别是《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所彰显的“让生活走进培智教育,让教育改变学生生活”的理念和精神,要求培智教育应该更注重学生最终归属社会的需求。原办学理念和校训确立至今约二十年,其定位已经不能满足学校新时期的发展需求和智障学生对具有持续发展力、提高生活品质的要求。因此,修改办学理念和校训。

办学理念“尚自然,尊崇天性;重养成,多元发展。”

释义:尚自然,尊崇天性:蔡元培有言:“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每一位学生都独一无二,学校教育要做的是维护与发展他们的个性,而不是剥夺与禁止。学校教育,以尊重为前提,给予孩子最大的学习自由,以求充分挖掘他们自身的潜能,使之得到最佳的发展。

重养成,多元发展:“玉不琢,不成器。”每一位学生都是一块纯天然的璞玉,虽然质地良好,还是要经过学校教育的雕琢,去除杂质,方能成为精美的玉器。重养成,即重视良好习惯的养成,人性本善,却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对于心智还不成熟、三观还未确立的学生而言。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品德修养上,都要立规矩、有章法,使其遵从并执行。在养成教育的基础上,还要拓展多方面的才能,全面发展。

根据智障学生的身心特点,灵活的选择特殊教育,唤醒生命意识,启迪精神世界,回归主流社会。指引他们实现生命价值,增强生命能力,从而提升生命质量。

校训“和融共生 崇真向善。”

释义:和融共生:在承认“不同”事物之矛盾、差异的前提下,把不同的事物统一于一个相互依存的和善体中,并在和善过程中,吸取各个事物的优长而克其短,使之达到最佳组合。由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各不相同,我们在执行康教结合的教育方法时必须根据每位特殊儿童的具体情况来制定专属于其个人的教育方案。一个学生一颗星,每一颗星都有他们最闪耀的光芒,只是需要我们教师教给他们方法,让他们用生活的钥匙适度点亮自我。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中,在融合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教师要充分尊重不同的受教群体,满足其成长需要,为每一个学生的特殊性寻找和开辟最有利的发展道路。

崇真向善:真:一是指真理,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探寻教育的科学规律;二是指真实,即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教人求真,学做真人。向善,即心怀希望,奔向美好。教师要以仁爱之心、友善之德、真诚之品、守责之行去影响和感化每个学生;学生要强化自我修养,自我完善,弘扬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融善于心,践善于行,真诚待人,真心做事,提高人文素养,升华人生境界。 

第三部分  学校发展目标 

一、办学目标

经过三年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专业性、特色化、资源整合的特殊教育学校。

专业性:开展职业教育,实现中职班专业课程拓展,通过教培一体资源引进、校外实训基地代培、鼓励自主研发等渠道,培养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和深度,做适合智障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专业性课程,实现内涵和形式的双提升。

特色化:从传统课程教学转型为课程体系化发展,构建多种类型的课程群,集特色课程、特色实践、专业特色、班级特色于一体,构建具有融合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资源整合:整合学校、家庭、社区、社会等多个层面资源,联合各领域人士,根据区块需求和课程特色对资源进行二次开发,为智障学生及其家庭提供最适宜的服务于支持。

二、培养目标

培养自食其力、融入社会、人格健全的学子。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会生活、爱生活;知回报、懂感恩;能交往,乐处事的新时代少年。具有乐观向上的处事态度,友善懂感恩的人格品质;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健康的生活情趣;能够独立居家生活,会与人进行基本的沟通交往;知道用自己所学的劳动技能服务社会的的公民。

三个层次学生的成长目标:重度智障学生学会自理生活,在家人的看护下能够乐观向上的生活;中度智障学生能够融入社会,运用所学技能独立生活;轻度智障学生学会实操型职业技能,能够从事简单生产劳动,服务社会。

 

第四部分 领域目标

 

领域

现状

目标

学校占地面积17459平方米,建筑面积6600多平方米,绿化面积4600平方米。新教学楼已投入使用,旧校舍建筑加固时限已到,等待相关单位鉴定。

1.科学合理规划校园场地,整体绿化。

2.申请改造南楼,根据专业需要建设实操中心,改造并扩建食堂。

3.改造破旧地面和学校大门。

部分康复器械有待更新,心理咨询室急需应用软件。

4.统一调整北教学楼用房,康复教室与心理咨询室比邻安置,形成资源中心,根据需要更新康复设备、购置心理工作软件。

和谐校园氛围逐步形成,以人为本,依法治校管理较为规范,细节化管理有待加强。

5.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学校章程、学校绩效考核方案及各项规章制度,提高制度建设水平。

学校现有26名教职员工,其中在编专技教师26人,获研究生学位2人,本科学历26人。一支良好的队伍虽已形成,但整体趋于老龄化,青年教师的专业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教师数量严重不足。

6.完成新一轮中层干部竞聘工作。

7.制定并执行五“精”型教师梯队培养计划,完成青年教师个人三年发展规划的制定和考核,建立健全“和善”教师发展体系。

8.继续引进康复(医护)类、特教学科、职业培训类教师。

学校坚持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研究和实践,但实施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有待于构建具有学校教育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9.在完善原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重组构建由八大课程群组成的课程体系,充实发展,形成特教品牌。

10.引进新课程资源,组建团队做课程开发。

学校注重学生的常规管理,教育活动开展有序,完善了德育课程教材。能定期进行家长学校的培训学习,家校沟通通畅。班主任教育水平有待提高,学校、家庭、社区资源整合的教育合力有待加强

11.建立健全班主任队伍培训机制和星级班主任评定机制,加大对新任班主任的培训力度和骨干班主任培养力度,打造特色班级。

12.完善家校社合作体系,建设亲子、研学等德育课程,开展特教思政研究,与主题活动相结合,提炼形成我校的德育特色。

13.制定并逐步完善学生综合评价方案,制作学生评价手册,规范学生成长档案,整合课程评价,构建全方位学生评价体系。

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管理制度基本完备,常规教学活动开展有序,但考核评价机制有待完善,教研组建设和发展不平衡,课堂效率有待提高。

14.完善“优秀教研组”管理评价机制,进一步规范教研活动流程。

15.全面开展分层教学和学评一体化研究,形成适合特教课堂的教学模式。

16.打磨新任教师规范课、骨干教师优质课,关注个别化教学。

正在研究的县级教师专项课题   个,教师有参与科研活动的意识,但论文发表数量不多,科研能力有待提高,教科研制度有待进一步规范完善。

17.修订完善教育科研管理制度,加强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完成现有课题研究、结题任务。

18.立项学校新课题2个。

19.将论文数量、质量纳入教师评价机制中,保证每年有一定数量的论文在各级评比中获奖或公开发表在教育类期刊杂志上。

校园整体文化设计有统一规划,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班级文化布局需在统一的基础上彰显特色,有待进一步发展。

20.营造“和▪善”文化氛围,围绕精神核心建设校园环境,进一步突出艺术性、观赏性和书香文化气息,发挥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

21.构建各具特色的班级文化,结合特色班级创建凝练班风、班训,做内涵发展。

22.开展符合时代精神的主题教育和文体活动,丰富教职工的精神生活。

处在断层阶段,有待整合进一步发展。

23.构建“和善”教育课程体系,培养、发展学生的生存能力,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

24.加强实践课程建设,打造“技能大赛”品牌活动。

25.增加职业教育,在茶修、花艺、西点、编织、手工皂、陶艺等方面凸显特色。

 

第五部分  重点工作及具体措施

 

重点工作一:校园建设

发展措施

1、重点关注南楼改造工程,力争2023年暑期全面完工

2、根据使用需求整体规划设计校园绿化场地,重新铺设破旧砖地实现区域分离,2023年暑假全面完成绿化工程和校园美化布置。

3.重新整修学校大门,集宣传绿化设计性于一体,实现人车分离,2024年完工投入使用。

重点工作二:队伍建设

发展措施

1.争取上级主管部门支持,增加岗位编制,引进医护(康复)类、特教类、师范类青年教师。

2.抓实青蓝工程,实行导师负责制并加强考核。建立刚性要求和考核方案,形成“带、教、研、赛、奖”为核心的导师带教机制,完成青年教师个人三年发展规划。

3.关注教师梯队培养建设,制定并落实教师常规量化和发展性评价方案,启动“精锐”教师培养计划,形成五“精”型梯队,即:“精细型”、“精巧型”、“精彩型”、“精致型”、“精锐型”教师。努力为各层次教师提供交流展示平台,学校师训按计划保证投入和培训质量,均衡各层次教师培训频次。

4.抓好教师小课题研究与管理。结合课程开发开展教师小课题的研究,鼓励教师积极申报立项,以研促教,加速教师专业化发展。

5.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整合创新,形成以师德教风、专业研究、文化生活三大支柱为主体的教师文化格局,整体构建以“和善”文化为精神内核,以“真善于心、细致入微”的教育服务理念的“和善”教师管理体系。

重点工作三:教学改革

发展措施

1.加强学习和系统培训。定期开展在线专题培训,在可行范围内提高教师外出学习和交流频次。

2.建设学习型、研究型教研组。教研组实行“学、研、教”一体化活动模式,规范前、中、后活动流程和教研内容,侧重对青年教师的最内培养。

3.关注个别化教学。教案中体现对学生分层教学的设计,加强实施过程中对各层次、个体的关注和个别化体现,利用教研活动推进对分层教学模式的研究探讨,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促进爱学课堂对学生个体的效能最大化。

4.落实教学常规管理。完善并严格执行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加强自查、互查和指导,有计划、有组织、有主题地开展学评一体教学研究和观摩活动,有效开展教学年会。

重点工作四:课程建设

发展措施

1.组建以校长、分管主任、学校骨干教师为主要成员的课程管理团队,制定管理机制和课程支持,成立课程开发团队,有序、稳步开发“两步”“四轴”“八小”课程群,“两步”即:唤醒生存本能、涵养社会品行两步并行,“四类”既:身心发展、认知成长、能力提升、社会融合四条区块轴,“八小”即:小蜗牛适应课程、小袋鼠亲子课程、小书虫阅读课程、小羊驼治疗课程、小能人品鉴课程,小公民思政课程、小巧手劳动课程、小学者研学课程八个课程群,整体构建以“和善”文化为精神内核,以“真善于心、细致入微”为教育服务理念的“和善”教育课程体系。

2.各课程群相对独立管理,团队成员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学习、研讨等活动,做好文本整理、实操记录等工作,开发适合特教使用的教学用书和评价方案,做好资料的整理。

3.建立课程开发支持保障体系,保证经费预算和使用,积极协调提供各种资源支持。

重点工作五:德育工作

发展措施

1.与青蓝工程相结合,实施带教培养。集培训、常规、策划、奖励、特色、社评于一体,对全体班主任进行星级培养和评定。

2.进一步完善学生综合评价方案,整合课程评价,整体构建以“和善”文化为精神内核,以“真善于心、细致入微”为教育服务理念的“和善”学生评价体系,建立“和善”学生综评体系,以“新时代好少年”培养目标为导向设计适合学生的综合评价手册指导学生发展,为师生及家长提供成长指导。

3.以德育课程为载体,充分整合资源开展以“适性融合”为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定期开展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入社会生活场所开展项目化实践活动,通过学乘地铁、超市购物、商场导航、影院DIY、文化研学、环保行动、爱心义卖等主题项目,打造德育特色品牌活动。

第六部分  保障机制

一、思想保障

全体教职工树立大局意识、发展意识、责任意识、正气做事意识,充分认识搞好三年发展规划的重要性,明确学校三年发展规划的目标和重要任务、措施,达成共识形成共同愿景。发挥个人自觉性主动参与规划实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共同利益追求。

二、组织保障

组建以校长为组长的发展规划管理领导小组,具体负责“三年规划”的全程管理,发挥组织、指导、协调、服务等管理作用。学校及各处室、各班级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把规划内容落实到位。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全员参与,高校促发展。领导小组定期自评,定期检查目标达成度,适时调整、改进和完善规划。

三、制度保障

发挥教代会参与学校管理的作用,健全学校民主管理制度和实行校务公开制度。新一轮学校三年发展规划提交教职工大会充分讨论,在讨论中统一认识并逐步完善,形成共同愿景。

修订完善落实规划的常规管理制度,实现“定人、定岗、定目标”的规划落实要求,根据岗位目标责任形成岗位目标落实方案分解到各处室工作计划中。

建立自我评价、家长评价、主管部门评价三结合机制,每年度听取上级领导、督导部门、学生家长和社会对学校办学情况的指导,在对规划目标的达成度进行评价、分析、反思后,由校长向教职工大会报告规划年度实施进展情况并结合下一年度工作要求制定后续的年度计划。

四、后勤保障

完善后勤管理机制和管理流程,为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创设一个适用、通畅、高效的服务平台,形成良好的后勤运行机制,提升后勤服务质量和内涵。积极争取项目经费,合理规划经费预算、使用经费支出,为提升学校整体实力提供保障。

 

附:

2022年度目标实施计划表

目标领域

目标内容

责任处室(人)

1

完成南楼改造。

副校长(伊海)

总务处(任海涛)

2

更新食堂老化设备和餐桌椅。

3

完成北楼布局微调及其它零星维修。

4

购置、更新康复中心设施设备。

副校长(伊海)

总务处(任海涛)

5

添置功能室设备。

6

完善录播教室建设及设备添置。

7

增加音律教室一个,添置色空鼓若干件。

学校管理

8

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学校章程。

副校长(王鲁芹)

办公室(陈欣)

9

进一步完善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并编订成册

10

建立学校管理体系,形成较完善的管理流程

11

根据需要引进教师。

副校长(王鲁芹)

办公室(陈欣)

12

进行新一轮分级竞聘。

13

制定教师教师梯队培养计划和五“精”型教师标准,指导青年教师完成个人三年发展规划,完善教师个人档案。

14

落实教师培训措施,有一定比例的教师外出学习、交流。

15

完善并落实学生综合评价方案,建立“和善”学生综评体系雏形,规范学生成长档案管理。

副校长(金艳菊)

学生发展中心(张国)

16

制定班主任星级评价方案和考核标准。

17

办好家长学校,开发亲字课程,举办一次家长开放日活动。

18

与课程开发结合,策划组织社会实践系列活动,加大宣传力度。

19

结合实际开发班级特色项目或主题。

20

举办特殊教育年会一次。

21

组建团队,建立“和善”教育课程体系雏形。

副校长(金艳菊)

教学科研中心(李丹)

 

22

初步搭建课程框架,确定课程内容。

23

探索课程评价与学生综合评价的结合点,纳入综评体系建设,初步实现评价一体化管理。

24

开展专题培训,提升教师课程开发能力。

25

每学期举办一次课程交流会。

26

举办教学年会一次。

副校长(金艳菊)

教学科研中心(李丹)

27

研究建立教研组活动规范模式。

28

完善教研组评价机制,评选优秀教研组。

19

定期进行教学工作展示评比。

30

做好原有课题的研究和结题工作。

31

申报市级课题1个,县级课题1个,教师个人课题若干个。

32

组织学校教育教学随笔、论文比赛。

35

搭建“和善”教育课程体系雏形,初步完成三级文本并实施教学。

副校长(金艳菊)

教学科研中心(李丹)

宣传科(李晓妍)

 

36

举办生活技能大赛,学生生活技能方面初显成效,彰显特殊教育特色。

37

建立校外教育基地合作关系,初步形成长期合作机制。

38

制定系列特色活动方案,完成并完善项目化实践活动3-4个,初显成效,有媒体报道。

 

2023年度目标实施计划表

目标

领域

目标内容

责任处室(人)

学校

建设

1

更新功能室家具及设备。

副校长(伊海)

总务处(任海涛)

2

校门口安装宣传用LED屏。

学校

管理

3

修订学校绩效考核方案

副校长(王鲁芹)

办公室(陈欣)

4

完善学校组织沿革、大事记,搜集整理校史资料。

5

细化学校管理流程,制定自评标准。

6

根据需要引进青年教师。

副校长(王鲁芹)

办公室(陈欣)

7

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师培训,落实培训措施,有一定比例的教师外出学习、交流,基本形成师德培训模式雏形。

8

进行五“精”型教师评定,制定个人成长档案管理办法,充实教师个人档案。

9

制定青蓝工程管理办法,每学年评选“青蓝好搭档”

10

进一步完善“和善”学生综评体系建设,优化学生成长档案内容。

副校长(金艳菊)

教育科研中心

(李丹)

11

进行班主任星级评定,每学年考核一次

12

办好家长学校,充实亲子课程,开展家庭教育展评

13

完善社会实践系列活动过程和内容,形成阶段性成果。

14

以班级特色为抓手,发展特色班级内涵,初建特色班级。

15

组建班级德育管理团队,制定管理办法。

16

完善“和善”教育课程体系架构,形成阶段性教育成果。

副校长(金艳菊)

教育科研中心

(李丹)

17

进一步完善、细化课程内容,形成课程管理常态。

18

每学期举办一次课程交流会。

19

编写部分新课程教材编。

26

举办教学年会一次。

副校长(金艳菊)

教育科研中心

(李丹)

27

进行教研组活动展评,评选优秀教研组。

28

全面进行课堂分层教学模式与策略研究,细化听评课细则。

29

开展青年教师评优课活动。

30

对在研课题进行阶段性考核并提出可行性建议。

副校长(金艳菊)

教育科研中心

(李丹)

31

组织学校教育教学随笔、论文比赛。

32

开展专题培训,提升教师科研能力。

33

整理课题阶段性成果,做好1年期课题结题工作。

34

完成“和善”教育课程体系搭建,修订完善三级文本,编制学生文本,有媒体报道。

副校长(金艳菊)

学生发展中心

(张国)

37

完善社会实践系列活动,稳定活动周期和模式,进一步开发活动德育内涵。

 

2024年度目标实施计划表

目标

领域

目标内容

责任处室(人)

学校

建设

1

设计制作校园标志景观和宣传栏。

副校长(伊海)

总务处(任海涛)

2

完成学校大门改造和部分功能室装修。

3

根据新增教师人数、设备淘汰情况添置教师用电脑,确保人手一机。

副校长(伊海)

总务处(任海涛)

4

根据需要购置教育教学和办公设备。

5

购置教育教学及办公软件。

6

根据自评标准,每学年进行一次学校管理内部评估。

7

根据需要引进教师。

副校长(金艳菊)

教育科研中心

(李丹)

8

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师培训,落实培训措施,有一定比例的教师外出学习、交流。

9

进行五“精”型教师进阶评定,评选“青蓝好搭档”。

10

进行教师个人三年发展规划落实考核,完成“和善”教师发展体系构建。

11

进行班主任星级评定学年考核。

副校长(金艳菊)

学生发展中心

(张国)

12

全面有效实施亲子及德育课程,形成展示性课程成果。

13

全面实施特色班级建设,重点培养特色班主任2-3名。

14

全面实施德育团队管理办法,评选“出彩德育团队”。

15

形成社会实践德育品牌,编制完成德育图册。

16

完成“和善”学生评价体系构建。

17

形成较完备的“和善”教育课程体系,成果充实,彰显课程建设特色。

副校长(金艳菊)

教育科研中心

(李丹)

18

每学期举办一次课程交流会。

19

审核出版特色课程教材。

20

完善课程内容,深度挖掘课程内涵,打造特色案例。

21

举办教学年会一次。

副校长(金艳菊)

教育科研中心

(李丹) 

22

进行教研组活动展评,评选优秀教研组。

23

形成分层教学课堂、教研、作业和学评一体化常态。

24

开展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和教学常规展评。

25

细化教学管理量化细则。

26

做好课题研究管理和结题工作。

副校长(金艳菊)

教育科研中心

(李丹) 

27

组织智慧教师、智慧班主任创新主题论坛。

28

组织学校教育教学论文评比。

29

做好课题研究成果校内推广。

特色建设

30

建成“和善”教育课程体系,形成常态化管理模式。

副校长(金艳菊)

教育科研中心

(李丹)

学生发展中心(张国)

宣传科(李晓妍) 

31

形成稳定的特教专业课程门类,完成校本教材编订出版。

32

校内康复中心建设完备,校外教育基地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并形成较完善的合作培养机制。

33

形成社会实践德育品牌,分类整理活动资料装订成册,制作印刷活动图册,在市级以上媒体做专题新闻报道至少1次(纸媒半个版以上),编排展示性成果,组织一次成果展示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