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台县农业农村局
标题: 桓台县2020年脱贫攻坚工作总结
索引号: 11370321MB2859310R/2021-5125743 文号:
发文日期: 2021-02-03 发布机构: 桓台县扶贫开发办公室

桓台县2020年脱贫攻坚工作总结

发布日期:2021-02-03
  • 字号:
  • |
  • 打印

2020年,桓台县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省、市《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实施意见》《脱贫攻坚自查评估工作方案》要求,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全力补短板、强弱项,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2020年,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19110286人,其中脱贫享受政策的47199037人,脱贫不享受政策的4721249人。目前“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政策全面落实到位,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稳定超过5200元。

一、2020年脱贫攻坚工作情况

(一)加强产业扶贫,多措并举促增收一是实施产业扶贫,稳定脱贫基础。2016年以来,投资4815万元实施的34个扶贫项目,2020年度实现收益431.7万元,9月底前已差异化分配到户,惠及贫困户41668302人。其中2020年度实施的5个产业扶贫项目,已全部完工。二是设置扶贫专岗、公益岗位。为激发贫困劳动力内生动力,实现就近就业增加收入设立“扶贫专岗”207个,公益岗位272个,发放岗位补贴202万元。三是参照我县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采取补差方法,为169308名人均纯收入低于5150元的贫困人口发放生活补助金34.78万元。四是对参加孝善扶贫的1793人,按照15%的比例给予奖励补助。五是实施低保制度和扶贫政策有效衔接。为一般贫困户中重度残疾人按照每人每月100元标准发放生活补贴,共计发放补贴66.75万元,惠及3388人次;六是提高低保、特困供养标准,增发部分8月底前全部发放到位。

(二)严格政策落实,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一是全面落实教育扶贫政策。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各项教育资助补贴、保障政策全面落实到位,发放教育补助250.83万元;完善控辍保学长效工作机制,保证适龄儿童少年全部入学;针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孤困境儿童、留守儿童、残疾儿童等弱势群体开展帮扶救助,做到不漏一户一人。二是全面落实健康扶贫政策。为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代缴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扶贫特惠保险和大病保险,实施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保证贫困户住院时个人负担政策范围内医疗费用低于政策范围内医疗总费用的10%。贫困户门诊统筹50元起付线(含50元)以下部分由县财政按50%予以补助;实行常用药品下村和药品代购服务,为行动不便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慢性病患者、独居老人、失能半失能人员等特殊困难群体配送所需药品,为958人提供药品代购服务,代购种类397种;家庭医生签约实现应签尽签,到村卫生室坐诊人数累计3694人次。将慢性病鉴定服务下沉至村,逐户逐人进行排查,将4924名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员纳入慢性病保障范围,减轻了贫困群众门诊看病负担。三是全面落实住房安全有保障政策。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安全鉴定全覆盖,全面完成2020年新排查279户危房改造任务;对2073B级住房存在漏雨、裂缝和偏房、大门、院墙进行修缮,为827户修建爱心小路,改善贫困群众居住条件。四是全面落实饮水安全政策。针对个别村庄使用自备井的情况,聘请第三方全面进行了监测,通过联通同源同网管线与村内自来水管线或安排扶贫专岗送水等方式,保障贫困户饮用水安全。五是全面提升贫困群众幸福感。全县2252名结对帮扶干部到村入户,规范档案,讲解扶贫政策,吃感情饭,召开座谈会,帮助贫困户化解矛盾、打通政策落实堵点、解决生产生活实际困难;帮扶干部、志愿者、村干部积极上门帮助清理卫生,通过传帮带改变贫困群众的生活习惯;通过实施“积分扶贫”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提高脱贫致富的积极性。

(三)狠抓行业扶贫,夯实脱贫攻坚基础一是加强兜底保障。对符合低保和特困供养条件的贫困户进行全面摸排,切实做到应保尽保。实施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为1019名非建档立卡低保户缴纳扶贫特惠保险,为非建档立卡低保高校学生发放资助资金14.25万元。二是对因残因病造成持续支出型困难家庭中的失能半失能人员,通过购买服务或居家照料、扶贫专岗等方式保障日常基本生活。三是加强残疾人扶助。自20201月份起,提高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并严格落实发放政策。对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及时办理残疾证,实行应办尽办;实施建档立卡残疾人家庭坡道、扶手等无障碍改造528户,发放闪光门铃、洗浴坐便两用椅等辅助器具3475件。四是加强就业扶贫。对有劳动能力和务工需求的贫困户全面摸排,今年以来对有就业意愿的96名贫困人员进行了就业帮扶工作,目前已有89人通过企业和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对有培训意愿的7名贫困人员进行了线上线下培训,已有3人培训合格。各扶贫企业、社会组织积极安置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为贫困户增收脱贫提供了保障。

(四)汇集社会力量,助力脱贫攻坚。一是深入推进金晖助老、牵手关爱、希望小屋三项行动。打造1+2志愿者结对模式,两名志愿者结对一个困难老人或孩子,每月进行走访,提供亲情陪护、课业辅导等服务;为23户家庭困难适龄儿童建设希望小屋,为贫困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二是扎实开展系列帮扶活动。各镇、各单位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开展扶贫日系列活动;持续开展“情暖贫困户·春联送万家”扶贫日系列活动;持续开展“过暖冬·过好年”活动,对全县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进行走访慰问;创建“美家·爱心超市”,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美化家庭环境。三是广泛发动社会扶贫。动员企业、社会组织及志愿者参与扶贫。企业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捐款捐物等,带动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增收。社会组织开展各种志愿扶贫活动,如“衣暖童心”“爱心妈妈——关爱留守、孤困儿童”等,营造全社会关心扶贫、爱心扶贫的良好氛围,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协同推进的扶贫格局。扎实做好消费扶贫,对4家企业扶贫产品进行认定,邀请扶贫企业参加消费扶贫展会及其他活动。

(五)扶贫协作工作取得突破。加强桓台—阳信间社会扶贫和行业扶贫工作交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残联、教育、卫生健康等行业部门多次组织活动,每年向阳信县提供扶贫协作资金500万元,实施产业项目,带动贫困人口4000余人。910日召开了桓台—阳信扶贫协作联席会议,努力实现桓台阳信卫生协作、养老敬老、残疾人帮扶、产业企业对接、人才交流的新突破。

二、下一步打算

(一)实施动态监测,落实落细民生保障政策继续落实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过程资助政策;对贫困人口慢性病进行动态监测,随发现随鉴定,及时落实救助政策;对困难群众的住房安全跟踪监测,及时发现及时鉴定并改造;对符合低保条件的困难群众,及时纳入保障范围,实行应保尽保;对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及时进行鉴定,并落实相关的残疾人保障政策;对有劳动能的困难人群实行动态监测,通过免费培训,推介工作岗位,设立公益岗等方式,促进贫困人员就业,增加收入。

(二)加强项目监管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一是对现有34个产业扶贫项目进行动态监做好扶贫资产确权登记,明晰扶贫资产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和监督权四权分置创新扶贫资产经营方式,提高造血机能,增强村集体经济活力,确保项目运行正常,发挥扶贫资产持续带贫减贫作用。二是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扶贫项目,结合乡村振兴、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促进集体增收村民致富。三是结合“积分扶贫”,将扶贫项目收益分配与贫困户主动增收脱贫、孝善养老、提升家庭生活环境、参加公益劳动等挂钩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

(三)聚焦特殊困难群体,进一步提升幸福指数。一是推广“农村幸福院+长者食堂”的路径模式,着力打造农村居家养老“幸福圈”。依托较为完善的公共资源和服务设施,以农村互助式养老为切入点和突破口,积极推进农村幸福院+长者食堂的新型居家养老服务。充分整合村内文化大院、闲置学校等公共资源,通过维修改造,打造具备助餐配餐、休闲娱乐、日间照料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农村幸福院,满足老年人就餐、精神文化、娱乐等多样化的服务需求有效解决独居、残疾、行动不便等困难群体的生活照料问题。二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聘请专业机构,为失能半失能人员购买药品、清洗被褥、理发、清理卫生等日常照料,提升生活质量。三是继续推行扶贫专岗,聘请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员为失能半失能人员提供日常照料,解决实际生活困难。四是结合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加强对监护人的教育和引导,确保监护人担负起日常照料的责任,使失能半失能人员有人管、管到位,提高生活质量。

(四)建立即时帮扶长效机制。一是加强动态监测。结合“党建+网格”积分制管理模式,通过网格化管理,加强对特殊困难群体、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户的动态监测,对因病因灾因学因意外等刚性支出较大造成家庭困难的家庭,做到及时发现即时上报、及时救助,确保不出现返贫和新致贫。二是实施村级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充分发挥各级党员干部的作用,宣讲扶贫政策,即时发现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帮助化解矛盾,协调落实临时救助、慈善救助、低保兜底、残疾保障等救助政策;教育引导困难群众转变观念,克服等靠要思想,树立信心,坚持自力更生,积极就业增收,主动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