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桓台县文化和旅游局关于公示桓台县第七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初选项目及传承人名单和原来项目补充传承人的公告 | ||
---|---|---|---|
索引号: | 11370321MB2862421Q/2020-None | 文号: | |
发文日期: | 2020-11-09 | 发布机构: | 桓台县文化和旅游局 |
2020年,桓台县文化和旅游局开展了第七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传承人的推荐申报工作。经评审,初步确定第七批县级非物质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推荐名单50项,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2名,并补充原有项目传承人4名。现将以上名单向社会公示,公示期自即日起共14天。如有异议,在公示期以内向受理单位和科室提出申诉,逾期一律不予受理。
受理单位及科室:桓台县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联系人:释修振 联系电话:0533-8215002;15864478261。
电子邮箱:15864478261@163.com
特此公告
附件:1、桓台县第七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及传承人简介。
2、桓台县原有项目补充传承人简介。
桓台县文化和旅游局
2020年11月9日
附件1:
桓台县第七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及传承人简介
一、民间文学Ⅰ(1项)
葵丘传说
传承人张思忠,男,1953年生;传承人魏恒远,男,1962年生。
葵丘遗址位于今桓台县果里镇前埠村东,是一块方圆数十亩圆形高埠,面积约 15 万平方米。春秋时期,齐国曾在此设置属邑,名葵丘邑。
“及瓜而代”的传说便来源于此:齐襄公为了防备周兵,两位将军带兵去守卫葵丘。两位将军问什么时候可以调回来。齐襄公随口说,等明年瓜熟的时候吧。明年瓜熟时节,齐襄公却食言了。两位将军领兵回到了国都,杀了襄公,另立国君。
二、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Ⅵ(2项)
1、东岳太极拳
传承人高庆恕,男,1959年生。
高庆恕现为淄博市太极内功研究会副会长、淄博市高新区武术运动协会常务副主席。他自幼接受五行通背散手训练,后师承北京体育大学武术教授中国武术九段门惠丰、阚桂香教授,深得真传。东岳太极拳是武术太极拳大家族中的一颗新星,它综合了传统太极拳主要流派中的典型动作和精髓要领,突出了以功带法、圆转运动等健身理念和动作创新,易学易练。高庆恕授徒传艺,正致力于这项运动的推广。
2、弹弓术
传承人高庆恕,男,1959年生。
中华独门绝技――弹弓术,传自武术家吴子珍,第二代传承人是当代武术家、北京体育大学教授门惠丰。高庆恕是第三代传承人。弹弓术专指用弓发射弹丸的运动形式,属于传统射文化的组成部分。它有几个基本的特点:一是它借鉴了中国古代礼射的思想,更加重视礼仪的规范与标准化,礼仪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基于现代教育需要的礼仪形式;二是技术动作标准化规范化,更具现代体育特色,更加适于推广;三是运动内涵更加丰富,文化特色更加鲜明;四是器材与设备突出了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现代弹弓术在古代弹弓术的基础之上,在发展过程中具表演性的功能。讲究的是动作与身体、弓与人之间的高度和谐。要求人的精神高度松弛又要高度专注,做到松弛适度,体现人心静如水的境界。表演时,动作设计简约而规范,形成了弹弓术特有的节奏特征。
三、传统美术Ⅶ(14项)
1、崇德轩花鸟字
传承人高延明,男,1950年生,桓台县东镇村人。
受祖辈影响,擅长梅花篆字。青年时期,遇到一位临淄老人表演兼售卖花鸟字。高延明拜其为师,以梅花篆字为基础,很快就掌握了花鸟字技艺。几十年时间,他走遍大江南北,寻师访友,交流切磋,学艺练技,花鸟画技艺炉火纯青。他以堂号“崇德轩”为自己的花鸟字命名,期望继续把这项技艺传承下去。
2、高氏石刻
传承人高希明,男,1958年生,索镇东镇人。
他的石刻技艺,脱胎于其高氏祖上的狮头泥模塑造技法。数代人的传承、融合,高氏石刻技艺形成了独有的家族文化艺术。高希明在全面继承了家族技艺的基础上,将石刻手法融入北方、南方尤其是曲阳石雕等多种元素,在父辈的艺术成就基础上更进一步,线雕、影雕、浮雕等手法均娴熟精通,其石刻作品极具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3、慧宁斋雕塑
传承人房平宽,男,1963年生。
慧宁斋雕塑,以其斋号命名。他擅长根雕、木雕、石雕,技艺继承自祖父房魁梁、伯父房伟恭、父亲房统恭,师承国家一级美术大师张广昌。其作品造型粗犷泼辣,行刀朴拙老辣,细腻处精细入微生动传神,狂放时物我合一大气磅礴,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4、 隶书一笔空心字
传承人梁国庆,男,1957年生,桓台县索镇人。
他出身于书香门第之家,其祖父梁学斌、父亲梁世仁均为书法高手,对书法中的“双钩”技法涉猎颇深。梁国庆自幼耳濡目染,于书法一道颇为痴迷。从1975年开始正式练习书法,以临摹各代书法名家碑帖为主,兼与众多当代书法高手相互交流,具有极深的书法功底。他用近十年的时间潜心研究,在父辈基础上独创“隶书一笔空心字”,终有大成,至今已有三十余年的历史。
5、鲁墨斋木板画
传承人耿佃贵艺名鲁墨,男,1962年生,桓台县索镇河崖头村人。
耿佃贵幼时跟随本家叔父学习家传木板画技艺。1979年从师山东画院高级画师于受万学习人物画。1985年起开始潜心研究木板画手绘技艺,作品渐渐成熟老辣,形成独有风格。现在是中国书画艺术研究会理事、中国榜书协会会员、山东省企业家书画协会会员,齐鲁书画研究院二级画师。
6、马踏湖草虫画
传承人巩建波,男,1966年生,桓台县起凤镇鱼四村人。
1992年入山东省美术学院进修,走上工笔草虫画的创作之路。1996年得当代草虫画名家许鸿宾指点,渐渐形成独树一帜的草虫画技法。其笔下的各类草虫,一者神形兼备。二者笔墨精细。三者立意奇雅。巩建波现为淄博文史书画研究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
7、清和堂雕塑
传承人王克红,男,1968年生,桓台县荆家镇崔家村人。
清和堂雕塑第一代传人王锡利精通木雕。第二代王立正是村里无所不能的巧手匠人。第三代传人王克红继承父辈手艺,制作了大量精美的木雕、石雕作品。他融合两代人技法,推陈出新形成自己独立的风格。作品湖区风味浓郁,就地取材,观赏性与实用性兼具。
8、宋氏石雕
传承人宋丰举,男,1953年生,桓台县唐山镇宋家村人。
宋丰举从小受家族文化熏陶,对石雕尤为痴迷。1996年赶赴金岭,拜刻石匠人赵庆忠为师,踏上了石刻艺术之路。1999年,宋丰举回到家乡开起了自己的石匠铺子。他不断进行各种石器的设计和制作,其雕刻技艺有圆雕、沉雕、透雕、浮雕、影雕、镂雕等手法;作品类型有人物与动物、生活工艺品、现代城市园林等。
9、魏氏石刻
传承人魏秀坤,男,1962年生,起凤镇起南村人。
魏秀坤祖父魏家顺一生精研金石,是湖区书法、金石双料名家。魏秀坤之父魏蕃藻继承了其父的金石技法,并扩展到碑刻、铭文等领域。第三代魏秀坤在书法、金石等方面都是高手,尤精石刻。1993年,成立“秀坤艺术工作室”,后定名为“魏秀坤石匠铺”,从事专业的书法和石刻。
10、杨氏烫画
传承人杨佩灼,男,1957年生。
自1977年开始学习烫画,可用烙铁在木板、胶合板、竹子、葫芦等器物上创作。他将中国画笔墨技法融合西洋画精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烫画风格,擅长山水。作品风格豪放不羁,山野气息浓郁。曾接受山东卫视、淄博电视台采访。
11、伊氏剪纸画
传承人伊善荣,女,1947年生。
从幼年时代起,伊善荣就受奶奶和母亲的影响,非常喜欢各种剪纸作品,所以在有了绘画功底之后,她独辟蹊径,决定用画笔来表现那些美轮美奂的剪纸作品。由于她勤奋好学肯下功夫,所以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就恢复了这种古老的传统技艺。她创作的剪纸画《牡丹》、《二龙戏珠》、《二十四孝》等作品多次在全国、省、市各级书画艺术大赛中获奖,为“剪纸画”的挖掘、恢复、传承和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本人是山东省书协会员,山东省美协会员。
12、张东糖画
传承人张东,男,1971年生。
张东自幼喜好手工艺。1998年在面塑艺术基础上研习糖画,现可在不加任何添加剂的情况下,古法熬制糖液,仅用一勺一铲,就塑造出十二生肖等栩栩如生的形象,借助其它工具还可塑造出各种立体糖画。
13、 朱氏刻纸
传承人朱孝杭,男,1958年生。
朱孝杭十多年来学习和传承刻纸艺术,有《金陵十二钗》《毛泽东诗词手迹》《清明上河图》《开国大典》等数百件作品。曾在桓台县博物馆、桓台县文化馆等单位应邀举办个人作品展。部分作品被香港、北京、天津、济南、、青岛、威海、东营以及淄博等地各界好友收藏,《龙飞青花瓷》赠送日本友人。2019年10月,他被山东省剪纸艺术研究会聘为名誉会长。
14、竹月斋篆刻
传承人耿殿标,男,1973年生,桓台县索镇河崖头村人。
祖父耿秉春精金石篆刻,其刀工、印风颇受地方书画人士的喜爱。耿秉春长子耿玉坡、次子耿玉镯,均精篆刻。耿佃标为耿玉镯第五子,幼习篆刻,年长后得高延明引导,先后受篆刻名家田淑国和房平宽指点,篆刻技艺渐趋成熟,形成风格,斋名“竹月。
四、传统技艺Ⅷ(18项)
1、传统粮仓制作技艺
传承人杨长海,男,1968年生,桓台县西镇村人。
其父杨利武是建筑泥匠,善于制作各种粮仓。杨长海从父学艺,
精熟各种粮仓的制作技艺,并有创新和发展。他制作的各式粮仓,样式古朴,坚固耐用。材料选用熟砖、浸水瓦、粗梁柱等。技术上更是层层把关,基础坚实、砌砖对缝、泥上覆瓦、灰泥涂抹、设防雀网、石板铺平、覆“墙梯瓦”等是技艺的核心。
2、甘氏钩花
传承人甘丽华,女,1958年生,桓台县田庄镇付桥村人。
她八岁起跟随母亲、奶奶学习钩花,做传统服装的配补饰品及制作各种手工艺品,很快展露天赋。甘氏钩花技艺以一种家庭手工活的方式传承了下来。1978年,甘丽华进入桓台县工艺品厂做钩花技术员。2003年成立淄博先华工艺品有限公司,甘氏钩花技艺开始公司化运营。后来公司业务持续发展,逐渐打开了国际市场。
3、高氏烘炉
传承人高锡前,男,1966年生,桓台县索镇东镇村人。
他从十几岁就接触烘炉,是远近闻名的打铁师傅。从锄镰锨镢到刀剪钳锤,几乎所有打铁活计,他都做得了。他打的剪刀,大的若完整砖块,小的只有一个花生米大,既有实用价值,又是不可多得的艺术品。他打制的用于镶嵌木家具边角的云字头,形状多样,栩栩如生,美观坚固。随着生产力发展,农具的生产更多地由手工打制转变为工业化制造,烘炉成了稀缺资源。尽管打铁苦累,活儿越来越少,他还是坚守着这门手艺。老客户不少,新客户增加。这给了他坚守下去的理由。
4、巩氏翻砂
传承人巩秀琪,男,1990年生,起凤镇起南村人。
巩氏翻砂创始人是巩运经。第二代传承人是巩昌盛。第三代传承人是巩取芳。巩取芳在继续保留传统铸造工艺的基础上,大力开发和引用先进的工业科技,开发并使用了消失模工艺、空腔铸造工艺。第四代传人巩秀琪,开发出了全自动数控制模工艺和自动化切割设备,2012年成立“淄博西泽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同年连续申请多项国家专利证书,对于一些要求高强度的大型吊车梁、要求高精度的机械零部件、要求精密度的金属配重等等都有了自主设计、量化生产的能力。
5、墨宣斋传统装裱技艺
传承人传承人,孙青,女,1974年生,起凤镇西三村人。
1997年,孙青开店“墨宣斋”从事传统装裱。她是在现代机裱冲击下,本地区仅有的几位坚持传统技法的民间艺人之一。墨宣斋传统手工古法装裱作品立体感强,墨色有凸出感,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书画原有的意蕴和韵味,且能漂洗、可揭裱,利于收藏和残损修复,制作程序复杂,工艺繁复。孙林学是第一代传人,孙维会是第二代传人。孙青是第三代传人。
6、 墨苑斋古法装裱技艺
传承人田明,男,1970年生,桓台县起凤镇夏庄村人。
祖父田守瑷、父田淑莲精通传统装裱技艺。田明在继承祖艺的基础上,又系统学习周嘉胄的《装潢志》用于实践,后师从牛国泰、王延山,渐渐融南北古今技法于一体,装裱技艺更趋成熟。在完全接手父亲的墨苑斋之后,装裱风格实现突破,或凝重古朴,或清新多变,装裱任何书画作品都能做到得心应手。
7、胖姐粽子
传承人巩向美,女,1975生,起凤镇穆寨村人。
她从祖辈传承粽子制作技艺,几十年来不断钻研新的品种和口味,现有白米蜜枣粽子、黑米蜜枣粽子、八宝粽子、豆沙粽子、菠萝粽子等产品,统一命名为“胖姐粽子”。材料有优质大米、新疆若羌枣、芜湖蜜枣、马踏湖芦苇叶等。主要制作步骤有泡米、煮苇叶、包粽子、煮粽子等。
8、起凤草编
传承人巩玉霞,女,1976年生,桓台县起凤镇人。
2005年,巩玉霞在起凤镇成立山东龙图家居股份有限公司在桓台县起凤镇成立(原名淄博腾飞工艺品有限公司),依托马踏湖湖区的天然资源--蒲草、芦苇和柳条等资源,大力发展起凤草编等传统编织手工艺,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中东等国家。公司占地面积7000平方米,拥有固定职工100余人,加入手艺传承草编产品成产的农户达到500多户,2019年年产值达4000万。
9、起凤付庙麻花
传承人张方家,男,1958年生,桓台县起凤镇付庙村人。
起凤付庙麻花起源于清宣宗道光年间,有197年的历史,是邹平、魏桥等地麻花产业的发源地。张方家曾祖张奎纪是张家庄人,便以“张家庄麻花”命名这项技艺。1940年前后张家庄和李家庄合为付庙村,又改名“起凤付庙麻花”。张方家坚守着这项祖传的手艺40多年,恪守纯手工纯天然的原则,配上独特的和面手法和炸制技艺,麻花色泽嫩黄,外焦里嫩,口感极佳。
10、起凤田氏古建技艺
传承人田宜荣,男,1968年生,桓台县起凤镇夏五村人。
田宜荣祖父田淑耀是本地区有名的古建专家。田宜荣之父田承聪自幼跟随父亲学习古建技艺,曾设计施工民居“油坊胡同”。田宜荣自小受家庭熏陶,在继承祖辈技艺的基础上,又拜田江承为师,形成了自己的古建思想体系和技法特点。2018年,他联合田江承投资建成了融南北园林建筑特色为一体、聚古今建筑思想为一炉的“田家大院”,以实体化的方式,将祖传数代的古建技艺和思想呈现在了世人面前。至2020年,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国古典建筑技艺,传承家族文化,弘扬传统文化,又投资成立了山东齐韵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以公司化运营的方式,为当地古建文化增光添彩、贡献自己的力量。
11、田氏草编
传承人田孝宾,男,1984年生,起凤镇夏三村人。
田孝宾从2005年起一直从事草编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工作。手工编织各种家居用品、装饰品、家具类产品等,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家居文化相融合,打造适应现代家居生活的草编产品。在马踏湖区具有良好的社会影响力,对于保护湖区传统文化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并利用现代电商销售手段,将产品销售至世界各地,已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公司占地面积300平方,员工5人。
12、马踏湖烤鸭蛋
传承人魏义栈,男,1982年生,起凤镇起北村人。
“烤鸭蛋”,又叫做“火中金”, 原材料“马踏湖金丝鸭蛋”属于地方特产。魏义栈爷爷魏蕃库经多年研究,逐渐掌握了烤鸭蛋的技巧。魏义栈母亲开始小作坊生产。魏义栈将家传的烤鸭蛋技法和湖南烤鸭蛋技法相互结合,融入现代科技,终于在父辈的基础上自成体系,形成了一套完备的生产工艺。
13、一钵陶艺
传承人王凯,男,1986年生,荆家镇王庄村人。
曾祖王砚田晚年学习陶艺,并传给儿王之怡、孙王树琪。王凯自幼耳濡目染,年长又受现代文化熏陶,在制陶技艺上独树一帜,自创“一钵陶艺工作室”。2010年师从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闫玲、孙波学习陶瓷工艺及中外陶瓷文化。2009年作品获山东省银奖,2011年作品代表淄博陶瓷赴英国萨里郡博物馆展览,2014年《今日陶瓷》杂志刊登其个人专题,2016年作品获中国淄博工艺美术博览会创意奖金奖,2016年荣获“淄博市工艺美术大师”誉称号,2017年作品获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创意组金奖,2018年作品获省级银奖。
14、伊氏烘炉
传承人伊茂会,男,1947年生,唐山镇张茂村人。
师从其父伊丕左和章丘著名匠人王明荣。现在他的伊氏烘炉锻造技艺中,使用“黑火”、“淬火”、“回火”等多种技艺全面融合,做成的各种刀具柔韧锋利且使用寿命长,各种农具兼顾了美观、人体力学、实用性,而且还独创了“折钢”技艺、“一人主锤、二人辅锤”锻打技艺等,在本地民间锻造技艺中一枝独秀。
15、于氏蜂艺
传承人于文忠,男,1948年生,田庄镇西埠村人。
师从于本村养蜂世家赵叔业。出师之后,他从最初养殖两箱蜜蜂,一直到现在的五十多箱。对蜜蜂的选育、品种保纯、抵御外来种群侵袭、各类病虫害防治、分群、合群等方面形成独有的技艺。所产蜂蜜纯出天然,品质极高。
16、周园香酥烧饼制作技艺
传承人刘书义,男,1964年生,桓台县荆家镇大元村人。
刘书义高祖刘治鲁从同姓胡人客户那里学得香酥烧饼制作手艺,曾祖刘锡汤、祖父刘钟信、父亲刘秀笏依次继承了这门手艺,并不断改革完善,命名为“周园香酥烧饼”。原料有小麦粉、芝麻仁、饮用水、食用盐、白砂糖等,技术流程主要有和面、醒发、做坯、捻展、粘麻、烘烤等。成品烧饼香酥可口,营养丰富,绿色健康,是食用和馈赠的美食。
刘书义是第五代传承人。他的工厂占地2000余平方米,厂房37间,年产量200余吨,营业额300余万元。
17、斫琴
传承人张统钰,男,1991年6月10日出生,桓台县索镇王沟村人。
斫琴是指对中国民族乐器--古琴(亦称瑶琴、七弦琴、玉琴)进行精工细作的一种工艺技术。张统钰师从著名雕塑家、斫琴师苏晋院先生,精于此术。斫琴的基本内容有开形、挖槽、合板、试音、安装配件、裹布、底灰、中灰、细灰、上漆、上弦、校音等,表现为精细的木工和漆艺工艺。斫琴用料为杉木、桐木、松木、梓木、鹿角霜、瓦灰、八宝灰、大漆、蚕丝等。做工无法使用大型机械设备,手工为主,制作周期长,短则三五月,长则二到三年。
18、王氏老手艺馒头
传承人王兰美,女,1965年生,荆家镇王庄村人
王氏老手艺馒头,积累了一代代传承人上百年的经验。用特质老面经上千次搅拌、揉制做成面团,然后发酵蒸熟。其味麦香浓郁,口感劲道微甜。王兰美婆婆的手艺闻名于乡里,被称作“妯娌面技”。王兰美作为第三代传人传承老手艺的同时进行了适当的改良和新品的研发,产品的外观和口感受到大众的一致好评。2014年,王氏家族的山东老手艺面食店成立,产品迅速铺向了全国。
五、传统医药Ⅸ(14项)
1、成氏推拿正骨术
传承人成本武,男,1954年生,桓台县果里镇周家村人。
成家是中医正骨世家,成本武爷爷成维笃、父亲成申荣,都精此术,民间口碑很好。成本武从十岁开始师从祖辈,系统学习家传推拿正骨术,也学到了祖辈的好医德。独立行医数十年,医人无数,助人无数。
2、高氏膏药
传承人高庆明,男,1966年生,桓台县索镇兰柳村人。
高氏膏药发源自清道光年间,迄今已历五世,140余年。第一代传承人高长德,第二代传承人高允深,第三代传承人高延春,第四代传承人高庆明,第五代传承人高奎林。经历代医疗实践和创新,在骨折、扭伤、错位、脱臼、风湿等关节病的诊断、治疗以及后期功能恢复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疗效迅速且显著。高氏膏药的主要药物组成有桃仁、红花、三七、乳香、没药等,其制作方式密不外传,全凭口传心授。
3、后金高氏眼科中医诊疗法
传承人高永,男,1966年生,桓台县马桥镇后金村人。
上世纪五十年代,桓台县马桥镇后金村中医高元贞通过认真研读《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等中医著作,结合日常行医实践创立了“后金高氏眼科中医诊疗技艺”。其子高龙光在继承和发扬其父中医眼科治疗法的基础上,通过进修学习,熟练掌握了治疗白内障疾病的“针拨”手术,使众多白内障患者重见了光明。第三代传人高永一方面继承了祖传技艺,一方面不断自我研究和外出求学,使中西医诊疗技艺在行医实践过程中更好地融合,总结创造出了独特的诊疗理念和体系。
4、回春医堂贴药
传承人宗立诰,男,1946年生,桓台县唐山镇邢家村人。传承人宗村艳,女,1973年生,桓台县唐山镇东营村人。
回春堂始于清朝初年,至今150余年。第四代传承人宗立诰、第五代传承人宗村艳研制、发明的颈椎综合证愈贴、通痹活血镇痛膏、消炎镇痛生肌膏等多种膏药获国家专利,统称回春医堂贴药。经数万例病人的验证,疗效显著。
5、姜氏关节康复膏
传承人姜玲玉,女,1991年出生,桓台县果里镇姜坊村人。
姜氏传统黑膏药历经七世,对风湿、类风湿、肩周炎、颈椎病、腰椎病、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风湿性关节炎、滑膜炎、腱鞘炎、坐骨神经痛、痛风、闭合性软组织劳损、跌打损伤、软骨组织损伤等病症有特效。它的制作是祖传秘方和现代工艺的结合结合,纯中药熬制,不含任何激素和西药化学成分,无任何副作用。
6、刘杰疼痛治疗术
传承人刘杰,男,1978年出生,山东省桓台县荆家镇前刘村人。
刘杰毕业于潍坊医学院,从事疼痛治疗专业十几年,根据人体应力平衡理论,潜心研究出了一套全新、安全、有效的纯绿色疼痛疗法,特点是独特的矫正手法和精简的针刺,简单、安全,痛苦小、见效快,不使用任何药物。对颈椎间盘突出、腰椎间盘突出、肩周炎、偏头疼、膝关节病、腱鞘炎、崴脚、网球肘、脑血栓后遗症、面瘫、带状疱疹等疼痛疾病效果明显。
7、孟贵堂传统黑膏药
传承人张贵,男,1964年生,起凤镇付庙村人。
孟贵堂传统黑膏药历经九代传承。第八代传承人张贵18岁师从利津县人孟光仁,行医40年。膏药的名字取师徒二人的“孟”姓和“贵”字,为做纪念。其熬制手法基于传统,另有创新。适用范围广泛,对颈肩腰腿疼、心脑血管病、脑梗后遗症、骨质增生等疾病都有显著疗效,每年近万人求诊。
8、起凤膏药
传承人田野,男,1998年生,起凤镇夏一村人。
起凤膏药起源于清道光1846年,传承至今已历七代174年。经田氏中医骨科世家历代传承人加工改良,不但开发出了更多的功能,而且其疗效更强,使用更加方便,已经具备了批量生产的能力和广泛流通的基础。2009年注册成功“起凤”商标并开发出了祖传黑膏药冷敷贴,奠定了市场化推广的基础。田野自幼随父田敬峰学习家传制膏技艺,现在桓台茂桐整骨医院从事骨科诊疗及膏药制作,以专业医学知识与家传膏药配方相结合,完美地继承了家族制膏技艺。
9、起凤田氏正骨
传承人田茂杰,男,1953年生,起凤镇人。
起凤田氏正骨始于清朝道光年间田殿举,二代继承人田淑玠,三代传承人田承禄,四代传承人田宜瑚。第五代传承人田茂杰在继承祖传的正骨复位及接骨膏药配制经验的同时,吸收西医技术,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现代田氏正骨体系,被病人誉为“神医妙手”、“当代华佗”,名扬河南、河北、江苏、安徽等10多个省市。从医二十多年来,他亲手诊治的骨伤病人已愈十多万人。第六代传人田峰、田震等已经全
面掌握了祖传医术,走上了工作岗位。与此同时,田茂杰还打破陈旧的门第之规,口传身授带出了近10余名异姓徒弟。
10、石氏中医正骨推拿技艺
传承人石杰,男,1964年生,桓台县索镇东镇村人。
石氏中医正骨推拿技艺发源于1921年在索镇成立的“日增益”商铺。创始人石庭林,后经其儿媳张立云传承和发扬,推拿技艺更上一层楼,在专业层面上又有了新的进展。到第三代传人、张立云之子石杰这一代,更从中拓展出了缓解或治疗头疼、眩晕、呕吐、鼻炎、颈、肩、腰、腿痛等多种症状的推拿复位手法,不打针、不吃药、效果明显、疗效显著。
11、田氏骨科
传承人田敬峰,男,1974年生,起凤镇夏一村人。
田氏骨科自清道光1846年传承至今,已历七世170余年。经过历代医疗实践和创新,从前期的诊断治疗到后期的功能恢复,都具有一整套比较完善的技艺。“续骨续生命、正骨正人心”是其家族的文化理念。第五代传承人为田茂桐;第六代传承人田敬峰创建淄博茂桐骨伤病研究所、桓台茂桐整骨医院、淄博市起凤田氏骨科博物馆,并研发起凤膏药冷敷贴。
12、王氏膏药
传承人王庆华,男,1969年生,桓台县新城镇赵苏村人。
王庆华出身中医世家,祖父王承文于大清光绪年间创办玉春堂药铺。王庆华研制王氏万灵膏(黑膏药),对骨折、关节炎、颈肩腰腿疼、骨质增生、股骨头坏死等几十种病症疗效显著。王庆华被中国特色医疗医药学会授予“杏林之子”称号并获得传统医学推广证书。
13、杨氏正骨
传承人杨永,男,1979年生,起凤镇夏一村人。
杨氏正骨源于光绪年间山东名医“接骨刘”。当代传承人杨永在祖传医术的基础上,兼收并蓄,形成了独有的医疗特色。常用治疗方法有:“开元引流”按摩手法治疗骨折及手法复位、泰山压顶式四步针刺法、按摩板点颤压手法复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周封闭下撕裂治疗肩周炎、七联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等。
14、伊氏中医妇科
传承人伊善志,男,1951年生,果里镇夏家村人。
伊氏中医妇科溯自清道光年间,历经五世,迄今已有170多年历史。伊允诗(1825一1887年)为伊氏中医妇科创始人。伊若芹(1851一1934年)是第二代传承人。伊丕钧(1890一1982年)是第三代传承人,是鲁中地区的妇科名医大家。 伊善志1968开始从祖父伊丕钧学艺,经过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上升到理论的反复学习提升,1974年成为独立坐诊医生,致力于妇科不孕不育医治,至今46年。
六、民俗Ⅹ(1项)
辛泉油饼丰收节
传承人刘辉,男,1982年生,起凤镇人。
每年农历五月二十这天,辛泉村民众都会按照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习俗擀油饼贺丰收。他们用新麦磨面,配以葱花、花椒面、花生油、香椿芽、食用盐调馅,麦秸或芦苇叶烧鏊子擀油饼,整个流程都是原生态。他们用集体擀油饼的方式祈风调雨顺,祈五谷丰登,表达对生存和劳动的感悟。
附件2:
桓台县原有项目补充传承人简介(4人)
1、苇编技艺--宋佩忠
宋佩忠,男,1949年出生,桓台县起凤镇华沟村人,12岁开始学习苇编,从事苇编艺术已近60年。从植物到动物,再到小筐、小篮等苇编生活用品,宋佩忠都能编制得精美、耐用,纯手工完成,展现着苇编的魅力。鱼、虫、花、鸟在宋佩忠的一双巧手下,都能栩栩如生地呈现出来。马踏湖的苇编,本来是以实用性为主,宋佩忠这样的老艺人,却为它增加了艺术生命。现在,宋佩忠可以用苇子编织百余种工艺品,其中不乏从电影、电视里学到的新奇东西。他制作的手工艺品往往不出家门就被客户订购一空。
心灵手巧又富有耐心的宋佩忠,虽然说不出“非遗”“传承”这样的字眼,但他本能地想把老祖宗留下的手艺保护好、传下去。他还主动联系学校做义务课外辅导员,将苇编技艺传授给孩子们,让这门老手艺得以传承。2012年他参加好客山东休闲汇桓台县旅游工艺品创新大赛,获创新奖;2013年参加好客山东桓台休闲汇传统工艺品创新大赛,获三等奖;2016年参加第四届中国博兴编织工艺品博览会,获表演金奖。
2、苇编技艺--张星华
走进现年72岁的付庙村民张星华家,湖区风韵扑面而至,墙角里大捆的芦苇、屋檐下码放的苇篾、天井中间静默的苇碡(又叫碌碡Iuzhou),所有这些都在告诉你,这里的主人是一位苇编匠人。走进他的房间,是花色各异的甸子、大小不等的户篮、多功能的养筐、拿鱼用的鱼礐、养鸡的鸡笼、遮雨遮阳的苇笠以及一些形形色色叫不上名堂的苇编制品以及五尺、苇穿子、拉子(苇刀)、苇锊子、苇戗子、苇碡、撬席刀子等等苇编工具。
张星华从二十岁开始学习苇编技艺,到现在已编了50多年了。用那双灵巧的手支撑起了这个家,虽然日子艰难而且还有一个常年卧病在床的老伴,但是他身上那种湖区人特有的豁达乐观性格却从末改变过。劳作之余,他学唱戏,学快板,学理发,学掌鞋,磨剪子戗菜刀......又到农闲时节,村头、小巷又传来了张星华活泼清脆的快板声,句句流露出他对社会的赞美,对生活的梦想。
3、老粗布制作技艺--宋爱莲
“锦秋莲”老粗布2016确立品牌,主要当家品种有:传统手工纯棉老粗布、净面细棉布、竹纤维老粗布等。老粗布产品抗菌、防螨、防静电,冬暖夏凉、厚而不硬、久用无味、耐脏好洗,是城乡家居首选的绿色产品。
“锦秋莲”老粗布的当家人宋爱莲是起凤镇鱼二村人。家庭手工老粗布到她这里已经不知道传承了多少代。为了这门传统的老手艺,宋爱莲动了一番脑筋。先是组织动员当地掌握手织老粗布手艺的人员加入,然后又改造设备,制定了联产分包合同,又联系销售。经过一番努力,她将以前传统的生产、销售模式做了成功的改革,并命名了品牌,做出了规模。目前,“锦秋莲”老粗布主要面对批发市场的需求展开生产、销售,产品在国内销售,还经常远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4、老粗布制作技艺--张军
老粗布又叫“老土布”。如今,人们大都追求绿色简约,回归本真自然,老粗布因具有的质地柔软、手工天然、经久耐用等特点,再次受到人们的青睐。桓台县起凤镇西四村的张军以制作老粗布闻名。在桓台县起凤镇,很多家庭妇女都会纺线、织布,张军的老粗布工作室就雇用了不少村里的老人。
他说,“我这里现在用6道工序就能制作出一匹老粗布,宽在70厘米左右,一张机一天能织七八米长,人工不比机器,快不了。图案是从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基本色幻化出的几百种色线交织成各样图案。”家里八台老织机都是他手工制作的,色彩斑斓的这些老粗布都是那些老手工艺人们一丝一线亲手织就。这门祖传的老手艺是张军的一门谋生技能,也成就了他传承千年织染文化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