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世宫保坊誉满华夏

发布日期:2007-08-24 浏览次数: 字号:[ ]



素有“华夏第一砖坊”美称的四世宫保坊,坐落在清初文坛领袖、一代诗宗王渔洋的故乡——桓台县新城镇。四世宫保坊高15米,宽9.2米,深3.3米,占地30余平方米。自建造之日起,已经历了近400年的人间沧桑,是古代新城县城72座牌坊中唯一幸存的一座。自古牌坊多以石建,四世宫保砖坊以其卓而不群享誉古今。它造型古朴典雅,气势雄伟,结构布局精巧,雕工细致入微,充分体现了桓台建筑之乡精湛高超的建筑技艺,堪称鲁中地区古典建筑的代表作。
据史料记载,四世宫保坊始建于明朝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目的是为了表彰兵部尚书王象乾在“总督蓟辽”、“行边视师”中功绩显赫,被朝廷晋爵为太子太保的事迹。当时朝廷追封王象乾的三代,即他的父亲户部左侍郎王之垣、祖父贵州布政使司左参议王重光、曾祖父颍川王府教授王麟。他们都因其后人王象乾对于明王朝的突出贡献,被诰赠为“光禄大夫柱国太子太保兵部尚书”,所以这座牌坊被称为“四世宫保坊”。
王渔洋纪念馆馆长王永说,四世宫保坊当时建在新城县古城垣南门外,护城河上吊桥的南端,骑街而耸立。在这座砖坊建立之前,附近已经建有“父子尚书”、“殿邦元老”、“江北青箱”、“岱宗绣裔”等石坊,庞大的牌坊群鳞次栉比,沿街错落,建造工艺和题铭各有千秋,成为一道古韵十足的风景。
据介绍,四世宫保坊的坊身为全砖石结构,四个基座各由三层方石砌成,下层有莲瓣浮雕遍布四周,中层的四围满是云朵浮雕,上层每面各有四块方石,雕刻着行云、流水、麒麟、松鹿、奔马、灵芝等图案。每个基座上面各有两方石柱,约一米高,支撑起青砖结构的一大二小三道拱型坊门。中间大拱门横跨四米,车辆行人可以顺利通过。两边的拱门狭小,大概是为了整个建筑物的美观而设的陪衬。坊门前后安坐着四对石狮,其中四只雄狮各抱绣球回首,另外的四只雌狮各抱幼狮返颈,神态各异,造型优美,气韵生动。坊顶为歇肩式,中间高,两侧低,斗拱飞檐,瓦铛古朴,八角探出,各缀风铃。微风吹来,铃声悦耳动听。牌坊顶端有“麒麟驮宝瓶”,健壮雄奇,古朴可爱;牌坊上部有八道斜基,每一道上配有神兽圆雕两个,栩栩如生。
游人来到坊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四世宫保”四个醒目的正楷大字,笔法圆润大方,庄重遒劲,相传是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所书。四字镌刻在一块硕大的横幅额石上,额石的上方有“圣恩”两个金字,表明牌坊是由皇帝特许而建,以示恩宠。“四世宫保”四字的下面,以端庄的正楷体镌刻着王麟、王重光、王之垣、王象乾祖孙四代的原职衔与诰赠,以及当时地方官员的官衔、姓名和牌坊的落成时间。
       四世宫保坊额两侧的青石圆柱上,前后各有一幅隶书对联浮雕,每联的顶端均注明“玉音”二字。联的四周有花纹浮雕,牌坊四角的砖磨圆柱上,饰有二老二少两对凸出的人物雕塑,并加以彩绘,为整个建筑增色不少。
四世宫保砖坊结体严谨,端庄秀美,体现了我国明代建筑的高超艺术水平,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桓台古代文明的历史见证。它所记载的新城王氏家族在保卫祖国边疆、安定人民生活的过程中,创造的可歌可泣的事迹,必将激励着世世代代的后来人为了国家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奋斗不息。
据说,在抗日战争时期,四世宫保坊遭到严重破坏,顶部瓦垄松动。在日本侵略军的汽车驶过时,砖坊上落下的砖瓦差一点砸伤日军官。日军恼羞成怒,要拆除砖坊。幸而新城王氏家族聚众商议,城里的有识之士也力主立即修葺,才使得这座耸立300余年的砖坊躲过一场灭顶之灾。以后几十年间,砖坊又经历了解放战争和“文化大革命”,虽然留下了累累弹洞与斧砍锤砸的痕迹,但还是被桓台人民保护下来,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1982年,政府拨款,请来曲阜古建队施工,重修了拱门、飞檐斗拱,顶瓦全部换新,各种雕刻也基本按照原样修复。后来,新城镇政府又投资30多万元,在四世宫保坊四周立起了石护栏,植了草坪,硬化了道路。1992年,四世宫保坊被列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王渔洋纪念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闻名遐迩的古代建筑艺术瑰宝,又重新焕发出了勃勃生机,成为桓台县一处不可或缺的旅游景点。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