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帝师埋骨地 陈庄故里御葬坟

发布日期:2008-11-28 浏览次数: 字号:[ ]

       现如今在陈庄中学东北角的围墙外,有一块高约2米的青石碑,上书“翰林何世基故里”。
       那么,何世基在历史上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近日,记者在县文化馆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来到陈庄镇陈一村,就何世基的生平故事采访了67岁的文玉佩。
       一说起何世基,文玉佩马上眉飞色舞起来,详细讲述了何世基的生平。何世基生于康熙五年,字谵庵,又字坦园,号铁山,俗称“何老大”,陈庄镇陈一村人。在陈庄说“何世基”不如说“何老大”知道的人多,因为何世基排行老大,人们总爱叫他“何老大”。
       相传,何世基十九岁考取举人,被安排了个莒州学正的官职。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中进士,后任翰林院庶吉士。在他的为官生涯中,他立下志愿:一不欺天地,二不欺鬼神,三不欺君亲,四不欺同僚朋友。何世基用他的一生实践了这四句话。
       何世基才华横溢,为官不久即任翰林院检讨,并曾一度任皇太子(胤祯,后来的雍正皇帝)的老师。在他任教期间,康熙帝常常进入书斋与其畅所欲言。据说,有一次因皇太子未完成作业,受到责罚。康熙皇帝亲自到书斋询问:“小小学童受得了这个苦吗?”何世基反问:“古时的圣贤和豪杰谁不是从苦中来呢?”康熙帝生气地说:“他读书也做皇帝,不读书也做皇帝。他的王位已经定了!”何世基也生气了:“书读好了可做明君,读不好就是昏君!”康熙皇帝一时哑口无言,后来却大大地称赞了何世基一番。
       何世基能担任雍正的老师,和他的文学造诣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一生喜爱诗词,曾得到王渔洋口授。在繁忙的公事之余,他著写了《淡志堂文集》、《淡志堂诗集》、《燃灯记闻》、《渔洋诗法》等多部诗集。
       雍正继位后,何世基任山西道监察御史,之后历任贵州巡抚、刑部侍郎、吏部侍郎、直隶总督。何世基的一生为国、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如他在江西任主考官时,阅卷公正,选录了许多货真价实的优秀人才。雍正皇帝为此赠其“公明廉至”四个大字,表示赞赏;又如他在任贵州巡抚期间,实行“改土归流”等政策,仅数年间,贵州就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呈现出一片繁荣和谐的气象。再如任直隶总督期间,何世基廉洁勤政,不分白昼地操劳,很快就使当时的直隶政务成为最好的一个省……
       何世基于雍正七年正月二十六日,病逝在保定官署,享年六十四岁。雍正帝十分悲痛,特地下诏赞扬他一生的功绩,追赠他为礼部尚书,亲自定其谥号为“端简”,并发拨银数千两为他治丧。当时皇子弘历(后来的乾隆皇帝),受皇命亲自到陈庄拜祭。
       因为是拨银归葬,何世基墓俗称“御葬坟”。 文玉佩根据记忆,向记者一行描述了他小时候所见过的“御葬坟”:这个坟在陈家村南200米,占地约30亩。墓穴全是灰土结构,古朴坚实;双层棺木,内填木炭,外罩松香;墓顶高10米,圆锥形,像个小山冈;墓前是一块宽2米、长4米、厚0.8米的石供桌,由整块青石刻制而成;供桌前墓道两侧立着四块刻有满汉文字的龟驮石碑,高6米;石碑前分两侧依次排着四尊高4米的石人雕像,巍然屹立;再往前是石羊、石马、石狮,一直排出200米;前首是宏伟的石门牌坊,高13米,上书“圣旨”二字,十分壮丽可观。石坊前100米,就是皇太子弘历祭拜何世基的地方,至今陈庄人仍把那里叫做“太子地”。
       采访中,文玉佩指着陈庄中学教学大楼东北角遗憾地说:“御葬坟曾经就在那里,那些石人、石马、石碑、石坊等,1951年治理黄河时砸了,据说运到高青县田镇以北的黄河岸边了。御葬坟是1955年挖的,打开棺材时,官袍还很鲜艳,但风一吹就化成碎片。记得当时从棺材里还取出了10厘米高的玛瑙石人一对和古币等东西,后来就下落不明了。”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