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黄河龙集团有限公司的前身是桓城县(今桓台县)厚生乡(今索镇)的“强恕堂”酒坊。强恕堂酒凭着酒香醇厚广受人们喜爱,成为中华酒文化中一枝艳丽的奇葩,素有“淄博茅台” 之美称。并因其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和连续不间断的传承,被国家商务部认定为首批“中华老字号”。作为桓台县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日前,记者同县文化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人员走近它探索其中奥妙。 据介绍,清光绪年间,今索镇建国村的王开祯萌生了开设一家酿酒作坊的想法。“佳酿之地,必有名泉”,精通中国酒文化的王开祯便将酒作坊选址于富含各种矿物质的乌河岸边(史料载,乌河又名乾水、乌河水。因淄水伏流色黑而得名,清水酣甜,含黑色泥沙。冬季严寒不结冰,温暖之气如烟似雾,散于廊间。)使酒坊占尽了地利。王家酒坊在经营中,以质量求生存,酿制了远近闻名的高质量的好酒,曾几何时,过路人常“知味停车,闻香下马”,以品尝王氏美酒为乐事。史料有载,清末桓台县先后有五、六家酒坊相继创立,如大寨村的义聚酒店、高楼村的晋丰酒店、小寨村的玉堂酒店等等,但最终都如昙花一现,惟有强恕堂的酒香沿袭至今。“强恕堂”酒是传统酿酒工艺的代表:制曲用纯麦原料、人工踩曲;酿造工艺流程依次是单粮酿制、续糟发酵、泥土老窖、混蒸混烧。经勾兑完成的成品酒具有无色透明、清澈如水、芳香浓郁、幽雅细腻、绵甜醇厚、清冽甘爽、饮后愉悦、回味悠长等特点。 民国初年,王氏酒坊就以其酒香醇正、享有很高声誉,曾一度销往河北等地。1922年春,王开祯之子王国锡高中举人,敕封为文林郎(官名,清正七品),亦是索镇的最后一名举人。一日,王国锡在翻阅《镜花缘》时,被李汝珍形象描写的七十余种名酒撩拔得心神灵动,决定发扬光大王氏酒坊的酿酒工艺,遂以自己的书斋“强恕堂”命名酒坊为“强恕堂”酒坊,并亲书“先做人,后酿酒”信条刻于酒坊门前的柱石上。随着酿酒工艺的改进,“强恕堂”酒醇香满街,销往几百里以外,以致一个“乌河溢酒”的故事在桓台民间广为流传。 1945年,桓台县城解放后,渤海区行署第三分局全面接管了“强恕堂”酒坊,建起了“恒源酒店”,酒坊全部脱离王家,实现了由私营企业到国有企业的过渡,规模也不断壮大,以传统工艺生产粮食酒,年产量达到300吨。1948年,“恒源酒店”易名为索镇总酒厂,建立了侯庄、延家集、王伯庄、淄川等分厂,并在博兴、广饶、临淄、张店、青城等县建立了分销处,至1949年,年产量已达到734吨。1996年,“索镇酒厂”易名为“山东黄河龙酒业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公司易名为“山东黄河龙集团有限公司”至今。 当年的王国锡举人不会想到,八十多年后,“强恕堂”酒成为黄河龙酒家族中沉淀百年美名的老字号酒,更不会想到当年只酿烧酒的小作坊会沿袭发展成今日拥有黄河龙、乌河和强恕堂三大系列90多个品种、销售收入达1.5亿元的江北白酒生产基地。 由此可以看出,“强恕堂”是黄河龙酒文化的源头。黄河龙集团秉承“强恕堂”深厚的文化底蕴,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发扬,形成了更具时尚色彩、更具深厚内涵的现代黄河龙酒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