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老字号创新铸辉煌

发布日期:2009-10-23 浏览次数: 字号:[ ]

        近日,山东省人民政府下发关于公布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由山东黄河龙集团申报的强恕堂白酒传统酿造技艺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文化部关于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有关事项规定,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符合下列标准: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具有展现中华民族文化创造力的典型性、代表性;具有在一定群体中或地域范围内世代传承、活态存在的特点;具有鲜明特色,在当地有重大影响。
       强恕堂白酒传统酿造技艺的入选,证明了黄河龙作为中华老字号企业的历史悠久、古法酿造工艺的传承脉络明晰、工艺特点突出、保护价值巨大及影响深远。
       强恕堂经历了近百年漫长的岁月。如今,窖池未改,酒香更浓。一项近百年的传统技艺,被黄河龙集团演绎得如此精彩!
                       溯 源
       强恕堂创始人为清末举人王国锡之父王开祯先生。王开祯自幼喜爱读书,从二十多岁开始,就充当巡抚的幕僚,同科好友称赞他洁己奉公,乡亲尊他为乡贤,推举他为“大宾”(古时举行饮酒礼,推举德高有望者为“大宾”)。勤劳朴实的王开祯同家人一起把家业发展得越来越殷实,从而萌生了开设一家酿酒作坊的想法。“佳酿必好水”,清光绪六年(1880年),通晓中国酒文化的王开祯将酒作坊定位于富含各种矿物质的乌河岸边,占尽了地利。
       1922年,王开祯之子王国锡以自己的书斋名强恕堂命名为“强恕堂酒坊”,亲书“先做人,后酿酒,酒品如人品”刻于酒坊门前的柱石上,作为其经营理念,并以质量作保证,不短斤少两,不掺杂使假,使强恕堂在当时众多的酿酒作坊中独占鳌头,很快成了远近闻名的好酒。
       据民国《桓台县志》载:清末,新城县(今桓台县)有酒坊多家,在众多的酿酒作坊中,尤其以强恕堂最为红火,凡来往路人无不“知味停车,闻香下马”,以品尝强恕堂美酒为乐。
       1925年,强恕堂酒店交由王国锡之子王成乾经营。
       1928年,强恕堂酒店交由王成乾之子王家格经营。
       1933年,王家格聘用懂经营、会管理的博兴县曹家营人朱子龙掌管强恕堂酒店,生意兴隆。
       1945年,桓台县城解放后,渤海行署第三分区全面接管强恕堂酒坊,易名为“恒源酒店”。有职工20余人,以传统技艺生产粮食酒,年产量达到300吨。
       1946年,改名为“山东省烟酒公司胶济区公司索镇烟酒总店”,下设侯镇、丁夏、焦桥、朱台、淄川、周村等分店。
       1948年,易名为“索镇总酒厂”,建立了侯庄、延家、王伯庄、刁镇、淄川、西夏、张店、长山、青城等分销处。至1949年,年产量达到734吨。强恕堂酒曾作为战备物资支援抗美援朝和国内战争,为国际和平及民族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
       1957年,企业更名为“山东索镇酒厂”。
       1993年,企业更名为“山东索镇酒厂股份有限公司”。
       1996年, 公司更名为“山东黄河龙酒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05年,公司更名为“山东黄河龙集团有限公司”至今。
       通过几代人不断探索与积累,形成了独特的强恕堂白酒传统酿造技艺。该技艺采用纯粮固态发酵,技艺独特。工序多为手工操作,关键环节凭眼观、手摸、经验判断。所用原料由高粱、大米、糯米、小麦、玉米、大麦、豌豆、芝麻配比而成。它的制曲技艺特点是:小麦、大麦用生料,豌豆蒸熟晒干粉碎,芝麻轻炒。酿造技艺特点是:多粮生熟料制曲,多粮堆积酿酒,多轮泥窖发酵。
       强恕堂白酒传统酿造技艺的形成和发展,体现了桓台作为齐国腹地源远流长的酿造历史,成为丰富灿烂的齐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当地农业科技、风土人情等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是人民群众长期劳动的智慧结晶,是一份极其宝贵的历史遗产。
传 承
       2006年9月,在国家商务部公布的全国首批“中华老字号”中,黄河龙集团有限公司的“强恕堂”从全国各地申报的967家老字号中脱颖而出,荣获“中华老字号”称号,黄河龙也从此成为与茅台、五粮液、剑南春等国内著名酒类企业并称的中国白酒老字号企业。
       近百年的风雨漂泊,黄河龙人倾注了太多心血,也投入了太多期望。自其创始人王国锡以“强恕堂”命名酒坊开始,“强己恕人、戒欺戒躁、仁义诚信”的中庸之道与儒雅精神即融入佳酿的神韵之中,时至今日仍传承不衰。而黄河龙的这种传承,无论是在产品内在上还是在品牌外延上都具有清晰的表现。
       一方面,黄河龙的内在保持着百年来对于品质的严格要求,无论是在原粮选择上、在酿酒工艺要求上,还是在原酒的贮藏上,黄河龙都始终以近乎苛刻的标准进行生产操作。
       黄河龙至今保留着近百年窖龄的老窖池,一直采用延续纯粮酿造工艺,再加上粮食水源的精心选择、检测手段的完善严格,保证了黄河龙酿出的每一滴酒都有很高的品质。
       2007年9月,黄河龙老窖泥被淄博市博物馆永久收藏,有关专家称,古窖泥富含有益微生物多达400余种,可与泸州老窖的国宝窖泥相媲美,堪称江北“国宝窖泥”,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2008年,黄河龙集团保存的百年陈酿又被淄博市博物馆收藏为馆藏文物,作为流质物体被政府博物馆收藏,这在国内是罕见的。
       黄河龙品牌能够在市场上备受青睐,还凭借着其卓越的产品品质,而这种卓越的产品品质始于原粮选择,纯粮酿制的黄河龙在原粮选择中,依托地域优势甄选优质高粱、大米、糯米、小麦、玉米,并选择黑龙江省大庆市肇源县的万亩生态高粱基地,取用当地品质上乘、无污染的高粱为酿酒原料,使黄河龙的纯粮酿制优势更为凸现。
       另一方面,黄河龙的外延上在阐释一种实现自我价值成就感的同时,更以其中庸及儒雅精髓为出发点,强调一种诠释人生的态度,以彰显品位却并非张扬、与人分享却并非炫耀的境界,让黄河龙具有了一种传递成功喜悦、诚挚沟通的独特气质。
       对于品牌的影响和传播,黄河龙加大了这方面的投入,聘请了国内白酒行业顶尖品牌营销公司作为智囊团,进一步提升品牌的影响力。同时,注重对品牌内涵的丰富,加大了对酿酒历史的挖掘,赋予黄河龙品牌更深的文化内涵。
       “见证成功一刻”是黄河龙新的广告语,这里面有何寓意?
       黄河龙集团党委副书记张廷武向记者解释:“人生路上,人人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成功时刻,成功是一种高度和境界,被仰望、被认可,无论如何,在成功时刻我们都渴求更多的认同,朋友的分享与肯定。在这一刻,成功并不代表巅峰,而是基石,是阶梯,是迈向更高境界的勇气。有成功,就会有黄河龙与您相伴。这一广告语是对黄河龙‘强己恕人’精神新的诠释。”
创 新
       2006年10月,山东黄河龙酒被授予象征着中国高档白酒身份证明的“纯粮固态发酵”标志证牌,这不仅是对黄河龙酒独特工艺、完美品质的高度认可,彰显其高档白酒的尊贵身份,也是对黄河龙集团不断创新的肯定。
       黄河龙白酒的酿制工艺,一方面博采众长、传承百年酿酒技法,另一方面以现代科技推陈出新、大胆拓展酿酒方法。张廷武表示:“如果说,原生态的造酒条件让黄河龙酒占尽先天优势,那么,对于传统纯粮固态发酵工艺的再提升——纯粮第二代酿酒工艺,则是黄河龙人完全凭借后天人力所为的一次勇敢的拓展和成功的尝试。”
       经历了百年风雨飘摇,传统白酒的酿造工艺在黄河龙不仅全部被完好地保存下来,而且在权威酿酒专家的指导、合作下,利用国内首创的多微复式发酵技术,借鉴五粮液的制曲工艺,添加人工纯种培养的有效菌株窖泥保护技术等,使黄河龙品质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良和提升。此外,黄河龙酒在经过百年窖池的发酵之后,更是通过严格的原酒窖藏来确保其优良品质。黄河龙酒被赋予了更为醇厚的陈香幽雅、甘润飘逸,最终使酒质更加醇和、绵柔。当年的王国锡老人怎么也不会想到,80多年后,“强恕堂”酒会成为黄河龙酒家族中极享美誉度的老字号酒。努力、大胆的尝试最终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功,为酿酒史带来了重大变革,让其卓越成形于酿造之际。
        在经过近乎苛刻的原粮甄选和独创的发酵酿造之后,黄河龙典型的北派浓香品性已应运而生。黄河龙采用公司窖藏二十年以上的陈酿老酒,研制黄河龙老酿坊1922、1948系列酒,又经数年贮藏,上市伊始即得到市场的广泛认可。其单品营销业绩与模式曾被作为经典案例在业内推广。
       老酿坊销售节节攀升的同时,黄河龙集团启动了新的计划。2007年11月,在我国国宝级专家、白酒界技术权威泰斗秦含章先生的主持下,经过全国数位酿酒专家、品酒专家及公司十几位科研人员多年的共同努力,成功研制出强恕堂系列酒。该产品采用传承百年的古老酿造工艺,并揉和五粮工艺酿制而成,是这家百年老字号企业进行的一次重要产品创新,被誉为“北派标杆,绵柔藏香”。
       老酿坊、强恕堂系列产品一经推出,迅速占领了中高端产品市场。特别是今年以来,面对金融危机的影响,黄河龙不等不靠,坚持以我为主,积极应对。对内深挖潜力,对外主动出击,积极拓展市场,出现了产销两旺的喜人景象,年初确定的淄博、滨州、东营三地市场联动,淄博市场无盲点的目标正在向纵深推进。老酿坊1948、金装黄河龙两款产品销量均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从最初的“强恕堂”到现今的黄河龙,从单一产品的延续到以“强恕堂”为老字号,以金奖乌河、黄河龙金装、老酿坊1922、老酿坊1948、水晶强恕堂、翡翠强恕堂及黑陶强恕堂、红陶强恕堂等产品为主导的丰富组合,黄河龙集团以不懈的传承和创新,延续着代表鲁酒典范的臻品佳酿。
       产品、品牌、文化,黄河龙人正随着行业营销的潮流和趋势走在路上,百年以前开文化人酿酒的历史先河点燃的薪火必将由黄河龙人代代相传,直到永远。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